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的状况及其革命性因素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 爱因斯坦是本世纪初物理学学革命的巨人。海森伯在谈到爱因斯坦的贡献时说,他“有点像 艺术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爱因斯坦也站在科学的一个转折点上,而他的著作率先表 达出这一变化的开端:因此,看来好像是他本人发动了我们在本世纪上半期所亲眼目睹的革 命。”的确,从1905年的“幸运年”年到1916年广义相对论论文“标准版本”的发表,爱因斯 坦在两个研究方向上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一是不变性原理的研究,最终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二是统计理论的研究,其结果导致布朗运动理论 (1905年)、分子大小测定法、光量子假设(1905年)、首次固体量子论(1907年)、光的波 粒二象性(1907年)以及导致激光发现的A、B系数(1916年)。最后,在1925年,他完成了 另一主要创造性工作,即独立于德布罗意的关于物质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指明不变原理和统 计涨落这两个别出心裁的研究方向,乃是爱因斯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杰作。在 1916年之后,这两个方向合二而一,成为爱因斯坦探索统一场论的指南 爱因斯坦向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他一生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从来也没有躺 在功劳簿上高枕而卧。他经常以莱辛(G.E. Lessing)的至理名言自勉:对真理的追求要比 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他反对别人为相对论的成就大叫大嚷,也反对把相对沦看作是物理 学理论的顶峰。爱因斯坦认为:“我们关于物理实在的观念决不会是最终的。为了以逻辑上 最完善的方式来正确地处理所感觉到的事实,我们必须经常准备改变这些观念一一也就是 说,准备改变物理学的公理基础。”他还说:“然而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 本概念,以免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它们支配。在传统的基本概念的贯彻使用碰到难以解决的矛 盾而引起了观念的发展的那些情况下,这就变得特别明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爱因斯 坦曾多次表示,他的理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终极理论,它们将来一定会被其他更完善的理论 来代替 本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相结合,一直是理论物理 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半个世纪以来,这种结合不断发展和深化,也不断接受科学实验的检验 方面,实验事实充分证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其有效范围内是可靠的理论:另一方面,实 验研究和理论进展表明,它们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反常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带有根本 性的和革命性的,似乎难以容纳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框架内。因此,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还处于兴盛时期的今天,汲取这些理论的真理性的内容,克服它们所面临的疑难,进一步探 索自然界的奥秘,就已经提到当代物理学家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这里,我们拟就当代物理 学的现状和革命趋势,简要地作一点不甚全面的述评
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的状况及其革命性因素 李醒民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北京 100039) 爱因斯坦是本世纪初物理学学革命的巨人。海森伯在谈到爱因斯坦的贡献时说,他“有点像 艺术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爱因斯坦也站在科学的—个转折点上,而他的著作率先表 达出这一变化的开端;因此,看来好像是他本人发动了我们在本世纪上半期所亲眼目睹的革 命。”的确,从 1905 年的“幸运年”年到 1916 年广义相对论论文“标准版本”的发表,爱因斯 坦在两个研究方向上奠定了 20 世纪物理学的基础。一是不变性原理的研究,最终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1905 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 年)。