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16-2017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 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 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 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 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 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 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 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 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 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 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 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 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 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 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 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 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髙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 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 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 书”。同时,伪造世乐门第的遗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 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髙李氏皇 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 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 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 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 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 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 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
抚顺市六校联合体 2016-2017 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 分 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 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 3000 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 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 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 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 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 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 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 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 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 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 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 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 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 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 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 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 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 书”。同时,伪造世乐门第的遗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 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 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 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 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 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 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 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 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
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 的特殊图书体裁 B.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 上的金文家谱 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 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 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 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 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 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 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 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 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 致 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 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 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扒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 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 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 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 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 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 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 的特殊图书体裁。 B.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 上的金文家谱 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 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家谱至今大约有 3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 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 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 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 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 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 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 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 “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 致。 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 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 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扒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 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 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 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 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 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 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 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 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 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 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 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 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 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 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 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 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 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 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 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 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 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 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 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 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 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 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 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 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 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 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 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 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 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ω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 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 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 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 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 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①2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 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 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 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77 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 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 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 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 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 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 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 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 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 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 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 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 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 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 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 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 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 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 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 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 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 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 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 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⑾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 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 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 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 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 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⑿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 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 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 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 描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5.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11段中, 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教授的“赤子之心” 肃穆庄严,凄楚沉重。没有花圈簇拥的场景,也没有白菊黑纱的仪式,灵前唯书 有他的生前所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 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死生亦大矣 北京长青园公墓的一块碑上刻着众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赵家和”就是这 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当中的一个。 2009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随脊椎和脑部的转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 了打算: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专款专用,捐资助学而非治病。他甚至为此开始在医 药费上省钱。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靶向药,药效很好,但是很贵, 片就要500块钱,他不知从哪里得知印度有一种仿造的同类药物只要50块钱 片,就托人从印度带了一些。结果,仿造药却造成他全身过敏 2011年,身体衰减、大不如前的赵家和找到了能够放心接管他所有财产的委托 人,好友兼同事陈章武,将1409万元悉数托付。他希望陈章武能够把自己的愿 望即成立助学基金会做捐资助学的事业进行下去。 2012年7月,基金会正式成立。两个星期后,赵家和教授去世。遵照他生前遗 愿,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不安排遗体告别仪式。 豪气峥嵘老不除 从小出生、成长在清华园里的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解放 前清华大学法学院系主任,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对天资聪颖的他来说仿佛 如虎添翼。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毫无疑问让他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包袱并为 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化大革命他惨遭抄家、隔离审査,经常被斗或者陪斗。由于害怕妻子承受不了, 他从来不说,一个人承担着重大的压力和苦难。 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入了清华大学科研处。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大学第一批 无息贷款,他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充实学校的科 研和教学资源。他不厌其烦的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挑出技术漏洞以 降低对方博弈的筹码,最终迫使急于将商品打入我国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市场的外 商以每种型号计算机几乎一半的价格成交。 为与世界接轨,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赵家和接到任命后,马 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工作。那时的他讲课吸引人是公认的。他本身就有颇具磁性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 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 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 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 描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5.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 “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 11 段中, 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教授的“赤子之心” 肃穆庄严,凄楚沉重。没有花圈簇拥的场景,也没有白菊黑纱的仪式,灵前唯书 有他的生前所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 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死生亦大矣 北京长青园公墓的一块碑上刻着众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赵家和”就是这 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当中的一个。 2009 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随脊椎和脑部的转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 了打算: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专款专用,捐资助学而非治病。他甚至为此开始在医 药费上省钱。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靶向药,药效很好,但是很贵, 一片就要 500 块钱,他不知从哪里得知印度有一种仿造的同类药物只要 50 块钱 一片,就托人从印度带了一些。结果,仿造药却造成他全身过敏。 2011 年,身体衰减、大不如前的赵家和找到了能够放心接管他所有财产的委托 人,好友兼同事陈章武,将 1409 万元悉数托付。他希望陈章武能够把自己的愿 望即成立助学基金会做捐资助学的事业进行下去。 2012 年 7 月,基金会正式成立。两个星期后,赵家和教授去世。遵照他生前遗 愿,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不安排遗体告别仪式。 豪气峥嵘老不除 从小出生、成长在清华园里的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解放 前清华大学法学院系主任,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对天资聪颖的他来说仿佛 如虎添翼。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毫无疑问让他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包袱并为 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化大革命他惨遭抄家、隔离审查,经常被斗或者陪斗。由于害怕妻子承受不了, 他从来不说,一个人承担着重大的压力和苦难。 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入了清华大学科研处。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大学第一批 无息贷款,他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充实学校的科 研和教学资源。他不厌其烦的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挑出技术漏洞以 降低对方博弈的筹码,最终迫使急于将商品打入我国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市场的外 商以每种型号计算机几乎一半的价格成交。 为与世界接轨,1984 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赵家和接到任命后,马 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工作。那时的他讲课吸引人是公认的。他本身就有颇具磁性
标准的男中音,再加上他从来都不照本宣科,学生也不用买书,一堂课最多发两 张印有图形的讲义,一堂生动的金融案例课就开始了。 “无线电、计算机再到经济金融,他始终站在学术潮流前沿。”陈章武说 但行好事 1998年赵家和退休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做客座教授,在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 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赵家和将这些钱交给刚刚投身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 生,在该学生精心的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是他日后所捐巨款的来源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那时在美国的他就和好友刘 尚俭谈到了自己想要资助偏远地区的学童的想法。2001年67岁的赵家和跟好友 刘尚俭说,他要返回北京。刘尚俭非常吃惊:“我说你在美国好好的,为什么突 然有回家的念头?”他却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2006年开始到2009年,先 后捐出的200多万的个人款项,让好几百个孩子从中受益,可是三年下来,始终 无法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这时,他才想到了成立助学基金会。 为了这个基金会,他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 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 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的是(3分)( A.开篇引用赵家和生前所说的话,表明他对死亡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 的理解。 B.文革中赵家和经常被斗或者陪斗,但他从不告诉妻子,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妻 子的爱和体贴,也体现了他性格的坚忍 C.赵家和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自己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只发给学生两张讲 义,学生也无需买书 D.作为一名教授,赵家和之所以能有千万元财产,跟他那位金融投资管理行业 的学生的精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之所以说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如双刃剑 一样影响他的成长 B.赵家和之所以能以低价购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全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 厚的专业知识 C.“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 表现了赵家和在祖国的召唤下,急于回国建设祖国的心理 D.“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表明赵家和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他相信 他的学生一定能成功 E赵家和关注偏远地区的学童教育,为了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他最终决定 成立助学基金会。 9.赵家和的赤子之心在文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5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 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
标准的男中音,再加上他从来都不照本宣科,学生也不用买书,一堂课最多发两 张印有图形的讲义,一堂生动的金融案例课就开始了。 “无线电、计算机再到经济金融,他始终站在学术潮流前沿。”陈章武说。 但行好事 1998 年赵家和退休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做客座教授,在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 一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赵家和将这些钱交给刚刚投身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 生,在该学生精心的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是他日后所捐巨款的来源。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那时在美国的他就和好友刘 尚俭谈到了自己想要资助偏远地区的学童的想法。2001 年 67 岁的赵家和跟好友 刘尚俭说,他要返回北京。刘尚俭非常吃惊:“我说你在美国好好的,为什么突 然有回家的念头?”他却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2006 年开始到 2009 年,先 后捐出的 200 多万的个人款项,让好几百个孩子从中受益,可是三年下来,始终 无法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这时,他才想到了成立助学基金会。 为了这个基金会,他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 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 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的是(3 分)( ) A.开篇引用赵家和生前所说的话,表明他对死亡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 的理解。 B.文革中赵家和经常被斗或者陪斗,但他从不告诉妻子,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妻 子的爱和体贴,也体现了他性格的坚忍。 C.赵家和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自己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只发给学生两张讲 义,学生也无需买书。 D.作为一名教授,赵家和之所以能有千万元财产,跟他那位金融投资管理行业 的学生的精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A.文中之所以说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如双刃剑 一样影响他的成长。 B.赵家和之所以能以低价购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全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 厚的专业知识。 C.“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 表现了赵家和在祖国的召唤下,急于回国建设祖国的心理。 D.“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表明赵家和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他相信 他的学生一定能成功。 E.赵家和关注偏远地区的学童教育,为了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他最终决定 成立助学基金会。 9.赵家和的赤子之心在文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 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