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B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 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大传统与小传统 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做“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 化和民间文化, 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 统,叫做“大传 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 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 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 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 来传播的。现 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 是文学讽刺的对 象,比如普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反》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筐箩”,但 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 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 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 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 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 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 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 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这些知识构成 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 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 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这些不识字或识字有限的人,也会受到文化阶层的影响,比如识字的人讲一些通 俗的书,如福 建的“礼生”、北方的“乡秀才”,在乡村是很草重的,古代中国乡村有一个好 习惯,就是对读书人的仰慕和尊敬。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被记录在 民间善书、皇历、家族规约等里面。有时,乡村学校教书,在教书中间,不知不 觉就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传到了下层社会。 在农村的节庆日、祭祀日等,会有祠堂、婚礼、丧葬等仪式,那些仪式就告诉人 们祖先的重要性,而祖先的重要就意味着家庭的重要。家庭放大就是家族,家族 是互相认同和互相支持的共同体
江西省南昌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B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 时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大传统与小传统 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做“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 化和民间文化, 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 统,叫做“大传 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 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 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 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 来传播的。现 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 是文学讽刺的对 象,比如普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反》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筐箩”,但 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 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 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 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 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 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 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 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这些知识构成 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 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 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这些不识字或识字有限的人,也会受到文化阶层的影响,比如识字的人讲一些通 俗的书,如福 建的“礼生”、北方的“乡秀才”,在乡村是很草重的,古代中国乡村有一个好 习惯,就是对读书人的仰慕和尊敬。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被记录在 民间善书、皇历、家族规约等里面。有时,乡村学校教书,在教书中间,不知不 觉就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传到了下层社会。 在农村的节庆日、祭祀日等,会有祠堂、婚礼、丧葬等仪式,那些仪式就告诉人 们祖先的重要性,而祖先的重要就意味着家庭的重要。家庭放大就是家族,家族 是互相认同和互相支持的共同体
而仪式上的站位、先后次序,也传达了很多道理,比如男草女卑、家族关系、父 党母党、家族的中心和边缘、道德伦理的报应等 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还有演戏、说书之类的娱乐活动,戏文、故事很有用,常 常把最通俗也是最简单化了的伦理道德规则传达给大众。比如“四郎探母”,其 中就有家庭与国家、个人、爱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大道理;“十五贯”,就有关 于偷盗等的因果报应问题;“隔江救阿斗”,就传达了忠义的伦理。看了戏,人 们就接受了这套知识和道理,他们常常会引用戏文说事,也会引用戏曲故事来教 育小孩子 所以,古代中国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丈节选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大传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传统”是经过有自的、有计划地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属子少 数上层人的正统 文化、学者文化。 B.“大传统”一般由学校、书院、寺庙等场所传播,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 人是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角色 C.“大传统”通过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建立起来, 在这种环境里生 活的人由此形成相互认同的阶层。 D.“大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不仅有赖于学校,还有科举考试、婚姻关系等等,因 而常常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文化中“小传统”传播途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传统”可以借助耳濡目染的经验来传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形的教育 把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习俗和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 B.“小传统”可以借助文化阶层的影响来传播,通过乡里的读书人,以知识传授 的方式,将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等自然地传播下去。 C.“小传统”可以借助传统仪式的暗示来传播,通过乡村的节日或宗族活动,传 达有关家族历史 和伦理、家族等级关系等强调家庭重要的道理,以及因果报应等。 D.“小传统”可以借助乡村娱乐活动来传播,通过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 在戏文和故事中传达最简单化的有关个人、家族和国家等的伦理道德规则。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层文化阶层通过多种正统教育,建立起他们的通行规则,把特定的 行为、举止、谈吐作为他们之间互相认同的标志,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这 一传统的延续。 B.中国文化中的“刁传统”没有形诸于书本,也不成体系,其表现方式是形象的 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潜移默化地使民众接受了 套知识和道理,极 大地影响了传统社会中大众的生活。 C.中国社会中,尽管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意识形态不相同,但是“大传统” 和“小传统”之间并没有完全割裂,民间的习俗平以、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与 文化阶层抽象扩知识”有相通之处 D.私塾、学校中的先生是“大传统”和“小传统”间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他们既 是“大传统”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作为读书人又是民间仰慕和尊敬的对象,无形 中参与了“小传统”的建设和传播
