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安一中2013级高一第二学期月考(三) 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晓辉 2014年6月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川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 150分 注意事项:注意用2B铅笔把1~12题、16~19题共16个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对应题目的标号处。即试卷上选择题的题号与机读卡上的题号必须一致。写在本试卷和 答题纸上无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第|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中国人的姓氏有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五干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 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除了极为 罕见的异常,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干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 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 亲繁殖〔古人提倡同姓不婚)。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 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 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 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 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 们中国人的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 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 体在人类—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 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今天新百家姓排行榜上的前 19个姓,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有4000多个 也就是说,不到0.5%的姓,占据了50%的人口。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 如果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 者。最“成功”的是那些大姓,比如张、王、 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 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刘 李、赵、朱这几个大姓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 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同时,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 晛的姓更是—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 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 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 了一份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国家应该 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不常见的小姓、奇姓,因为一个不常见姓的文化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并 不比大熊猫差。既然我们对濒危的野生动物那么关心,对野生动物一个物种的灭绝忧心 忡忡,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稀有的姓氏的灭绝无动于衷呢?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
1 河北文安一中 2013 级高一第二学期月考(三)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张晓辉 2014 年 6 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共 150 分。 注意事项:注意用 2B 铅笔把 1~12 题、16~19 题共 16 个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对应题目的标号处 ........。即试卷上选择题的题号与机读卡上的题号必须一致。 .......................写在本试卷和 答题纸上无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分.) 第Ⅰ卷(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中国人的姓氏有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五千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 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 Y 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除了极为 罕见的异常,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 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 亲繁殖(古人提倡同姓不婚)。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 Y 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 Y 的“姓”,因为生生死 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 Y 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 姓的传递,就是 Y 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 们中国人的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 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男孩是染色体 Y 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 45 条染色 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 基因被逐渐地“稀释”。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 染色体躲过了被“稀释”的命运, 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今天新百家姓排行榜上的前 19 个姓,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有 4000 多个, 也就是说,不到 0.5%的姓,占据了 50%的人口。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 23000 多个姓。 如果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 者。最“成功”的是那些大姓,比如张、王、李、刘、赵、朱等,如今前 3 个姓每一个 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 7%,刘姓人数超过 5%,赵姓超过 2%,朱姓超过 1%。刘、 李、赵、朱这几个大姓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 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同时,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 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 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 的独一无二的 Y 染色体的遗产。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 了一份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国家应该 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不常见的小姓、奇姓,因为一个不常见姓的文化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并 不比大熊猫差。既然我们对濒危的野生动物那么关心,对野生动物一个物种的灭绝忧心 忡忡,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稀有的姓氏的灭绝无动于衷呢?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
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 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在你想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社会 姓氏”时,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 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秘,对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 人来源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珍贵 的是它稳定地通过男性一脉相传。它是Y染色体的标记,可以说它就是“姓氏基因 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为“姓”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 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1.下列对于“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的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 姓”来给自己的家族命名 B.中国人的姓氏按照父系传承,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 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 C.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 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姓氏除了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竞争,如果把姓氏看作物种的话,那些消亡了 的姓氏就可以看作是灭绝了的物种 2.下列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使皇权行使者自身的姓氏发展为大姓,中国所有的大姓都和 姓氏发展中的“皇室效应”有关 为、B目前,有些小姓或奇姓正在消失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只要国家制订了 关保护政策,就能避免其消亡。 C.中国人的姓氏,是一种让外国欣羡不己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 称: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D.如果把姓氏看作一笔珍贵的资源,那么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 的资源。它至少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 3.下列不属于对“姓氏”作用的解说一项是:() A.提醒人们在取得一个“社会姓氏”的同时,不忘记自己原有的“生物姓氏”可以 阻止人们姓氏随意化的倾向。 B.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遗传素质、人类健康以及疾病,揭秘文化现 象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C.姓氏不仅仅能够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尤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D.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和探索中国人的来源,揭示我们今天未能预 见的许多问题,意义无可估量 、古诗文阅读(共计42分) 文言文阅读(一)(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12(3)题(4-6题每题3分,第13(1)题5分)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 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2 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 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在你想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社会 姓氏”时,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 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 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秘,对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 人来源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 义。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珍贵 的是它稳定地通过男性一脉相传。它是 Y 染色体的标记,可以说它就是“姓氏基因”。 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为“姓”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 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1.下列对于“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姓氏的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 “姓”来给自己的家族命名。 B.中国人的姓氏按照父系传承,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 Y 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 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 Y 的“姓”。 C.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 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D.姓氏除了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竞争,如果把姓氏看作物种的话,那些消亡了 的姓氏就可以看作是灭绝了的物种。 2. 下列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使皇权行使者自身的姓氏发展为大姓,中国所有的大姓都和 姓氏发展中的“皇室效应”有关。 B.目前,有些小姓或奇姓正在消失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只要国家制订了 相关保护政策,就能避免其消亡。 C.中国人的姓氏,是一种让外国欣羡不已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 称: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D.如果把姓氏看作一笔珍贵的资源,那么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 的资源。它至少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 Y 染色体的遗产。 3.下列不属于对“姓氏”作用的解说一项是:( ) A.提醒人们在取得一个“社会姓氏”的同时,不忘记自己原有的“生物姓氏”可以 阻止人们姓氏随意化的倾向。 B. 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遗传素质、人类健康以及疾病,揭秘文化现 象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C. 