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样卷(2) 、积累与运用(22分) 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10分) (1)采菊东篱下, ,却话巴山夜雨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走过四季,文人的笔下总有优美的诗词表达着对四季景致的感悟与赞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胜似绘画的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传达出春草的萌发;《爱莲说》中富有哲理的一句:“ ”,赞颂出夏荷的高洁;《水调歌头》中满含 慰藉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诵出秋月的祝愿;《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借写春花诗句:“ 描绘出冬雪的美丽。 (5)请从你的古诗积累中写出一个与“登高望远”有关的完整名句。 2修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使整段话句式整齐、音节和谐。(2分) 百股小溪蜿蜒向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那山 川伸出了颀长的双臂来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的石缝,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 翱翔在辽远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3.右面的图片是奥运福娃妮妮,她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 创意来取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你觉得设计者赋予了妮妮哪些含义?(3分) 4仿照示例,任选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一则,补写话题。(3分) 材料一: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 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话题是:要培养孩子的仁慈之心,也要他们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骗局
2007 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样卷(2)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10 分) ⑴采菊东篱下, 。 ⑵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 (4)走过四季,文人的笔下总有优美的诗词表达着对四季景致的感悟与赞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胜似绘画的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传达出春草的萌发;《爱莲说》中富有哲理的一句:“ , ”,赞颂出夏荷的高洁;《水调歌头》中满含 慰藉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诵出秋月的祝愿;《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借写春花诗句:“ , ”, 描绘出冬雪的美丽。 (5)请从你的古诗积累中写出一个与“登高望远”有关的完整名句。 , 。 2.修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使整段话句式整齐、音节和谐。(2 分) 百股小溪蜿蜒向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那山 川伸出了颀长的双臂来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的石缝,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 翱翔在辽远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3.右面的图片是奥运福娃妮妮,她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 创意来取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你觉得设计者赋予了妮妮哪些含义?(3分) 4.仿照示例,任选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一则,补写话题。(3 分) 材料一: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 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话题是:要培养孩子的仁慈之心,也要他们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骗局
材料二:重点中学里学生间竞争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会影 响自己的学习。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话题是 材料三: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们侧目,父母身份地位的不同、经济状况 的差异,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不平等感?孩子问:该不该坐自己家的车上学?坐 还是不坐? 话题是: 5.《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 读两三部名著。相信你这三年一定读了不少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列举 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这一人物性格对你的人生启示。(4分) 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 名著名称 》;人物及其性格与人生启示: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8题。(6分) 赠从弟 魏刘桢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③,终岁常端正③
材料二:重点中学里学生间竞争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会影 响自己的学习。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话题是: 。 材料三: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们侧目,父母身份地位的不同、经济状况 的差异,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不平等感?孩子问:该不该坐自己家的车上学?坐 还是不坐? 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 读两三部名著。相信你这三年一定读了不少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列举 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这一人物性格对你的人生启示。 (4分) 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 名著名称:《 》;人物及其性格与人生启示: 。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6-8 题。(6 分) 赠从弟① 魏·刘桢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④,终岁常端正⑤。 得分 评卷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①从弟:堂弟。②亭亭:耸立的样子。③瑟瑟:风声。④惨凄:寒冷,严酷。⑤端正:端直 刚正。⑥罹(1):遭受 6这首诗,前四句写松_ 后四句写松 (2分) 7诗中赞扬松柏挺拔的诗句是: 。(2分) 8本诗运用了《诗经》以来惯用的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名为咏物,实为咏人 赞美了从弟怎样的品格?(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 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日:“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 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 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 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3分) (1)枉于法,则免于相 (2)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3)其弟子谏曰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岂不罹⑥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 ②亭亭:耸立的样子。 ③瑟瑟:风声。 ④惨凄:寒冷,严酷。⑤端正:端直 刚正。 ⑥罹(1í):遭受。 6.这首诗,前四句写松 ,后四句写松 。(2 分) 7.诗中赞扬松柏挺拔的诗句是: 。(2 分) 8.本诗运用了《诗经》以来惯用的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名为咏物,实为咏人, 赞美了从弟怎样的品格?(2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3 题。(12 分)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 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 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 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 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 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 分) 夫 子 嗜 鱼 而 不 受 者 何 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3 分) ⑴ 枉于法,则免.于相 ⑵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⑶ 其弟子谏.曰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12.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性格? (4分) 13.从这篇短文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5分) 姑苏看水 张宏 (1)—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2)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 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 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3)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 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4)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5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 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A浸染浸润浸湿)得不辨颜色,远远的 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 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干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 波光粼粼《的壮阔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12.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性格? (4 分) 13.从这篇短文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6 题。(15 分) 姑苏看水 张宏 ⑴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⑵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 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 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⑶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 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⑷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⑸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 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 A (浸染 浸润 浸湿)得不辨颜色,远远的 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 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 波光粼粼的壮阔
(6)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 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爿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 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 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8)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 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 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9)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 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 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B(承受承接承载) 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 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 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 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⑩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 和吴文化的吗?不能想像,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 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 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名誉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 而植,其叶肥嫩,姑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岀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 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 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⑹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 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爿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 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 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⑺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⑻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 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 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⑼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 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 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 B (承受 承接 承载) 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 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 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 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⑽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 和吴文化的吗?不能想像,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 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 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名誉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 而植,其叶肥嫩,姑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 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 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