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 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 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 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 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 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 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奧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 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 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篇,约出于战国儒生之 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 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16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 文,还有记述较多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 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 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 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 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 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 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 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 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 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 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 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 1、2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 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 100 篇,其中《虞夏书》20 篇,《商书》《周书》各 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 篇,约出于战国儒生之 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 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 文,还有记述较多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 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 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 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史传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备选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 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 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 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 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 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 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 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 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 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 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 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 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 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 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 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 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 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 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 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 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 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 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史传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备选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 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 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 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 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 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 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 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 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 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 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 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 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 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 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 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 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 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 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 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 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 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 2011 年 7 月 15 日中国国学网, 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 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 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 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 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 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 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 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 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 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 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 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 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 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 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 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 “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 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 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 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 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 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 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 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 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 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 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 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 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 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 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 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 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 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 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 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 “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 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 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 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 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 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
“髙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 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 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 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 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 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 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 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 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3 分)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 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 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 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 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 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 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备选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 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 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 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 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 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 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 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 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 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 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 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 )(3 分)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 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 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 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 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 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 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 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备选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 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 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 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 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 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