二是统计理论的研究,其结果导致布朗运动理论 (1905 年)、分子大小测定法、光量子假设(1905 年)、首次固体量子论(1907 年)、光的波 粒二象性(1907 年)以及导致激光发现的 A、B 系数(1916 年)。最后,在 1925 年,他完成了 另一主要创造性工作,即独立于德布罗意的关于物质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指明不变原理和统 计涨落这两个别出心裁的研究方向,乃是爱因斯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杰作。在 1916 年之后,这两个方向合二而一,成为爱因斯坦探索统一场论的指南。 爱因斯坦向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他一生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从来也没有躺 在功劳簿上高枕而卧。他经常以莱辛(G.E.Lessing)的至理名言自勉:对真理的追求要比 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他反对别人为相对论的成就大叫大嚷,也反对把相对沦看作是物理 学理论的顶峰。爱因斯坦认为:“我们关于物理实在的观念决不会是最终的。为了以逻辑上 最完善的方式来正确地处理所感觉到的事实,我们必须经常准备改变这些观念——也就是 说,准备改变物理学的公理基础。”他还说:“然而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 本概念,以免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它们支配。在传统的基本概念的贯彻使用碰到难以解决的矛 盾而引起了观念的发展的那些情况下,这就变得特别明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爱因斯 坦曾多次表示,他的理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终极理论,它们将来一定会被其他更完善的理论 来代替。 本世纪 20 年代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相结合,一直是理论物理 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半个世纪以来,这种结合不断发展和深化,也不断接受科学实验的检验。 一方面,实验事实充分证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其有效范围内是可靠的理论;另一方面,实 验研究和理论进展表明,它们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反常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带有根本 性的和革命性的,似乎难以容纳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框架内。因此,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还处于兴盛时期的今天,汲取这些理论的真理性的内容,克服它们所面临的疑难,进一步探 索自然界的奥秘,就已经提到当代物理学家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这里,我们拟就当代物理 学的现状和革命趋势,简要地作一点不甚全面的述评
狭义相对论诞生以后,人们就一直设法做实验来验证它。1958年,有人改进了迈克耳孙-莫 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小于地球轨道速度的1/1000的结论。后来利用穆斯堡尔效应,测 得“以太风”的速度为16±2.8米/秒,远远小于期望值(30公里/秒)。这既是对狭义相对论 的验证,也证明根本不存在19世纪的作为电磁场载体的以太。尤其明显的是,从宇宙线的 探测到高能加速器以及对撞机的应用,几乎高能物理实验的各个方面都要涉及狭义相对论效 应,可是随着加速能量的不断提高,现在已经确认在小到约为一个质子半径百分之一的距离 内,没有观测到狭义相对论的破坏。有人进行了静止光子质量的实验及光速测定的实验,还 有人进行了大量有关运动介质的电动力学实验和直接检验尺缩钟慢的相对论效应实验,甚至 有人用高速喷气飞机上的原子钟验证运动时钟变慢的效应。所有这些实验都表明,无论在微 观尺度还是在宏观尺度,还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有破坏的迹象。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狭 义相对论就毋庸置疑了,就没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尽管狭义相对论 的具体结论得到了实验验证,但是只要它的两个逻辑前提——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未有确凿的实验证据,它们就仍然带有假设成分和“先验”性质。爱因斯坦在提出这两条 原理时也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例如,他在1922年就光速不变原理写道:“相对论常遭指责 说它未加论证就把光的传播放在中心理论的地位,以光的传播定律作为时间概念的基础。然 而情形大致如下:为丁赋予时间概念以物理意义,需要某种能建立不同地点之间的关系的过 程。为这样的时间定义,究竟选择哪一种过程是无关重要的。可是为了理论只选用那种已有 某些肯定解的过程是有好处的。