姓氏不仅仅能够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尤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D.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 对于研究和探索中国人的来源,揭示我们今天未能预 见的许多问题,意义无可估量。 二、古诗文阅读(共计 42 分) 文言文阅读(一)(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6 ,12(3)题(4-6 题每题 3 分,第 13(1)题 5 分)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 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 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土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 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 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日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 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 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 遂将吏土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呜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 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的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A.召有司案图 B.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故使陵来说足下 5.下列加点词中和“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中“将”词类活用类型一致的一项: )(3分)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时天下承平日久 C.羝乳乃得归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下面六个句子分为四组,选出全都和“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句式相同的一项 是:()(3分)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信义安所见乎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⑥唯君马首是瞻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⑥ 文言文阅读(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13(2)题(7-9题每题3分,第13(2)题5分)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 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 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 中书监高允每毎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
3 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 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 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 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 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 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 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 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的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A.召有司案.图 B. 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故使陵来说.足下 5. 下列加点词中和“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中“将”词类活用类型一致的一项: ( )(3 分)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时.天下承平日久 C.羝乳.乃得归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下面六个句子分为四组,选出全都和“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句式相同的一项 是:( )(3 分)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信义安所见乎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⑥唯君马首是瞻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⑥ 文言文阅读(二)(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 ~9 ,13(2)题(7-9 题每题 3 分,第 13(2)题 5 分)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 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 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 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
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艻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 礼》卷上座。博土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孝 文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戏卢昶曰:“昔流共工①于幽州,北裔之 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对日:“当是才为世生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司徒彭城王勰ρ法曹行参军。帝顾谓勰曰:“萧赜以王元长 为子良法曹,今为汝用祖莹,岂非伦匹也?″敕令掌勰书记。莹与陈郡袁翻齐名秀岀 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再迁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令王肃 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 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公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 意呼《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悲彭城,王公自未见. 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雎水里。”萧 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迁车 骑大将军。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天平初,将迁邺,齐献武王因召 莹议之。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盖 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己用。而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 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土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北史祖莹传》,有删改 【注】①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②勰:元勰,本名拓跋勰,北魏政治家、诗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 耽:沉溺 B.尤好属文 属:连缀,撰写 C.帝顾谓勰曰 顾:回头看 D.莹以文学见重 见:表被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常密于灰中藏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B.①为家人所觉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C.①以才名拜太学博士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①孝文闻之,召入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莹年少时酷爱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得病.禁止他读书,而他却经常趁父母睡熟之 后,点火偷偷读书。他由此声名大作,被称为“圣小儿”。 B.祖莹吟诵诗文记忆非凡。他在张天龙讲《尚书》时被选为都讲,表现出惊人的记忆能
4 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 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孝 文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戏卢昶曰:“昔流共工①于幽州,北裔之 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对曰:“当是才为世生。”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司徒彭城王勰②法曹行参军。帝顾谓勰曰:“萧赜以王元长 为子良法曹,今为汝用祖莹,岂非伦匹也?”敕令掌勰书记。莹与陈郡袁翻齐名秀出, 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再迁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令王肃 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 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公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 意呼《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悲彭城,王公自未见。” 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雎水里。”萧 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迁车 骑大将军。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天平初,将迁邺,齐献武王因召 莹议之。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盖 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己用。而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 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北史•祖莹传》,有删改) 【注】①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②勰:元勰,本名拓跋勰,北魏政治家、诗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 耽:沉溺 B.尤好属.文 属:连缀,撰写 C.帝顾.谓勰曰 顾:回头看 D.莹以文学见.重 见:表被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常密于.灰中藏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B.①为.家人所觉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C.①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①孝文闻之.,召入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莹年少时酷爱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得病.禁止他读书,而他却经常趁父母睡熟之 后,点火偷偷读书。他由此声名大作,被称为“圣小儿”。 B.祖莹吟诵诗文记忆非凡。他在张天龙讲《尚书》时被选为都讲,表现出惊人的记忆能
力,孝文帝听到后把他召人宫中诵《五经》并讲述要旨。 C.祖莹虽有天赋,但是他文章水平参差不齐,体裁也比不上袁翻、常景。他为人豪侠, 但是因为不分好坏,都给予救助,所以有人认为他多事 D.祖莹因才气获赏识。他被征召安排在彭城王元勰府做法曹行参军,后升为尚书三公郎 中;他和袁翻齐名,人们把两人相提并论。 文盲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13(3)题(9-11题每题3分,第13(3)题5分)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 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 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 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 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 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 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逮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 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日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 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昊、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 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 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日:“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 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日: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
5 力,孝文帝听到后把他召人宫中诵《五经》并讲述要旨。 C.祖莹虽有天赋,但是他文章水平参差不齐,体裁也比不上袁翻、常景。他为人豪侠, 但是因为不分好坏,都给予救助,所以有人认为他多事。 D.祖莹因才气获赏识。他被征召安排在彭城王元勰府做法曹行参军,后升为尚书三公郎 中;他和袁翻齐名,人们把两人相提并论。 文言文阅读(三)(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2 ,13(3)题(9-11 题每题 3 分,第 13(3)题 5 分)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 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 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 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 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 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 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上问袁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 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 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 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 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 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