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技能来研究和探讨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 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的必修课程。 中医外科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专著甚多,内容丰富。 内外并重是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特点,无论是讲授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或者治疗, 都应注意局部病因与全身病因相结合;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 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外科学还具有专科性强、基本技能多的特点 。有些章节在临床上已独立为专 科,如皮肤病、肛肠病、肿瘤、男性病等,其内容联系不甚紧密,各自有独特的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大内科的思维方式,具体认识这些章节的内容, 中医外科学中的教学宗旨是通过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 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 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 法、操作技能以及急症处理。了解疑难病的论治要点」 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分六章,即中医外科学发展 简史 中医外科学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以及外 科调护等。各论以器官或系统疾病为分类,其章节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岩及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外科杂病等。其在总论 的指导下,分别重点叙述了这些器官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等内 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8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6学时,临床见习12学时 本教学大纲以中医本科为基准, 中西医本科可适当增加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知识: 针推本科教学在讲述治疗时,应突出针灸推拿的治疗方法。 本学科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临床实践。理论教学应扣紧重点内容,即本以教 又超出教材,力求追踪学科进展,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工夫 同时运用多媒 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新鲜感强,信息量大。临床见习应分阶段紧密 配合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地选择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进 步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要求] 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专著甚多、内容丰富的特点,了解本学 科的发展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的学习兴趣 [内容] 划时代或有重要标志的专著文献,世界医学之最,中医之最,划时代的学术成就 及创造发明,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要求] 掌握基本术语 2、熟悉外科疾病的命名规律。 3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内容] 1、中医外科学是以探讨人体外部疾病为己任,但其涵盖的范围是不断融合分化的。使 学生认识到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的融合分化速度加快,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 学科 2、外科疟病命名规律,如以部位、病因、临床表现。有无传染病等命名方法
教学大纲 前 言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技能来研究和探讨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 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的必修课程。 中医外科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专著甚多, 内容丰富。 内外并重是中医外科学的主要特点.无论是讲授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或者治疗, 都应注意局部病因与全身病因相结合;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 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外科学还具有专科性强、基本技能多的特点。