由于麦克斯韦与洛伦兹的研究之赐,和任何其他考虑的过程 相比,我们对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了解得更清楚的。” 事隔60余年,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在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时,已有的实验只 是说明在闭合回路中平均光速的不变性,而不是光速不变原理本身。能不能找到更为基本的 对钟手段,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检验光速不变所包含的假定,是有待于科学实验进一步发 展来解答的基本问题。因为光速不变原理是现代物理学的柱石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较大, 影响深远,结果到底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6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了超光速粒子的新课题,他们称这种粒子为“快子’。超光速理论工作 一般从狭义相对论出发,将其推广,求得既适合于慢子(低于光速的粒子)和光子,又适合于 快子的相对论理论。据理论上的推测,快子具有奇异的物理性质。它的质量是虚数,它的速 度将随能量的耗散而无限增加,当它的能量趋于零时,则速度趋于无穷大。快子一旦产生, 就具有大于光速的速度。要使它的速度减小,必须供给它能量。如要减小到光速,则必须供 给它无限大的能量才行,因此其速度不可能减小到光速或低于光速。快子的负能问题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由于负能量的出现,将意味着任何一个物理系统,因为可能无限地释放快子而 处于不稳定状态,系统将无限地增加自己的能量,从而导致永动机的出现。而且,更为使人 惊异的是,即使无限地产生快子对,也不会破坏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不会改变真空中 的总能量。另外,根据洛伦兹变换,快子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过程中,可能
狭义相对论诞生以后,人们就一直设法做实验来验证它。1958 年,有人改进了迈克耳孙-莫 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小于地球轨道速度的 1/1000 的结论。后来利用穆斯堡尔效应,测 得“以太风”的速度为 1.6±2.8 米/ 秒,远远小于期望值(30 公里/秒)。这既是对狭义相对论 的验证,也证明根本不存在 19 世纪的作为电磁场载体的以太。尤其明显的是,从宇宙线的 探测到高能加速器以及对撞机的应用,几乎高能物理实验的各个方面都要涉及狭义相对论效 应,可是随着加速能量的不断提高,现在已经确认在小到约为一个质子半径百分之一的距离 内,没有观测到狭义相对论的破坏。有人进行了静止光子质量的实验及光速测定的实验,还 有人进行了大量有关运动介质的电动力学实验和直接检验尺缩钟慢的相对论效应实验,甚至 有人用高速喷气飞机上的原子钟验证运动时钟变慢的效应。所有这些实验都表明,无论在微 观尺度还是在宏观尺度,还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有破坏的迹象。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狭 义相对论就毋庸置疑了,就没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尽管狭义相对论 的具体结论得到了实验验证,但是只要它的两个逻辑前提——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未有确凿的实验证据,它们就仍然带有假设成分和“先验”性质。爱因斯坦在提出这两条 原理时也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例如,他在 1922 年就光速不变原理写道:“相对论常遭指责, 说它未加论证就把光的传播放在中心理论的地位,以光的传播定律作为时间概念的基础。然 而情形大致如下:为丁赋予时间概念以物理意义,需要某种能建立不同地点之间的关系的过 程。为这样的时间定义,究竟选择哪一种过程是无关重要的。可是为了理论只选用那种已有 某些肯定解的过程是有好处的。由于麦克斯韦与洛伦兹的研究之赐,和任何其他考虑的过程 相比,我们对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了解得更清楚的。” 事隔 60 余年,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在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时,已有的实验只 是说明在闭合回路中平均光速的不变性,而不是光速不变原理本身。能不能找到更为基本的 对钟手段,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检验光速不变所包含的假定,是有待于科学实验进一步发 展来解答的基本问题。因为光速不变原理是现代物理学的柱石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较大, 影响深远,结果到底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 60 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了超光速粒子的新课题,他们称这种粒子为“快子’。超光速理论工作 一般从狭义相对论出发,将其推广,求得既适合于慢子(低于光速的粒子)和光子,又适合于 快子的相对论理论。