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17-2018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忠”观念的演变 解颉理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是一定社会形态在思想意识和语言文字 上的反映,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 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亦内化为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 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源于“中”,“忠”乃“中”之引申义,在前文明时代就已 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 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忠”这一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对其军事首长及其他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 要求。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本义。虽然“忠”字在字源上出现甚 晚,但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则显然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忠”观念作为一种政治伦 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的时期。“忠”的主客体之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日益 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 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作为政治伦理的“忠”,在先秦相当 长的时期,其内涵表示的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深沉的自觉意识,“忠”的价值依据就是 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仅为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随着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 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越来越强调对于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了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忠”观念,到了秦代已经演变成了“忠君”,作 为后世五伦之一开始定型下来。尽管到了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忠”的内涵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即为“忠君”的模式 窠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观念适应了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只有随着封建制 度的消亡,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传统“忠”观念强调个人的公而忘私的 诚信,追求廉洁奉公、公正公平,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强调在国家
抚顺市六校联合体 2017-2018 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忠”观念的演变 解颉理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是一定社会形态在思想意识和语言文字 上的反映,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 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亦内化为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 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源于“中”,“忠”乃“中”之引申义,在前文明时代就已 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 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忠”这一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对其军事首长及其他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 要求。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本义。虽然“忠”字在字源上出现甚 晚,但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则显然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忠”观念作为一种政治伦 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的时期。“忠”的主客体之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日益 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 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 作为政治伦理的“忠”,在先秦相当 长的时期,其内涵表示的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深沉的自觉意识,“忠”的价值依据就是 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仅为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随着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 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越来越强调对于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了。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忠”观念,到了秦代已经演变成了“忠君”,作 为后世五伦之一开始定型下来。尽管到了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忠”的内涵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即为“忠君”的模式、 窠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观念适应了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只有随着封建制 度的消亡,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传统“忠”观念强调个人的公而忘私的 诚信,追求廉洁奉公、公正公平,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强调在国家
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我们才能真 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观念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 B.“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内化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人们 的心理。 C.“忠”观念在先秦时内涵丰富,秦代已演变成了“忠君”,作为五伦之一开始定型。在秦 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发展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君”的模式。 传统“忠”观念既强调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同时强 调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所以,传统“忠”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2.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不仅体现了氏族和 部落民众对其首领的确认与服从,而且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B.“忠”观念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本义主要以王道体现,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先于“忠” 字字源,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 C.“忠”的主客体之变并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 证在“忠”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越来越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君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忠”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对早期政 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B.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观念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的自觉意识, 其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 C.封建制度下“忠”的内涵基本上不会跳出忠君的模式,是因为忠君观念适应君主专制的需 要。因此说,只有消灭封建制度,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D.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我们要真正创造出适合 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
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我们才能真 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1. 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 之一。 B.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内化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人们 的心理。 C. “忠”观念在先秦时内涵丰富,秦代已演变成了“忠君”,作为五伦之一开始定型。在秦 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发展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君”的模式。 D. 传统“忠”观念既强调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同时强 调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所以,传统“忠”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2. 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不仅体现了氏族和 部落民众对其首领的确认与服从,而且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B. “忠”观念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本义主要以王道体现,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先于“忠” 字字源,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 C. “忠”的主客体之变并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 证在“忠”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越来越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君主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秦时期,“忠”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对早期政 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B. 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观念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的自觉意识, 其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 C. 封建制度下“忠”的内涵基本上不会跳出忠君的模式,是因为忠君观念适应君主专制的需 要。因此说,只有消灭封建制度,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D.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我们要真正创造出适合 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1.D2.C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 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错。选项曲解文意 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可见传统“忠”观念 是对“人”的要求,而非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要求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 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错误,选项无中生 有。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而不是“人生信条”:另外, “‘忠’的主客体之变……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也不准确,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主客体之 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文章说的是“基本完成”,选项变成“完成”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有误,选项的逻辑范围 扩大;文章最后一段原句是“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可见文中所指的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 素”,并不是传统“忠”观念的所有内容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 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错。选项曲解文意。 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可见传统“忠”观念 是对“人”的要求,而非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要求。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 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错误,选项无中生 有。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而不是“人生信条”;另外, “‘忠’的主客体之变……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也不准确,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主客体之 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文章说的是“基本完成”,选项变成“完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 项,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有误,选项的逻辑范围 扩大;文章最后一段原句是“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可见文中所指的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 素”,并不是传统“忠”观念的所有内容
点睛:做选择题,基夲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內容与原文有关內容认真、仔 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 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 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 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 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比如本题中,D项,该选项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而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文中要借鉴的是忠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并非是所有的“忠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 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 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 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 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 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 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 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 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
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 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 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 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 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 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 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 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 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 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 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 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 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 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 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 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 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 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 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 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 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
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 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 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 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 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 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 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 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 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 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 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 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 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 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 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 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 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 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 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 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 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 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