有些章节在临床上已独立为专 科,如皮肤病、肛肠病、肿瘤、男性病等,其内容联系不甚紧密,各自有独特的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大内科的思维方式,具体认识这些章节的内容. 中医外科学中的教学宗旨是通过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 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 法、操作技能以及急症处理。了解疑难病的论治要点。 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分六章,即中医外科学发展 简史、中医外科学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以及外 科调护等。各论以器官或系统疾病为分类,其章节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岩及 瘤、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外科杂病等。其在总论 的指导下,分别重点叙述了这些器官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等内 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8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6学时,临床见习12学时。 本教学大纲以中医本科为基准,中西医本科可适当增加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知识; 针推本科教学在讲述治疗时,应突出针灸推拿的治疗方法。 本学科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临床实践。理论教学应扣紧重点内容,即本以教 材,又超出教材,力求追踪学科进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工夫。同时运用多媒 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新鲜感强,信息量大。临床见习应分阶段紧密 配合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地选择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进一 步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要求] 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学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专著甚多、 内容丰富的特点,了解本学 科的发展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的学习兴趣. [内容] 划时代或有重要标志的专著文献,世界医学之最,中医之最,划时代的学术成就 及创造发明,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要求] 1 、掌握基本术语。 2 、熟悉外科疾病的命名规律。 3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内容] 1、中医外科学是以探讨人体外部疾病为己任,但其涵盖的范围是不断融合分化的。使 学生认识到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的融合分化速度加快,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 学科。 2、外科疟病命名规律,如以部位、病因、临床表现。有无传染病等命名方法
3、基本术语主要是讲述外科常用名词的概念,为学习其他内容打下基础。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要求] 熟悉不同病因引起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机理 [内容] 1、外感六淫邪毒:弄清外科疮疡的发生以“热度、”“火毒”为常见这一命题。 2、感受特殊之毒。 3、外来伤害。 4、情志内伤。 5、饮食不节。 6、房室损伤。 7、痰饮瘀血 第二节发病机理 [要求] 熟悉外科疾病主要病机,邪正胜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等在外科疾 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 内容 外科疾病主要病机是邪正胜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主要讲述正气 病邪、气血、脏腑、经络它们的生理、病理状态与外科疾病发生 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应举示具体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的例证来支持这些 观点和命题。 第四章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诊断与辨病原则 「要求1 解诊断与辨病原则及辨病的意义、概念、程序。 [内容] 1、诊断与辨证的原则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辨病的意义及定义。 3、辨病的必要程序 第二节 辨阴证阳证 [要求] 1、掌握辨证要点。 2、熟悉阴证阳证的概念及辨别阴证阳证的意义。要注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疾病的 属阴 、属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全面综合分析。 [内容] 1、辨阴证阳证的机理。主要讲述阴阳是外科辨证的总纲。 2 辨证意义。 3、辨证要点。 4、外科辨阴证阳证的辩证要全面综合分析。 第三节 部位辨证 [要求] 掌握部位辨证的概念及方法。 「内公 部位辨证的概念以及上中下三部辨证的方法