而仪式上的站位、先后次序,也传达了很多道理,比如男草女卑、家族关系、父 党母党、家族的中心和边缘、道德伦理的报应等。 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还有演戏、说书之类的娱乐活动,戏文、故事很有用,常 常把最通俗也是最简单化了的伦理道德规则传达给大众。比如“四郎探母”,其 中就有家庭与国家、个人、爱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大道理;“十五贯”,就有关 于偷盗等的因果报应问题;“隔江救阿斗”,就传达了忠义的伦理。看了戏,人 们就接受了这套知识和道理,他们常常会引用戏文说事,也会引用戏曲故事来教 育小孩子。 所以,古代中国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丈节选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大传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传统”是经过有自的、有计划地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属子少 数上层人的正统 文化、学者文化。 B.“大传统”一般由学校、书院、寺庙等场所传播,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 人是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角色。 C.“大传统”通过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建立起来, 在这种环境里生 活的人由此形成相互认同的阶层。 D.“大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不仅有赖于学校,还有科举考试、婚姻关系等等,因 而常常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文化中“小传统”传播途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传统”可以借助耳濡目染的经验来传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形的教育, 把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习俗和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 B.“小传统”可以借助文化阶层的影响来传播,通过乡里的读书人,以知识传授 的方式,将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等自然地传播下去。 C.“小传统”可以借助传统仪式的暗示来传播,通过乡村的节日或宗族活动,传 达有关家族历史 和伦理、家族等级关系等强调家庭重要的道理,以及因果报应等。 D.“小传统”可以借助乡村娱乐活动来传播,通过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 在戏文和故事中传达最简单化的有关个人、家族和国家等的伦理道德规则。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上层文化阶层通过多种正统教育,建立起他们的通行规则,把特定的 行为、举止、谈吐作为他们之间互相认同的标志,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这 一传统的延续。 B.中国文化中的“刁传统”没有形诸于书本,也不成体系,其表现方式是形象的。 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潜移默化地使民众接受了一一一套知识和道理,极 大地影响了传统社会中大众的生活。 C.中国社会中,尽管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意识形态不相同,但是“大传统” 和“小传统” 之间并没有完全割裂,民间的习俗平以、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与 文化阶层抽象扩知识”有相通之处。 D.私塾、学校中的先生是“大传统”和“小传统”间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他们既 是“大传统”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作为读书人又是民间仰慕和尊敬的对象,无形 中参与了“小传统”的建设和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 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 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 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 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日 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 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 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 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十皆振栗。久 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 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 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土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土 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 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 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 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B.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 卒平分粮食/最比 其赢弱者 C.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 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间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 卒平分/粮食最比 其赢弱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国连遭败绩时,请 缨抗敌,主动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 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 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 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 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 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 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 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 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 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 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 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 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 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 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B.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 卒平分粮食/最比 其赢弱者/ C.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 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间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 卒平分/粮食最比 其赢弱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日中,表时间,中午 12 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国连遭败绩时,请 缨抗敌,主动请
