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 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文学已成为 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联结点,体现出了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 美统一,使文学探寻到了应对繁复技术变迁的有力方式。 微文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约束条件,这些客观的技术约束有效提高了大 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易被公众所接受和广泛传 播,使微文学发展具备了庞大的读者基础。同样,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 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 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 言简而意浓。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微文学作品的发布者,这使文学摆脱 了传统出版的资金、机制等困扰,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同时,微文学的作 者在写作时要考虑自身的格调在过往和未来的延续,大量关注者、转发者的存在,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我检阅,避免肆意、无聊的低层次内容的发布,使光亮 的、向上的主题始终占据着微文学叙事的主角。 微文学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表达深刻 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的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 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 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 达”,甚至在表达上还拓展出了微电影、微图文等子类。除此之外,微文学在技 术上所具有的随时发布性和内容来源广泛性,使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 具备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 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单纯的影视、音乐等视听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读者对作品的思维创造、审 美想象更受到了进一步的消解,这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鸿沟加大,无法实现 作品的自我完善。微文学能很好的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 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 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 貌。甚至这种改变的过程也能成为文学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 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 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 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 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 质,既能有效的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
江西省南昌市 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 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文学已成为 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联结点,体现出了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 美统一,使文学探寻到了应对繁复技术变迁的有力方式。 微文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约束条件,这些客观的技术约束有效提高了大 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易被公众所接受和广泛传 播,使微文学发展具备了庞大的读者基础。同样,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 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 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 言简而意浓。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微文学作品的发布者,这使文学摆脱 了传统出版的资金、机制等困扰,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同时,微文学的作 者在写作时要考虑自身的格调在过往和未来的延续,大量关注者、转发者的存在,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我检阅,避免肆意、无聊的低层次内容的发布,使光亮 的、向上的主题始终占据着微文学叙事的主角。 微文学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表达深刻 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的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 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 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 达”,甚至在表达上还拓展出了微电影、微图文等子类。除此之外,微文学在技 术上所具有的随时发布性和内容来源广泛性,使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 具备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 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单纯的影视、音乐等视听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读者对作品的思维创造、审 美想象更受到了进一步的消解,这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鸿沟加大,无法实现 作品的自我完善。微文学能很好的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 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 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 貌。甚至这种改变的过程也能成为文学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 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 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 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 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 质,既能有效的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
(节选自2015年10月0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介、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短信、微博、微信等的普遍推广,在本 世纪,由此演变出现的微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B.由于繁复技术变迁在文学上有了应对的有力方式,微文学既是传统文学与现 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又是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 C.虽然从诞生之初起微文学就受到了客观的技术约束,但这些技术约束适应了 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使微文学有了雄厚的读者基础。 D.在内容的表达上,微文学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它强调“炼字”, 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的提炼,与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特点有 很大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它篇幅的微小容易出现思维浅薄、束缚言说, 但通过一些技术方式又可以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B.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由于在技术上的随时发布和内容上的来源广泛 微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能够具备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C.微文学能使读者有效的参与创作、修改,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増强 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了新的面貌 D.微文学是传统文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满足了人类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微文学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 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B.相对于传统文学,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学实现了从“文繁复” “浅言说”到“字简约”、“深表达”的转变。 C.微文学的受众摆脱了在传统文学中只能阅读、评价的束缚,实现了从“观看 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增强了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 D.具有再创作效果的微文学为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文学的 表达效果,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 《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 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 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 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 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 奖等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 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 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丰厚生活基础。她在书
(节选自 2015 年 10 月 05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媒介、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短信、微博、微信等的普遍推广,在本 世纪,由此演变出现的微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B.由于繁复技术变迁在文学上有了应对的有力方式,微文学既是传统文学与现 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又是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 C.虽然从诞生之初起微文学就受到了客观的技术约束,但这些技术约束适应了 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使微文学有了雄厚的读者基础。 D.在内容的表达上,微文学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它强调“炼字”, 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的提炼,与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特点有 很大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它篇幅的微小容易出现思维浅薄、束缚言说, 但通过一些技术方式又可以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B.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由于在技术上的随时发布和内容上的来源广泛, 微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能够具备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C.微文学能使读者有效的参与创作、修改,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增强 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了新的面貌。 D.微文学是传统文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满足了人类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微文学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 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B.相对于传统文学,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学实现了从“文繁复”、 “浅言说”到“字简约”、“深表达”的转变。 C.微文学的受众摆脱了在传统文学中只能阅读、评价的束缚,实现了从“观看 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增强了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 D.具有再创作效果的微文学为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文学的 表达效果,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 冰 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 《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 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上世纪 50 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 年代后长期 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 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 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 奖等。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 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 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丰厚生活基础。她在书
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 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 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 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 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 守。”这亦庄亦谐的散曲正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 和坚强意志。 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 归记》,累着了,血压髙,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 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2015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 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 稍有好转,她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爬在格子里,恢复了每天早晨 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 她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 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 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 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 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 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 在苦吟炼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 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 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 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 这样“身有疾、志弥坚”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 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 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勉励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 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 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 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 受。(百度百科)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分)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 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 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 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 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 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 守。”这亦庄亦谐的散曲正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 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 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 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2015 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 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可是当身体 稍有好转,她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爬在格子里,恢复了每天早晨 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 她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 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 0.3 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她 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 慢”。她说:“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 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 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她这是用生命 在苦吟炼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宗璞曾说过:“读 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她还表示:“下 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 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 这样“身有疾、志弥坚”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 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 受益匪浅。《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勉励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 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 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 卷气息。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 受。(百度百科)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 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 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 “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 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因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经长 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有着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 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 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运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 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6.宗璞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 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 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 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 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 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 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 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 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 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 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 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 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 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 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 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 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 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 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 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 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 “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 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因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经长 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有着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野葫芦引》全由 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 小说《南渡记》《东藏记》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运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 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6.宗璞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 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 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 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 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 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 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 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 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 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 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 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 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 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 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 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 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 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 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 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 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 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 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 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髙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 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 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 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 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 隐私。在我的想像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 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 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 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 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 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 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 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 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 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 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 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 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 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 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 半啊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 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 藏的美。 B.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形, “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色,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 生动 C.文章看似漫不经意娓娓道来,其实是依据情绪的起伏布局行文的。细察全文, 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愉悦,经亢奋折入沉郁,最后归结到苍凉而忧 伤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 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 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 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 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 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 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 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 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 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 隐私。在我的想像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 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 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 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 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 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 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 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 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 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 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 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 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 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 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 半啊。 7.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3 分)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 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 藏的美。 B.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形, “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色,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 生动。 C.文章看似漫不经意娓娓道来,其实是依据情绪的起伏布局行文的。细察全文, 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愉悦,经亢奋折入沉郁,最后归结到苍凉而忧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