据理论上的推测,快子具有奇异的物理性质。它的质量是虚数,它的速 度将随能量的耗散而无限增加,当它的能量趋于零时,则速度趋于无穷大。快子一旦产生, 就具有大于光速的速度。要使它的速度减小,必须供给它能量。如要减小到光速,则必须供 给它无限大的能量才行,因此其速度不可能减小到光速或低于光速。快子的负能问题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由于负能量的出现,将意味着任何一个物理系统,因为可能无限地释放快子而 处于不稳定状态,系统将无限地增加自己的能量,从而导致永动机的出现。而且,更为使人 惊异的是,即使无限地产生快子对,也不会破坏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不会改变真空中 的总能量。另外,根据洛伦兹变换,快子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过程中,可能
改变时间的顺序,即时间倒流。这样一来,也许就要出现像打油诗“年青女郎名葆蕾,神行 有术光难追,快子理论来指点,今日出游昨夜归”所描绘的“奇迹”。这两个困难问题虽然可 以借助二次说明原理(即应该将一个具有负能量的粒子看作是先被吸收,然后再发射,这样 来,负能量与时间倒流和正能量与时间顺流的物理意义完全一样,因而变换坐标系后物理 定律依然不变)来解释,但它并没有解决不变的因果律的问题。另外,快子有可能以无限大 的速度传播,因而假若存在着快子,就可能瞬时传递作用信息,似乎又可能回到“超距作用 论的概念上去。不过,近10多年来,虽说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都作了不少的工作,但至 今尚未取得重大突破。要使快子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理论协调起来,还需要克服相当多的困难 不过,这却有可能迫使人们跳出目前的理论框架,克服早已习惯了的观念,从而产生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一切惯性系彼此等价,没有任何实验能 确定那个更为优越。但是,作为现代宇宙学两个理论基础之一的哥白尼原理(另一个是广义 相对论)却要求,存在着描述宇宙演化的宇宙时标和宇宙空间的标准坐标,典型星系或星系 团在其中的分布是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背景辐射和各向同性的发现等大量观察资料都支持 把哥白尼原理作为描述宇宙大尺度行为的基本原理。于是,宇宙时标就是相对优越的时标, 它描述着宇宙的演化,而相对于这个时标的同时性在宇宙演化上具有本质的意义。典型星系 或星系团均匀各向同性的空间就是宇宙背景空间,它相当于一个优越的坐标系。可以推知, 若在相对于该坐标系以某一速度运动的参照系上观测星系,就会发现它们的分布不是均匀各 向同性的,因此原则上就有可能测出运动坐标系相对于优越背景空间的速度。现在,已有人 测出地球相对于各向同性背景辐射(优越的背景空间)的速度为每秒数百公里,这和地球相对 于典型星系或星系团的速度是基本一致的。众所周知,作为整个相对论物理学根基的狭义相 对论,恰恰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否定了同时性的绝对性。虽然宇宙时标和宇 宙背景空间的概念并不是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相对于宇宙演化的同时性也不是牛顿 意义的同时性的绝对性,但在概念的物理意义上毕竞有可以比拟之处。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的时间、空间概念以及惯性运动和惯性系的概念,还有相对性原理本身,在宇观尺度上统统 不再成立了。这样一来,对于这个宇宙背景空间上的局部引力现象的更精确的描述就应以宇 宙学原理为基础,而不应当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这意味 着相对论在宇观尺度范围内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造。 爱因斯坦为了在相对性原理(意味着一切惯性系平权,没有优越的惯性系)和光速不变原理(指 光速在“空虚空间”中不变)上建造他的狭义相对论,他就没有必要再保留以太概念。但是, 空虚空间的概念毕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爱因斯坦本人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也认为空 虚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为此他赋予空间以物质的内容,引入了所谓的“相对论以太”。但广义 相对论并非狭义相对论的简单推广,所以狭义相对论中的“空虚空间”是一个幽灵。爱因斯坦 后来想在统一场论中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的宿愿未能实现。1929年,狄喇克在解决相对论
