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揭东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 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 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 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 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 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 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 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 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 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 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 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 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 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 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 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 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 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 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 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 嬴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 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 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 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 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 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 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 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 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3分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 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 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揭东一中 2016-2017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 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 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 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 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 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 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 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 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 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 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 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 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 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 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 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 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 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 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 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 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 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 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 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 能力高下。 “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 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 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 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 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3 分) A.24 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 着超过 3500 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 LV 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 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 10 万余元
C.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 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D.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 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 包待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 性的;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 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 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 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 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 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 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 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 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匠李直 海飞 名满暨阳的斯宅大财主斯元儒要造一幢一千根柱子组成的大房子,斯元儒让人把 告示贴遍了暨阳城的大街小巷。谁要是能把工程包下来,谁就能成为一个不小的 财主。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 斯元儒穿着白色绸衫,指了指堆在地上的一堆歪来扭去似乎只能当柴烧的木头, 轻声问:“这些木头可以派什么用场?”一个木匠走了,又一个木匠走了,上百 木匠像蚂蚁一样四散 空荡荡的门前,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也轻声说:“这些木头可以做架 马。”架马是江南一带木工用的辅助工具。斯元儒看了年轻人很久,年轻人也看 了斯元儒很久。斯元儒说:“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说:“我叫李直。 从此李直的影子就时常出现在斯宅千柱屋的工地上,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干 活,但是一直称自己是著名的木匠。有许多时候,他关起门来读书,而且写写画 画。他把斯元儒让他住的房子当成了书房。当然也有许多时候,他会出现在工地 上,工人们都是他招募来的,工人们对他异常恭敬,都叫他“李师傅”。他从来 都不曾和工人们说话,他只会在听到工人叫他时,轻轻地答应一声