3、基本术语主要是讲述外科常用名词的概念,为学习其他内容打下基础。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要求] 熟悉不同病因引起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机理 [内容] 1、外感六淫邪毒:弄清外科疮疡的发生以“热度、”“火毒”为常见这一命题。 2、感受特殊之毒。 3、外来伤害。 4、情志内伤。 5、饮食不节。 6、房室损伤。 7、痰饮瘀血 第二节 发病机理 [要求] 熟悉外科疾病主要病机,邪正胜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等在外科疾 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 [内容] 外科疾病主要病机是邪正胜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主要讲述正气、病邪、气血、脏腑、经络它们的生理、病理状态与外科疾病发生 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应举示具体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的例证来支持这些 观点和命题。 第四章 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 诊断与辨病原则 [要求] 了解诊断与辨病原则及辨病的意义、概念、程序。 [内容] 1、诊断与辨证的原则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辨病的意义及定义。 3、辨病的必要程序。 第二节 辨阴证阳证 [要求] 1、掌握辨证要点。 2、熟悉阴证阳证的概念及辨别阴证阳证的意义。要注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疾病的 属阴、属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全面综合分析。 [内容] 1、辨阴证阳证的机理。主要讲述阴阳是外科辨证的总纲。 2、辨证意义。 3、辨证要点。 4、外科辨阴证阳证的辨证要全面综合分析。 第三节 部位辨证 [要求] 掌握部位辨证的概念及方法。 [内容] 部位辨证的概念以及上中下三部辨证的方法
第四节 经络辨证 [要求] 通过对以往所学的有关经络的知识回忆与复习,熟悉经络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十二经 气血的多少与治疗预后的关系、不同发病部位选用不同的部位的关系等内容。 [内容] 由于经络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及其部位的关系已在其他学科多次重复,应以学生自学为 主。课堂主要讲述十二经各自气血多少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局部辨证 [要求] 1、掌握肿、肿块、结节、疼痛、瘙痒、脓、渍疡的辨证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局部病灶的概念、成因、以及便血、尿血的鉴别诊断。 [内容] 1、肿的形成机理、病因辨证(性质) 部位与色泽辨证。 2、肿块、结节各自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检查方法。 3、疼痛的的形成机理、病因辨证、不同类型的疼痛的术语解释 4、 瘙痒的形成机理、病因辨证。 5、麻木的形成机理。 6、脓的的形成及意义、成脓的指征、辨脓方法,脓肿深浅辨证、脓液辨证: 阳证、阴证、走黄、虚陷、化脓、缺血、恶性肿瘤、梅毒所形成的溃疡的临床特 点。 8、便血、尿血的鉴别诊断。可以放在第12、13节讲述以避免重复。 第五章治疗 第一节外治方法 [要求] 掌握外用药、切开法、挂线法、引流法。 2、熟悉结扎法、垫棉法、熨法。 了解格法、砭镰法、药简拔法、针灸法、熏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内 由于外治方法是外科疾病中最常用的治法,也是其他临床学科不用或者甚少使用的 治疗方法,所以将其放在内治方法前讲授,更能突出重点。 1、外用药: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新鲜草药等不同剂型,应按照剂型分别 讲授剂型的定义及制备方法、作用、适应症、常用药物、用法、注意事项等,并注意这 些剂型之间的不同之处. 手术方法:包括切开法火针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分别讲述其适应 症 原理及注意事项,对于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放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讲述, 3、其他方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简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 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等,主要讲授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内治方法 [要求] 1、掌握外科所独有的消托补三大法。 2、熟悉及复习具体的内治法。 [内容] 1、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或治疗原理、适应症、注意事项。应特别注意强调托 法,尤其是透托和补托的异同点和代表方药 2、以消、托、补三大法为纲,分别简要介绍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 行气、活血、补益、养胃等具体方法,简单讲授各自的定义、代表方药、适应症、注 意事项等,也可自学
