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3年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不言不足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 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 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 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 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 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 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它将美分成两种类 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前者称为小美, 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人的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前者是 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 说的,可说则非美。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 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 片面的。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 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这样的对象存 在的可能性。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知识的 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是无分别的美。一般美不脱主观性 而主观视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一般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雨高兴 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 般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一般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 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以知识去解说天下 到底是“小识”;而无知无识,心中混茫,葆纯全之志,这就是大识。大识就有 大得,大得有大美。大美便只在不言中。显然,庄子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美的本体, 而美的创造应该循此为道。一切自然显现的都是美,而这美都根源于“不言”的 美的本体。 (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与“不言之美”有关的内容,下列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言之美既是根本的美、绝对的美,又是美的本体 B.不言之美是人类语言所刁;可分别的浑然、造化之美。 C.不言之美是可以部分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而获得的 D.不言之美是排除外在审美的、没有具体标准的美。 2.下列对原文相关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否定对“不言之美”中“不言”的错误理解入手,提出“天之言” 的正确呈现方式,即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安徽省 2013 年高考压轴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 共 66 分)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不言不足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 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 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 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 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 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 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 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它将美分成两种类 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前者称为小美, 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 而后者不涉人的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前者是 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 说的,可说则非美。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 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 片面的。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 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这样的对象存 在的可能性。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知识的 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是无分别的美。一般美不脱主观性, 而主观视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一般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雨高兴 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一 般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一般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 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以知识去解说天下, 到底是“小识”;而无知无识,心中混茫,葆纯全之志,这就是大识。大识就有 大得,大得有大美。大美便只在不言中。显然,庄子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美的本体, 而美的创造应该循此为道。一切自然显现的都是美,而这美都根源于“不言”的 美的本体。 (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1.与“不言之美”有关的内容,下列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项是(3 分) A.不言之美既是根本的美、绝对的美,又是美的本体。 B.不言之美是人类语言所刁;可分别的浑然、造化之美。 C.不言之美是可以部分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而获得的。 D.不言之美是排除外在审美的、没有具体标准的美。 2.下列对原文相关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段从否定对“不言之美”中“不言”的错误理解入手,提出“天之言” 的正确呈现方式,即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B.第二段指出“不言之美”的三个理论层次,即确立它的本体的地位,它是美 的最高标准,天地之美与人的世界相关 C.第三段指出庄子将“不言之美”和一般的美分别称为“大美”和“小美”, 并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D.第四段从根本上对庄子的“不言之美”再做阐述,指出不言之美是美的本体, 无知无识,就是大识,就是大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具体标准的美,是知识之美,是有言之美,不是真美、大美。 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不言之美也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 C.庄子认为绝对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知识是人达到“不言之美”境界的最大障碍,去除知识,则可到达。 二、(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 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睢佯死,卷以箦, 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岀我,我必有厚谢。”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 曰:“可矣。”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 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 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 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 以幸教寡人?”对 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愿 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 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 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 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 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 范睢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 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 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 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 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 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 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 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 (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 阴:阴险 B.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 佯:假装 C.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 匡:辅助 D.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 亲:接近
B.第二段指出“不言之美”的三个理论层次,即确立它的本体的地位,它是美 的最高标准,天地之美与人的世界相关。 C.第三段指出庄子将“不言之美”和—般的美分别称为“大美”和“小美”, 并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D.第四段从根本上对庄子的“不言之美”再做阐述,指出不言之美是美的本体, 无知无识,就是大识,就是大美。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项是(3 分) A.有具体标准的美,是知识之美,是有言之美,不是真美、大美。 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不言之美也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 C.庄子认为绝对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知识是人达到“不言之美”境界的最大障碍,去除知识,则可到达。 二、(3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 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睢佯死,卷以箦, 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 曰:“可矣。”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 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 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 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 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愿 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 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 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 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 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 范睢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 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 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 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 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 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 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 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 (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 阴:阴险 B.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 佯:假装 C.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 匡:辅助 D.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 亲:接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弃甲曳兵而走 B.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 归璧于赵 C.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形势不能有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 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 秦王来了,故意胡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 来又只说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 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译文 (2)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 也译文 (二)(原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乡子·冬夜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黄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今属福建建瓯) 人。不事科举,性喜昑咏。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著有《散花庵 词》 8.冬夜有何特点?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个特点?(4分) 9.结合诗句简析作者塑造了怎样一个主人公形象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两题任选一题)(6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弃甲曳兵而走 B.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 归璧于赵 C.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形势不能有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 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 秦王来了,故意胡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 来又只说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 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译 文: (2)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 也。 译 文: (二)(原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乡子•冬夜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黄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今属福建建瓯) 人。不事科举,性喜吟咏。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著有《散花庵 词》。 8.冬夜有何特点?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个特点? (4 分) 答: 9.结合诗句简析作者塑造了怎样一个主人公形象。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两题任选一题)(6 分)