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 驾车驰入军 中,也被处置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 穰苴率兵抗敌,士 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 后,也渡过黄河 向北撤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构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 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 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 车服,因以指 代官位爵禄。 8.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9.“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 么?(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秦蜀之间人迹罕至,不可逾越的句子 是 (2)(三峡》中“ 两句总写了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 拔的山势。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 是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 小题。如果多做
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 驾车驰入军 中,也被处置。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 弱者关怀有加, 穰苴率兵抗敌,士 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 后,也渡过黄河 向北撤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构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 37 岁。这 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 佑四年(1052 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 车服,因以指 代官位爵禄。 8.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 分) 9.“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 么?(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秦蜀之间人迹罕至,不可逾越的句子 是: , (2)(三峡》中“ , ”两句总写了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 拔的山势。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 是: ,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 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刻瓷圣手 轰鑫森 40岁就已发福的王狂玉,笑吟吟地出现在刁羽刀面前, 正是2002年的秋天 从江南瓷厂退休才三天的刁羽刀,对于不速之客的来访颇感意外。他一向不喜与 人结交,却让来访者轻易地走入家门,怪事!后来刁羽刀才想起,当他在敲门声 中打开门,谦恭的王珏玉立刻双手呈上一张名片,名片上“王珏玉”三个字,立 刻让他会意一笑:这与“刁羽刀”正可配成一副绝妙对联,有意思! 这套两居室里,住着刁羽刀和早已病退的老妻,儿子一家住在另外一个社区里。 两个月前,在机械厂上班的儿子、儿媳都下岗了,孙子眼下正读初三。 刁师母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然后沏上一杯君山毛尖茶。王珏玉说:“刁师母, 您的心脏病近来好些了吗?孙子明年要考高中了,可得选一所好学校啊。”刁师 母说:“谢谢你的关心。” 刁羽刀很奇怪,王珏玉对他家怎么这么熟悉? 刁先生,贸然来访,抱歉抱歉。其实,我早就认识您了。 刁羽刀淡淡地说:“是吗?” “我的公司是专做出口瓷业务的,常要去各厂组织货源。贵厂我去过,只是不敢 当面打扰刁先生,您设计的图案很精美啊。” 刁羽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叹什么气呢?刁羽刀觉得这辈子很冤,他爹也很冤。 父子俩在专做日用瓷的江南瓷厂,为那些饭碗、菜碟、茶杯设计简单不过的贴花 图案,真正的好功夫全没有使出来。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他爹和北方的朱友 麟,就并称为南北两大刻瓷圣手,可惜解放后这门技艺无人欣赏。用金刚刀具在 烧好的素白瓷器上刻字刻画,然后上色,费时费工,售价又高,有钱有闲的人才 玩这个。他爹是1972年病逝的,正好50岁,生前不忍绝了这门技艺,暗地里传 给了他。刁羽刀从不对人说,只是在工作之余,把刻瓷作为一种消遣,刻得极好 的才留下,其余的则悄无声息地毁了。只有特别可心的知己,才得到过他的赠品。 刁羽刀的叹气声还未落,王珏玉立刻说:“刁先生,尊父和您的刻瓷,还是很有 人欣赏的,绝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 王珏玉虔诚地从手提包里拿出大小两个瓷盘,说:“我出差到法国,在一家古玩 店里,花大价钱买了这两件刻瓷。一件是尊父刻的郑板桥《风竹图》;一件是您 刻的《百福图》,一百个‘福’字,一百个写法,您看看吧。 刁羽刀接过盘子,看了又看,果真是父亲和他的作品。它们是怎么流传到国外去 的?天知道。而王珏玉却购之而归,也应是个刻瓷的知音了。刁羽刀的眼里,渐 渐地噙满了泪水 “刁先生,这一门绝活总不能任其埋没吧?我查阅过资料,当今海内善刻瓷者, 只有您硕果仅存了。假如…”王珏玉看了看刁羽刀的脸色,然后再说下去,“您 还能刻瓷的话。” 我当然能刻!”刁羽刀觉得不能让人小看了,大声说 王珏玉笑了笑,说:“我想专门收藏您的作品,您一月交我一件,不论器形,也 不论刻什么,都行。每年付酬金12万元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刻瓷圣手 轰鑫森 40 岁就已发福的王狂玉,笑吟吟地出现在刁羽刀面前。 正是 2002 年的秋天。 从江南瓷厂退休才三天的刁羽刀,对于不速之客的来访颇感意外。他一向不喜与 人结交,却让来访者轻易地走入家门,怪事!后来刁羽刀才想起,当他在敲门声 中打开门,谦恭的王珏玉立刻双手呈上一张名片,名片上“王珏玉”三个字,立 刻让他会意一笑:这与“刁羽刀”正可配成一副绝妙对联,有意思! 这套两居室里,住着刁羽刀和早已病退的老妻,儿子一家住在另外一个社区里。 两个月前,在机械厂上班的儿子、儿媳都下岗了,孙子眼下正读初三。 刁师母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然后沏上一杯君山毛尖茶。王珏玉说:“刁师母, 您的心脏病近来好些了吗?孙子明年要考高中了,可得选一所好学校啊。”刁师 母说:“谢谢你的关心。” 刁羽刀很奇怪,王珏玉对他家怎么这么熟悉? “刁先生,贸然来访,抱歉抱歉。其实,我早就认识您了。” 刁羽刀淡淡地说:“是吗?” “我的公司是专做出口瓷业务的,常要去各厂组织货源。贵厂我去过,只是不敢 当面打扰刁先生,您设计的图案很精美啊。” 刁羽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叹什么气呢?刁羽刀觉得这辈子很冤,他爹也很冤。 父子俩在专做日用瓷的江南瓷厂,为那些饭碗、菜碟、茶杯设计简单不过的贴花 图案,真正的好功夫全没有使出来。在上个世纪的 40 年代,他爹和北方的朱友 麟,就并称为南北两大刻瓷圣手,可惜解放后这门技艺无人欣赏。用金刚刀具在 烧好的素白瓷器上刻字刻画,然后上色,费时费工,售价又高,有钱有闲的人才 玩这个。他爹是 1972 年病逝的,正好 50 岁,生前不忍绝了这门技艺,暗地里传 给了他。刁羽刀从不对人说,只是在工作之余,把刻瓷作为一种消遣,刻得极好 的才留下,其余的则悄无声息地毁了。只有特别可心的知己,才得到过他的赠品。 刁羽刀的叹气声还未落,王珏玉立刻说:“刁先生,尊父和您的刻瓷,还是很有 人欣赏的,绝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 王珏玉虔诚地从手提包里拿出大小两个瓷盘,说:“我出差到法国,在一家古玩 店里,花大价钱买了这两件刻瓷。一件是尊父刻的郑板桥《风竹图》;一件是您 刻的《百福图》,一百个‘福’字,一百个写法,您看看吧。” 刁羽刀接过盘子,看了又看,果真是父亲和他的作品。它们是怎么流传到国外去 的?天知道。而王珏玉却购之而归,也应是个刻瓷的知音了。刁羽刀的眼里,渐 渐地噙满了泪水。 “刁先生,这一门绝活总不能任其埋没吧?我查阅过资料,当今海内善刻瓷者, 只有您硕果仅存了。假如……”王珏玉看了看刁羽刀的脸色,然后再说下去,“您 还能刻瓷的话。” “我当然能刻!”刁羽刀觉得不能让人小看了,大声说。 王珏玉笑了笑,说:“我想专门收藏您的作品,您一月交我一件,不论器形,也 不论刻什么,都行。每年付酬金 12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