改变时间的顺序,即时间倒流。这样一来,也许就要出现像打油诗“年青女郎名葆蕾,神行 有术光难追,快子理论来指点,今日出游昨夜归”所描绘的“奇迹”。这两个困难问题虽然可 以借助二次说明原理(即应该将一个具有负能量的粒子看作是先被吸收,然后再发射,这样 一来,负能量与时间倒流和正能量与时间顺流的物理意义完全一样,因而变换坐标系后物理 定律依然不变)来解释,但它并没有解决不变的因果律的问题。另外,快子有可能以无限大 的速度传播,因而假若存在着快子,就可能瞬时传递作用信息,似乎又可能回到“超距作用” 论的概念上去。不过,近 10 多年来,虽说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都作了不少的工作,但至 今尚未取得重大突破。要使快子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理论协调起来,还需要克服相当多的困难。 不过,这却有可能迫使人们跳出目前的理论框架,克服早已习惯了的观念,从而产生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一切惯性系彼此等价,没有任何实验能 确定那个更为优越。但是,作为现代宇宙学两个理论基础之一的哥白尼原理(另一个是广义 相对论)却要求,存在着描述宇宙演化的宇宙时标和宇宙空间的标准坐标,典型星系或星系 团在其中的分布是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背景辐射和各向同性的发现等大量观察资料都支持 把哥白尼原理作为描述宇宙大尺度行为的基本原理。于是,宇宙时标就是相对优越的时标, 它描述着宇宙的演化,而相对于这个时标的同时性在宇宙演化上具有本质的意义。典型星系 或星系团均匀各向同性的空间就是宇宙背景空间,它相当于一个优越的坐标系。可以推知, 若在相对于该坐标系以某一速度运动的参照系上观测星系,就会发现它们的分布不是均匀各 向同性的,因此原则上就有可能测出运动坐标系相对于优越背景空间的速度。现在,已有人 测出地球相对于各向同性背景辐射(优越的背景空间)的速度为每秒数百公里,这和地球相对 于典型星系或星系团的速度是基本一致的。众所周知,作为整个相对论物理学根基的狭义相 对论,恰恰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否定了同时性的绝对性。虽然宇宙时标和宇 宙背景空间的概念并不是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相对于宇宙演化的同时性也不是牛顿 意义的同时性的绝对性,但在概念的物理意义上毕竟有可以比拟之处。这表明,狭义相对论 的时间、空间概念以及惯性运动和惯性系的概念,还有相对性原理本身,在宇观尺度上统统 不再成立了。这样一来,对于这个宇宙背景空间上的局部引力现象的更精确的描述就应以宇 宙学原理为基础,而不应当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这意味 着相对论在宇观尺度范围内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造。 爱因斯坦为了在相对性原理(意味着一切惯性系平权,没有优越的惯性系)和光速不变原理(指 光速在“空虚空间”中不变)上建造他的狭义相对论,他就没有必要再保留以太概念。但是, 空虚空间的概念毕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爱因斯坦本人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也认为空 虚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为此他赋予空间以物质的内容,引入了所谓的“相对论以太”。但广义 相对论并非狭义相对论的简单推广,所以狭义相对论中的“空虚空间”是一个幽灵。爱因斯坦 后来想在统一场论中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的宿愿未能实现。1929 年,狄喇克在解决相对论
性电子理论产生的负能困难时,提出了一个基于新的真空图像的解决方案。原来,空虚空间 即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的负能态都已填满,所有的正能态都未被占据的最低能态, 它作为一种普通存在的背景并没有可观察效应。因此,真空不再是绝对的虚空,而是一种充 满了物质实体的存在形式,这就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太”描绘了一幅实在的图景。在某种 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古老的以太概念在新科学中获得了“新生”。比如,在现代场论中占有 重要地位的真空自发破缺,就与这种“新以太”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当前对真空结构的研 究就可以看作是对以太结构的研究。其实,李政道博士在研究“不寻常核态”的工作中,也发 现空虚空间存在着真空物质。现在,人们已经认定,真空是一种物理实体,它能对其它物质 发生影响:真空具有相对论不变性,在有的情况下,真空也系某种介质,当不满足某种不变 性时,就形成真空自发破缺,从而使规范场粒子获得静止质量:处于真空状态的场仍保持持 续不断的振荡,即所谓真空起伏,非阿贝尔规范场有一类特殊的叫作“瞬子”的真空物质。 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理论宝库中前所未有的珍品。这个理论以其概念的深刻、结构的严谨 内容的新颖和推论的精确而为人称道,但它之所以能轰动一时,主要还在于它解释了牛顿引 力理论无法解释的水星近日点的剩余进动,并预言出不久经过实验证实的光线偏折和引力红 移。50年代,有人改良了仪器设备,将厄缶实验的精度10-8提高到10-11,证明引力质 量与惯性质量相等,近几年又有人将精度提高到10-12的数量极,这也是对等效原理的支 持。由于采用穆斯堡尔效应,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验证了引力红移。有人早已通过测量人造卫 星中悬浮陀螺的进动,来验证广义相对论。70年代初,又有人通过测量对遥远行星的雷达 回波的方式检验了广义相对论。