第四节 经络辨证 [要求] 通过对以往所学的有关经络的知识回忆与复习,熟悉经络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十二经 气血的多少与治疗预后的关系、不同发病部位选用不同的部位的关系等内容。 [内容] 由于经络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及其部位的关系已在其他学科多次重复,应以学生自学为 主。课堂主要讲述十二经各自气血多少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 局部辨证 [要求] 1、掌握肿、肿块、结节、疼痛、瘙痒、脓、溃疡的辨证检查方法。 2、熟悉各种局部病灶的概念、成因、以及便血、尿血的鉴别诊断。 [内容] 1、肿的形成机理、病因辨证(性质)、部位与色泽辨证。 2、肿块、结节各自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检查方法。 3、疼痛的的形成机理、病因辨证、不同类型的疼痛的术语解释。 4、瘙痒的形成机理、病因辨证。 5、麻木的形成机理。 6、脓的的形成及意义、成脓的指征、辨脓方法、脓肿深浅辨证、脓液辨证。 7、阳证、阴证、走黄、虚陷、化脓、缺血、恶性肿瘤、梅毒所形成的溃疡的临床特 点。 8、便血、尿血的鉴别诊断。可以放在第12、13节讲述以避免重复。 第五章 治疗 第一节 外治方法 [要求] 1、掌握外用药、切开法、挂线法、引流法。 2、熟悉结扎法、垫棉法、熨法。 3、了解烙法、砭镰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内容] 由于外治方法是外科疾病中最常用的治法,也是其他临床学科不用或者甚少使用的 治疗方法,所以将其放在内治方法前讲授,更能突出重点。 1、外用药: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新鲜草药等不同剂型,应按照剂型分别 讲授剂型的定义及制备方法、作用、适应症、常用药物、用法、注意事项等,并注意这 些剂型之间的不同之处. 2、手术方法:包括切开法 火针法 烙法 砭镰法 挂线法 结扎法等.分别讲述其适应 症 原理及注意事项,对于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放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讲述. 3、其他方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 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等,主要讲授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内治方法 [要求] 1、掌握外科所独有的消 托 补三大法。 2、熟悉及复习具体的内治法。 [内容] 1、消 、托 、补三大法的概念或治疗原理、适应症、注意事项。应特别注意强调托 法,尤其是透托和补托的异同点和代表方药。 2、以消、托 、补三大法为纲,分别简要介绍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 行气、活血、补益、养胃等具体方法,简单讲授各自的定义、代表方药、适应症、注 意事项等,也可自学
第六章外科调护 [要求] 1、了解一般护理的基本内容。 了解饮食护理的基本内容。 根据大纲要求自学。 第七章疮 第一节概论 [要求] 掌握疮疡的治疗, 2、熟悉疮疡的概念、病因病机、特殊体征、转归结局。 「内容 概说 2、病因疡机:重点讲述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为多见;内伤引起的疮疡,多因虚 致病,且属慢性者居多;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等六淫的三个致病特 点这一重点 疑点、 难点。 3、转归结局。 4、特殊体征: 5、治疗:应以三阶段为分期,内治外治为纲,分别归纳疮疡的治疗 弟二节 [要求] 、掌握有头疖、无头疖、疖病的诊断与治疗 2、熟悉疖的病因病机、 概念、鉴别诊断及其蝼蛄疖的治疗」 3、了解疖的预防与护理 「内容 概说:尤其是有头疖、无头疖、疖病、蝼蛄疖的概念。 2、诊断:注意有头疖与无头疖的区别。 3、有头疖主要与颜面部疔疮、有头疽相鉴别;无头疖与痈相鉴别;疖病与囊肿型粉 沥青皮炎相鉴别。 4、治了。 5、预防与护理。 第三节拧 疮 [要求] 1、掌握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的诊断与治疗。 2、熟悉疔疮的概念及各种疗疮的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以及烂疔,疫疔的诊断与 预防护理方法 3、了解烂疗、疫疔的治疗 「内容 首先讲述疔疮的概念和分类 ,颜面部疗疮 1、概说 2、病因病机:强调火热为患容易走黄。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均以阳证为准,应特别强调局部不宜过早切开,否则容易走黄。 手足部疗疮
第六章 外科调护 [要求] 1、了解一般护理的基本内容。 2、了解饮食护理的基本内容。 [内容] 根据大纲要求自学。 第七章 疮 疡 第一节 概 论 [要求] 1、掌握疮疡的治疗. 2、熟悉疮疡的概念、病因病机、特殊体征、转归结局。 [内容] 1、概说。 2、病因疡机:重点讲述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为多见;内伤引起的疮疡,多因虚 致病,且属慢性者居多;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等六淫的三个致病特 点这一重点、疑点、难点。 3、转归结局。 4、特殊体征: 5、治疗:应以三阶段为分期,内治外治为纲,分别归纳疮疡的治疗. 第二节 疖 [要求] 1、掌握有头疖、无头疖、疖病的诊断与治疗. 2、熟悉疖的病因病机、概念、鉴别诊断及其蝼蛄疖的治疗. 3、了解疖的预防与护理 . [内容] 1、概说:尤其是有头疖、无头疖、疖病、蝼蛄疖的概念。 2、诊断:注意有头疖与无头疖的区别。 3、有头疖主要与颜面部疔疮、有头疽相鉴别;无头疖与痈相鉴别;疖病与囊肿型粉 刺、沥青皮炎相鉴别。 4、治疗。 5、预防与护理。 第三节 疔 疮 [要求] 1、掌握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的诊断与治疗。 2、熟悉疔疮的概念及各种疔疮的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以及烂疔,疫疔的诊断与 预防护理方法. 3、了解烂疔、疫疔的治疗. [内容] 首先讲述疔疮的概念和分类. 一 、颜面部疔疮 1、概说。 2、病因病机:强调火热为患容易走黄。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均以阳证为准,应特别强调局部不宜过早切开,否则容易走黄。 二、手足部疔疮