10.甲、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 篌 (李贺《李凭 箜篌引》) ,哀民生之多艰。(屈 原《离骚》) (2)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4)炉边人似月, 。(韦庄《菩 萨蛮》) (5)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 龙吟》) (6)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水兮水兮 ①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②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片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 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江湘,云梦 大泽,想像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 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像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 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象这皎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 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③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 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裳”,“餐 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 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 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纷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 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 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 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 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 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 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 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④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 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江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⑤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 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 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 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援至文学批 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
10.甲、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 篌。 , 。 , 。 , 。(李贺《李凭 箜篌引》) 乙、(1) ,哀民生之多艰。(屈 原《离骚》) (2)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4)炉边人似月, 。(韦庄《菩 萨蛮》) (5)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 龙吟》) (6)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水兮 水兮 ①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②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片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 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江湘,云梦 大泽,想像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 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像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 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象这皎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 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③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 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裳”,“餐 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 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 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纷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 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 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 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 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 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 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 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④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 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江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⑤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 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 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 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援至文学批 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
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 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 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⑥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 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 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 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 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⑦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 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 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这样写 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⑧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 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一葬我在泰山之 巅/风声呜咽过狐松—一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 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⑨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 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漾荡 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 11.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12.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自然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 表达效果?(6分) 13.“水兮水兮”,文字虽简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6分) 14.文中记叙了许多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共同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有人说“自 尽者皆为懦夫”,你如何评价他们?(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有人在网上贴出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分析报告”,说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 亲属的福址,对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所遭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B、此次牵头干预的西方大国还将在国内面临诸多经济问题,而坐壁上观的亚洲 及其他地区国家则会一路快速发展。 C、有媒体甚至表示,征收排污费其作用不啻于在“北上广深”再来一次“汽车 限购”,可见其对车市的影响将不可小觑。 D、为切实加强干部职工外出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及时掌握干部职工在岗情况, 髙青分局切实采取措施,规范机关干部职工请假消假制度,确保了机关正常的 工作秩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酥”称誉湖北,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就连回乡探亲的华侨也要多带几 盒,使得这一襄阳地方特色小吃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 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 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⑥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 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 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 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 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⑦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 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 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这样写 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⑧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 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 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 29 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⑨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 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漾荡 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 11.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 分) 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12.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自然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 表达效果?(6 分) 13.“水兮 水兮”,文字虽简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6 分) 14. 文中记叙了许多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共同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有人说“自 尽者皆为懦夫”,你如何评价他们?(8 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 分) A、有人在网上贴出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分析报告”,说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 亲属的福址,对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所遭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B、此次牵头干预的西方大国还将在国内面临诸多经济问题,而坐壁上观的亚洲 及其他地区国家则会一路快速发展。 C、有媒体甚至表示,征收排污费其作用不啻于在“北上广深”再来一次“汽车 限购”,可见其对车市的影响将不可小觑。 D、为切实加强干部职工外出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及时掌握干部职工在岗情况, 高青分局切实采取 措施,规范机关干部职工请假消假制度,确保了机关正常的 工作秩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刚酥”称誉湖北,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就连回乡探亲的华侨也要多带几 盒,使得这一襄阳地方特色小吃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