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古诗鉴赏专题 【高考预测】纵观2012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可以发现下面的命题特点: 1.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 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回归文本,回归文学。 2.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 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其中,对“形象”的 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 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 3.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 4.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较为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 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5.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 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加注 意正确和全面。 6.在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方面有:①内容:叙事、论史、抒情、言 志。②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活颓废。③艺术风格:豪放或婉约 预测2013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 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 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①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 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词。②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 诗。③从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 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①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 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徘侧、婉约淸丽、明丽淸新、含蓄有 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②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 呼应等。③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 浓墨重彩等。④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 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⑤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 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⑥反映诗歌总 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 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①从 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 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首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 爱国诗等。②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拭、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 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煌、姜爱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 陆游的写实诗等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 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①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ⅹXⅩ 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一2
2013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古诗鉴赏专题 【高考预测】纵观 2012 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可以发现下面的命题特点: 1.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 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回归文本,回归文学。 2.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 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其中,对“形象”的 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 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 3.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 4.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较为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 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5.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 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加注 意正确和全面。 6.在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方面有:①内容:叙事、论史、抒情、言 志。②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活颓废。③艺术风格:豪放或婉约。 预测 2013 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 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 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①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 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词。②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 诗。③从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 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①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 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徘侧、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 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②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 呼应等。③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 浓墨重彩等。④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 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⑤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 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⑥反映诗歌总 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 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①从 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 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首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 爱国诗等。②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拭、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 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煌、姜爱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 陆游的写实诗等。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 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①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 XXX 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 1 一 2
分。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②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 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 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③正确揣摩,思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 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④顺势而为,忌唱 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 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 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 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考点定位】 鉴赏形象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 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 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 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嗅》诗中借明 月、清泉、髙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 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就是考査对自然意象含 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指隐 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 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 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 形象本质的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 的典型意义。答案构成为: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 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固定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 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 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的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 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二、鉴赏语言 (2)叠词对句。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谓语意的作用 (3)特殊结构。古诗词中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特别是省略动词的句式常常会产生 特别的艺术效果。例如连用多个意象名词,省去常规句中的动词,能让描写更像是特写镜头,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体会其风格特色, 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豪放。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 迈奔放,明朗潇洒。“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2)沉郁。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 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3)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岀,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 更深沉更有余味 (4)含蓄。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分。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②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 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 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③正确揣摩,思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 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④顺势而为,忌唱 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 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 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 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考点定位】 一、鉴赏形象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 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 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 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嗅》诗中借明 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 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 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指隐 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 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 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 形象本质的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 的典型意义。答案构成为: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 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固定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 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 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的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 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二、鉴赏语言 (2)叠词对句。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谓语意的作用。 ⑶特殊结构。古诗词中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特别是省略动词的句式常常会产生 特别的艺术效果。例如连用多个意象名词,省去常规句中的动词,能让描写更像是特写镜头, 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体会其风格特色, 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豪放。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 迈奔放,明朗潇洒。“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2)沉郁。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 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3)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 更深沉更有余味。 (4)含蓄。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通俗。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 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6)自然。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7)平淡。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 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8)工丽。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 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是否工 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9)雄浑。气势雄伟,含意深沉。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 雄浑佳作。 (10)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而且动静得宜,色彩 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11)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 肃而不油滑。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 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 对象而言,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 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 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 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枯(托物言志)、借呆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 借古抒情、信景交融等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反复等等 古典诗词鉴赏中,应主要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1)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 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 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 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 尽致 ★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 闷酬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 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 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
(5)通俗。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 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6)自然。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7)平淡。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 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8)工丽。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 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是否工 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9)雄浑。气势雄伟,含意深沉。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 雄浑佳作。 (10)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而且动静得宜,色彩 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11)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 肃而不油滑。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 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就描写 对象而言,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 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 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高考试 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枯(托物言志)、借呆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 借古抒情、信景交融等。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反复等等。 古典诗词鉴赏中,应主要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 (1)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 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 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 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 尽致。 ★ 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 闷酬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 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 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
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 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 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 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李白的《登 金陵风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 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 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 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兵车行》等 四、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主要包括概括作品的主旨和简析作品的意义(政治、思想、人生),对作品的表层意义、深 层意义要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 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 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 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李白的《登 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 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 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 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兵车行》等。 四、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主要包括概括作品的主旨和简析作品的意义(政治、思想、人生),对作品的表层意义、深 层意义要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 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重点突破】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 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 认识等。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 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 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 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 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重点突破】 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 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 认识等。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 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 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 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例 2】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2.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 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