1、概说。 2、病因病机:总因外伤染毒或因脏腑蕴毒而成。 3 注意蛇头疗 蛇头疔的不同;托盘疗与手发背的区别,应特别强调由于手部 解剖关系,极易造成严重的合并症。 4、治疗:符合外科阳证的治疗,尤其是手术切开的时机应以出现明显的搏动性跳痛即 可进行 三、红丝疗 1、概说。 2、 病因病机:主要强调本病往往是其他疮疡或外伤或皮肤破损染毒的并发症。 3、诊断:较为容易。 4、治疗:符合外科阳证处理,应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四、 1、概说。 2、病因病机:主要是在恶劣环境下,外感染特殊毒邪而成。 3、诊断:发病前有意外创伤史,肌肉大面积迅速坏死,并有产气的表现,全身情况严 重,死亡率高。 4、治疗:除了按阳证或走黄内治,最主要的是作广泛多处纵深切开,并用能够产生或能 给予大量氧气的药物或设备治疗 预防与护理:根据其具有接触传染性这一特点来进行。 五、疫疗 、概说:应特别强调炭疽可分肺炭疽、肠炭疽、皮肤炭疽,疫疗仅指皮肤炭疽。 2、 病因病机: 直接接触感受炭 疫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接触感染性和职业性,初起水疱,继则出血坏死如脐凹,形 成黑褐色坚硬千痂,全身症状明显,易于走黄。若疫疗发生于颜面部,应与颜面部疔 疮相鉴别 4、治疗:按外科阳证处理,应强调切忌切开局部。 5、预防与护理:以接触传染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为原理进行讲授。 第四节痈 [要求] 1、掌握痈的概念及临床特点;掌握颈痈、腋痈、胯腹痈的诊断治疗以及它们之间的异 同之处 2、熟悉不同痈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熟悉脐痈的治疗。 3、了解预防与护理。 [内容] 般痈 1、概说: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 2、病因病机。 诊断:注意与无头疖、发相鉴别。 4、治疗:按阳证处理。 二、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痈 1、概说:属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只是部位不同 2、病因病机:多由远端皮肉破损染毒或有其他化脓性疾病导致火热邪毒循经脉流窜而 成,也可因感受外邪或内蕴火毒而发。患病部位不同,其病因病机也有所不同。 3、诊断: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逐渐皮色变红,形成脓疡 治疗: 统按阳证治疗。内治时,颈痈应注重疏散风热,化脓消肿;腋痈多注重肝郁 痰火的治疗:胯腹痈理应清利湿毒为主;委中痈多注重湿热下注之病机。 三、脐痛
1、概说。 2、病因病机:总因外伤染毒或因脏腑蕴毒而成。 3、诊断:注意蛇头疔、蛇头疔的不同;托盘疔与手发背的区别,应特别强调由于手部 的解剖关系,极易造成严重的合并症。 4、治疗:符合外科阳证的治疗,尤其是手术切开的时机应以出现明显的搏动性跳痛即 可进行. 三、红丝疔 1、概说。 2、病因病机:主要强调本病往往是其他疮疡或外伤或皮肤破损染毒的并发症。 3、诊断:较为容易。 4、治疗:符合外科阳证处理,应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四、烂疔 1、概说。 2、病因病机:主要是在恶劣环境下,外感染特殊毒邪而成。 3、诊断:发病前有意外创伤史,肌肉大面积迅速坏死,并有产气的表现,全身情况严 重,死亡率高。 4、治疗:除了按阳证或走黄内治,最主要的是作广泛多处纵深切开,并用能够产生或能 给予大量氧气的药物或设备治疗。 5、预防与护理:根据其具有接触传染性这一特点来进行。 五、疫疔 1、概说:应特别强调炭疽可分肺炭疽、肠炭疽、皮肤炭疽,疫疔仅指皮肤炭疽。 2、病因病机:直接接触感受炭疽疫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接触感染性和职业性,初起水疱,继则出血坏死如脐凹,形 成黑褐色坚硬干痂,全身症状明显,易于走黄。若疫疔发生于颜面部,应与颜面部疔 疮相鉴别。 4、治疗:按外科阳证处理,应强调切忌切开局部。 5、预防与护理:以接触传染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为原理进行讲授。 第四节 痈 [要求] 1、掌握痈的概念及临床特点;掌握颈痈、腋痈、胯腹痈的诊断治疗以及它们之间的异 同之处. 2、熟悉不同痈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熟悉脐痈的治疗。 3、了解预防与护理。 [内容] 一、一般痈 1、概说: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 2、病因病机。 3、诊断:注意与无头疖、发相鉴别。 4、治疗:按阳证处理。 二、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痈 1、概说:属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只是部位不同。 2、病因病机:多由远端皮肉破损染毒或有其他化脓性疾病导致火热邪毒循经脉流窜而 成,也可因感受外邪或内蕴火毒而发。患病部位不同,其病因病机也有所不同。 3、诊断: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逐渐皮色变红,形成脓疡。 4、治疗:统按阳证治疗。内治时,颈痈应注重疏散风热,化脓消肿;腋痈多注重肝郁 痰火的治疗;胯腹痈理应清利湿毒为主;委中痈多注重湿热下注之病机。 三、脐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