70年代末,几家大天文台同时报道采用射电天文学的方法 测量某些类星体发出的射电信号经过太阳的弯曲程度,大大提高了检验光线偏折的精度,对 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持 但是,广义相对论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广义相对论一建立,爱因斯坦就企 图用它来描述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从此以后,广义相对论和天文学密切结合, 形成了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富有成果的领域——现代宇宙学。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宇宙 学在60年代取得丁长足的进展,观察材料已经支持早期宇宙的大爆炸模型,发现了空间各 向同性的微波背景辐射。在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霍金(S. Hawking)等著名的相对论学者 关于黑洞理论和大尺度时空结构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在理论上存在着奇性,这种奇 性具有十分奇特的性质,沿着短程线运动的粒子或光线会在奇性处“无中生有”或不知去向。 按照广义相对论,演化到晚期的星体只要还有两三个太阳的质量,就会迟早变为黑洞,包括 光线在内的任何物体都会被黑洞的强大引力吸到里面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仅如此,黑洞还 要不断坍缩到时空奇性。时间停止了,空间成为一个点,一切物理定律,包括因果律都失去 意义,一切物质状态都被撕得粉碎。此外,经典理论中的一个黑洞永远不能分裂为两个黑洞, 只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黑洞合为一个黑洞,其结果很可能是整个宇宙变为一个大黑洞,并 且早晚要坍缩到奇性。寻找黑洞的观测工作也在稳步进展。1970年底,美国和意大利联合
性电子理论产生的负能困难时,提出了一个基于新的真空图像的解决方案。原来,空虚空间 即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所有的负能态都已填满,所有的正能态都未被占据的最低能态, 它作为一种普通存在的背景并没有可观察效应。因此,真空不再是绝对的虚空,而是—种充 满了物质实体的存在形式,这就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太”描绘了一幅实在的图景。在某种 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古老的以太概念在新科学中获得了“新生”。比如,在现代场论中占有 重要地位的真空自发破缺,就与这种“新以太”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当前对真空结构的研 究就可以看作是对以太结构的研究。其实,李政道博士在研究“不寻常核态”的工作中,也发 现空虚空间存在着真空物质。现在,人们已经认定,真空是一种物理实体,它能对其它物质 发生影响;真空具有相对论不变性,在有的情况下,真空也系某种介质,当不满足某种不变 性时,就形成真空自发破缺,从而使规范场粒子获得静止质量;处于真空状态的场仍保持持 续不断的振荡,即所谓真空起伏,非阿贝尔规范场有一类特殊的叫作“瞬子”的真空物质。 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理论宝库中前所未有的珍品。这个理论以其概念的深刻、结构的严谨, 内容的新颖和推论的精确而为人称道,但它之所以能轰动一时,主要还在于它解释了牛顿引 力理论无法解释的水星近日点的剩余进动,并预言出不久经过实验证实的光线偏折和引力红 移。50 年代,有人改良了仪器设备,将厄缶实验的精度 10-8 提高到 10-11,证明引力质 量与惯性质量相等,近几年又有人将精度提高到 10-12 的数量极,这也是对等效原理的支 持。由于采用穆斯堡尔效应,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验证了引力红移。有人早已通过测量人造卫 星中悬浮陀螺的进动,来验证广义相对论。70 年代初,又有人通过测量对遥远行星的雷达 回波的方式检验了广义相对论。70 年代末,几家大天文台同时报道采用射电天文学的方法 测量某些类星体发出的射电信号经过太阳的弯曲程度,大大提高了检验光线偏折的精度,对 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持。 但是,广义相对论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广义相对论一建立,爱因斯坦就企 图用它来描述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从此以后,广义相对论和天文学密切结合, 形成了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富有成果的领域——现代宇宙学。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宇宙 学在 60 年代取得丁长足的进展,观察材料已经支持早期宇宙的大爆炸模型,发现了空间各 向同性的微波背景辐射。在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霍金(S.Hawking)等著名的相对论学者 关于黑洞理论和大尺度时空结构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在理论上存在着奇性,这种奇 性具有十分奇特的性质,沿着短程线运动的粒子或光线会在奇性处“无中生有”或不知去向。 按照广义相对论,演化到晚期的星体只要还有两三个太阳的质量,就会迟早变为黑洞,包括 光线在内的任何物体都会被黑洞的强大引力吸到里面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仅如此,黑洞还 要不断坍缩到时空奇性。时间停止了,空间成为一个点,一切物理定律,包括因果律都失去 意义,一切物质状态都被撕得粉碎。此外,经典理论中的一个黑洞永远不能分裂为两个黑洞, 只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黑洞合为一个黑洞,其结果很可能是整个宇宙变为一个大黑洞,并 且早晚要坍缩到奇性。寻找黑洞的观测工作也在稳步进展。1970 年底,美国和意大利联合
