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 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 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 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 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 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 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 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 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 “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 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 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 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 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 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 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 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 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 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 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 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 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 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 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 《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江西省南昌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 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 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 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 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 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 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 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 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 “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 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 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 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 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 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 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 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 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 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 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 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 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 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 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 《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 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一一战国扁鹊 B.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一一古籍 C.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一一《黄帝内经》 D.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一一民间谚语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 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 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 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一一大黄。 D.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 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 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 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 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 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 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汘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 畜的酸臭气 臭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他弯下身去 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 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 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 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 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高纳 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 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战国扁鹊 B.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 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 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 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 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 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 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 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 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 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 畜的酸臭气。 臭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他弯下身去, 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 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 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 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 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高纳 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 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 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 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 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 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 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 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 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 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叫他先回去,同时 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 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 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 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博勒,把皮夹子和 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 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 的故事来。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 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 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奥士髙纳大爷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 汉聊起了绳子的事情。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 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 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 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 到家里,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 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 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 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 绳子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后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 奚落,最后忧郁而死的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 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 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 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 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 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 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 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 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 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叫他先回去,同时 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 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 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 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博勒,把皮夹子和 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 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 的故事来。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 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 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奥士高纳大爷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 汉聊起了绳子的事情。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 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 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 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 到家里,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 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 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 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 绳子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后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 奚落,最后忧郁而死的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作品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方式描写刻划主人公奥士高纳,塑造了一个 勤俭、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C.奥土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众人具有诸多 相似之处,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点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 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储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 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 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 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 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 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 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 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 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査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 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 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 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 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 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 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千部队伍吐故纳 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 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 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
B.作品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方式描写刻划主人公奥士高纳,塑造了一个 勤俭、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C.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众人具有诸多 相似之处,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点。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 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储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 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 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 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 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 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 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 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 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 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 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 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和当公务员,5 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 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 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 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 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 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 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 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 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
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 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 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 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 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 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 了倒寒逆流之潮一一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 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 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 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 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 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 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 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 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 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 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 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 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 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 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 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 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 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 事件的价值。 8.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 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 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 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 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 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 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 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 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 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 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 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 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 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 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 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 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 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 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 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 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 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 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 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 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 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 事件的价值。 8.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 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 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