C.陈光标带着 15 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 200 元现金后,从一沓百 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D.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 30 元抛掉,她另有价值 1500 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 LV 的包 包待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 性的;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 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 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 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 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 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 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 “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 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木匠李直 海飞 名满暨阳的斯宅大财主斯元儒要造一幢一千根柱子组成的大房子,斯元儒让人把 告示贴遍了暨阳城的大街小巷。谁要是能把工程包下来,谁就能成为一个不小的 财主。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 斯元儒穿着白色绸衫,指了指堆在地上的一堆歪来扭去似乎只能当柴烧的木头, 轻声问:“这些木头可以派什么用场?”一个木匠走了,又一个木匠走了,上百 木匠像蚂蚁一样四散。 空荡荡的门前,突然多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也轻声说:“这些木头可以做架 马。”架马是江南一带木工用的辅助工具。斯元儒看了年轻人很久,年轻人也看 了斯元儒很久。斯元儒说:“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说:“我叫李直。” 从此李直的影子就时常出现在斯宅千柱屋的工地上,他从来不亲自动手干 活,但是一直称自己是著名的木匠。有许多时候,他关起门来读书,而且写写画 画。他把斯元儒让他住的房子当成了书房。当然也有许多时候,他会出现在工地 上,工人们都是他招募来的,工人们对他异常恭敬,都叫他“李师傅”。他从来 都不曾和工人们说话,他只会在听到工人叫他时,轻轻地答应一声
隔一些日子,他会拿出一张图纸,再隔一些日子他又拿出一张图纸,东阳 的木雕师傅来了,义乌的砖雕师傅也来了,许多工匠们聚集在一起,像一支部队 样。李直就是首长,李直发誓要造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房子,它不会比皇宫大, 但至少要比皇宫精致。许多工匠发现,李直的头发居然在短短一年内变白了,而 工程却迟迟未能完工。工匠们还发现,斯元儒的女儿斯冬梅,经常跟在李直的屁 股后头巡视工程进度,还有就是斯冬梅咯咯的笑声经常出现在李直的房间里 建好的千柱屋,美轮美奂,方圆几百里,恐怕无以能比。斯元儒给工人们 发了工钱,他多喝了几杯,突然说:“今天我把小姐斯冬梅许配给李直。”工人 们正在划拳行令,突然停了下来,很静。稍顷,工匠们齐声欢呼。李直笑了笑, 用手理了理头发,他的头发像一丛白菊怒放着 接下来的日子,李直在千柱屋里住了下来,只是读书写字。斯冬梅常伴着 他,有一天对李直说:“我爹说你不是木匠,你可能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但不会 是一个木匠,因为你的手这样白嫩,你从来没有接触过锯斧刨。”李直说:“我 不仅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优秀的木匠是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做活的, 就像优秀的厨师从不自己切菜一样。” 斯冬梅笑笑,斯冬梅在又一个日子里说了同样的话,李直说:“你拿工具 来。”锯斧刨等工具都拿来了,千柱屋里住着的斯元儒一家包括老妈子等几十口 人全来了。斯元儒说:“李直,如果你做不来木匠,你就得离开这里了,我想把 我的女儿许配给一个优秀的木匠。 李直没说话,他取了一根歪七扭八的木头,到黄昏的时候,他做了一匹歪 来扭去的马,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在大笑声中开始离开,只有李直一个人立在原 地,默不作声。而他白嫩的手上分明多了几个紫血泡。 李直要离开了,斯元儒付清了所有的工钱。离开之前,斯元儒请李直吃 个刚刚送来的西瓜,李直拿起一把凿子,三下五除二把西瓜分成许多块。然后他 拿起一块笑着说:“这一份是我的。”他边吃西瓜边走出了千柱屋的大门,走出 许多路以后,他扔掉了手中的西瓜,一回头看到了倚在门框上的斯冬梅,就笑了 斯元儒也在吃西瓜,他吃了很多西瓜,他的心里也在笑,女儿许给木匠那 是自己一时冲动,现在这个相当知趣的木匠自己走了。但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 题,那就是用小小凿子切的西瓜竟平整得像刀切一样。他愣住了,一阵风吹来, 那匹院子里李直做的木马,原本是站着都在晃的,现在在风力作用下竟然喉喉地 奔跑起来。斯元儒的脸突然变青了,他遇到的不是一个只为了赚一点工钱的木匠 而是一个世外高人。 斯冬梅也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掉下来。斯冬梅对 斯元儒说:“我一定要跟他走。”然后,斯冬梅去追赶李直。在一个叉路口,斯 冬梅看到了一个箭头,又一个叉路口,又看到了一个箭头。斯冬梅追上李直的时 候,李直说:“我怕你追不上我就画了许多箭头。”李直又说:“你跟我走吧, 我给你造一幢精致的木房子,你给我生十个孩子 李直说:“我要让他们成为十个优秀的江南名匠。”这时候,一场清凉的 雨开始飘落,斯冬梅扑进李直的怀里,开始了一场一生之中最痛快的流泪 (选自《21世纪金奖小小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隔一些日子,他会拿出一张图纸,再隔一些日子他又拿出一张图纸,东阳 的木雕师傅来了,义乌的砖雕师傅也来了,许多工匠们聚集在一起,像一支部队 一样。李直就是首长,李直发誓要造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房子,它不会比皇宫大, 但至少要比皇宫精致。许多工匠发现,李直的头发居然在短短一年内变白了,而 工程却迟迟未能完工。工匠们还发现,斯元儒的女儿斯冬梅,经常跟在李直的屁 股后头巡视工程进度,还有就是斯冬梅咯咯的笑声经常出现在李直的房间里。 建好的千柱屋,美轮美奂,方圆几百里,恐怕无以能比。斯元儒给工人们 发了工钱,他多喝了几杯,突然说:“今天我把小姐斯冬梅许配给李直。”工人 们正在划拳行令,突然停了下来,很静。稍顷,工匠们齐声欢呼。李直笑了笑, 用手理了理头发,他的头发像一丛白菊怒放着。 接下来的日子,李直在千柱屋里住了下来,只是读书写字。斯冬梅常伴着 他,有一天对李直说:“我爹说你不是木匠,你可能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但不会 是一个木匠,因为你的手这样白嫩,你从来没有接触过锯斧刨。”李直说:“我 不仅是优秀的设计师,还是优秀的木匠,优秀的木匠是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做活的, 就像优秀的厨师从不自己切菜一样。” 斯冬梅笑笑,斯冬梅在又一个日子里说了同样的话,李直说:“你拿工具 来。”锯斧刨等工具都拿来了,千柱屋里住着的斯元儒一家包括老妈子等几十口 人全来了。斯元儒说:“李直,如果你做不来木匠,你就得离开这里了,我想把 我的女儿许配给一个优秀的木匠。” 李直没说话,他取了一根歪七扭八的木头,到黄昏的时候,他做了一匹歪 来扭去的马,所有人都大笑起来,在大笑声中开始离开,只有李直一个人立在原 地,默不作声。而他白嫩的手上分明多了几个紫血泡。 李直要离开了,斯元儒付清了所有的工钱。离开之前,斯元儒请李直吃一 个刚刚送来的西瓜,李直拿起一把凿子,三下五除二把西瓜分成许多块。然后他 拿起一块笑着说:“这一份是我的。”他边吃西瓜边走出了千柱屋的大门,走出 许多路以后,他扔掉了手中的西瓜,一回头看到了倚在门框上的斯冬梅,就笑了 一下。 斯元儒也在吃西瓜,他吃了很多西瓜,他的心里也在笑,女儿许给木匠那 是自己一时冲动,现在这个相当知趣的木匠自己走了。但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问 题,那就是用小小凿子切的西瓜竟平整得像刀切一样。他愣住了,一阵风吹来, 那匹院子里李直做的木马,原本是站着都在晃的,现在在风力作用下竟然嘚嘚地 奔跑起来。斯元儒的脸突然变青了,他遇到的不是一个只为了赚一点工钱的木匠, 而是一个世外高人。 斯冬梅也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掉下来。斯冬梅对 斯元儒说:“我一定要跟他走。”然后,斯冬梅去追赶李直。在一个叉路口,斯 冬梅看到了一个箭头,又一个叉路口,又看到了一个箭头。斯冬梅追上李直的时 候,李直说:“我怕你追不上我就画了许多箭头。”李直又说:“你跟我走吧, 我给你造一幢精致的木房子,你给我生十个孩子。” 李直说:“我要让他们成为十个优秀的江南名匠。”这时候,一场清凉的 雨开始飘落,斯冬梅扑进李直的怀里,开始了一场一生之中最痛快的流泪。 (选自《21 世纪金奖小小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像蚂蚁一样四散”,两个 “像蚂蚁一样”的重复,形象而又幽默地表现了建造一千根柱子的大房子的工程 难度之大。 B.斯元儒指着一堆歪来扭去的木头“轻声问‘可以派什么用场’”,李直“轻声 说‘可以做架马’”,两个“轻声”重复,表现了前者语轻而用意深,后者语轻 而信心足。 C.斯元儒看了李直很久,李直也看了斯元儒很久,两个“看了……很久”的重复 表现了前者对对方的赏识与信任,后者对承接工程的坚定信心。 D.李直在工地上从来不动手干活,从来不主动和工人们说话,说明了他脱离生活 实际且有点傲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为下文写其遭到嘲笑做了铺垫 5.小说在刻画木匠李直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分析。(5分) 6.作者写到的木匠李直技艺高超,为什么要写他在众人面前“出丑”?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一一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 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 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A.“上百木匠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斯宅”“像蚂蚁一样四散”,两个 “像蚂蚁一样”的重复,形象而又幽默地表现了建造一千根柱子的大房子的工程 难度之大。 B.斯元儒指着一堆歪来扭去的木头“轻声问‘可以派什么用场’”,李直“轻声 说‘可以做架马’”,两个“轻声”重复,表现了前者语轻而用意深,后者语轻 而信心足。 C.斯元儒看了李直很久,李直也看了斯元儒很久,两个“看了……很久”的重复, 表现了前者对对方的赏识与信任,后者对承接工程的坚定信心。 D.李直在工地上从来不动手干活,从来不主动和工人们说话,说明了他脱离生活 实际且有点傲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为下文写其遭到嘲笑做了铺垫。 5.小说在刻画木匠李直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分析。(5 分) 6.作者写到的木匠李直技艺高超,为什么要写他在众人面前“出丑”?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 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 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 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 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 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 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 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 ”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 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 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 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 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 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 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 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 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 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 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 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 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 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 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 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 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 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 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时,青年的 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 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 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 和《英文四部词典》。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 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 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 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 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 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 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 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 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 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 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 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 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 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 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 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 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 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