发射了载有ⅹ射线探测装置的卫星,这颗卫星工作到1974年,共探测到161个射线源,经 筛选确认,天鹅座X-1最有希望是一个黑洞。另外,圆规座Ⅹ-1与天鹅座X-1数据非常相 似,也很有希望被证认为黑洞。现在,关于黑洞的理论的研究正在进展,观察结果还有待进 一步证实。无论如何,广义相对论竞然要求这类难以接受的奇性,无疑是一个难题。或者广 义相对论本身要修改,或者物理学的其他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有重大变更。 大爆炸宇宙学的研究越来越追溯到更早期的宇宙。特别是80年代以来,根据大统一理论发 展起来的暴涨宇宙学,开始研究宇宙年龄约为10-36秒或更早期的情况。当宇宙年龄小于 10-36秒时,宇宙间不仅没有星球,没有化学元素,甚至连任何基本粒子也没有,有的只 是时间、空间和物理的真空。继续追溯这种非常单纯、非常对称的状态,便会得出时空创生 于无(当然也就是说宇宙创生于无)的结论。其实,空间和时间的非永恒性,在相对论和量子 论中已有强烈的暗示。按照相对论,不同的运动观测者将测得不同的时间值。最有趣的例子 就是双生子佯谬,它描述的是两个观察者开始在一起,最终又在一起,但由于中间的运动情 况各不相同,则二者所测得的历时是不一样的。因此,原则上讲,要精确地测量时间,就必 须精确地知道测量者的运动轨迹。然而,量子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不可能精确地了 解任何一个物体在时间中的运动轨迹,从而也就原则上否认了精确测定时间的可能性。这个 精度的限制是 p-(hG/c3)2~10-33厘米 tp~(hG/3)l/2~10-43秒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G是万有引力常数,c是光速。l和t分别叫做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 时间。它们的意义是:我们无法造出一种“尺”和“钟”,用来测定小于lp的长度和小于tp的 时间。一个量在原则上不能测量,就不会有物理意义。这表明,在小于1和的范围内, 空间、时间概念就失效了。1983年以来,霍金就致力于发展一种宇宙的自足理论。1984年 初,他和他的合作者得到了第一个完整的宇宙自足解。该理论的第一个要点是建立非时间的 理论,这种新的“时”空,实际上是一种欧几里得空间,其中不再含有时间坐标。该理论的第 二个要点是给出上述欧氏空间的创生幅度,即宇宙创生于无的幅度。霍金只就简单的情况作 了计算,还不能看作是真实宇宙的解,而不过是玩具式的模型而已,但它无疑向人们提出了 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关于时空和宇宙的传统观念是否一贯正确?这当然是向现代物理 学和哲学的挑战 从50年代末到7年代初,广义相对论经典理论的研究也大大深化了,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引 力波的进展。一开始,对于广义相对论是否存在引力波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因为人们当时 搞不清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坐标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广义相对性 原理的不恰当的理解而引起的。60年代初,人们弄清了在理论上的确存在引力波。引力波 可以看作是以光速传播的力场,它和电磁波在许多方面类似,和坐标系的选择毫无关系。由 于引力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这给探测引力波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实验方
发射了载有 X 射线探测装置的卫星,这颗卫星工作到 1974 年,共探测到 161 个射线源,经 筛选确认,天鹅座 X-1 最有希望是一个黑洞。另外,圆规座 X-1 与天鹅座 X-1 数据非常相 似,也很有希望被证认为黑洞。现在,关于黑洞的理论的研究正在进展,观察结果还有待进 —步证实。无论如何,广义相对论竟然要求这类难以接受的奇性,无疑是一个难题。或者广 义相对论本身要修改,或者物理学的其他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有重大变更。 大爆炸宇宙学的研究越来越追溯到更早期的宇宙。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根据大统一理论发 展起来的暴涨宇宙学,开始研究宇宙年龄约为 10-36 秒或更早期的情况。当宇宙年龄小于 10-36 秒时,宇宙间不仅没有星球,没有化学元素,甚至连任何基本粒子也没有,有的只 是时间、空间和物理的真空。继续追溯这种非常单纯、非常对称的状态,便会得出时空创生 于无(当然也就是说宇宙创生于无)的结论。其实,空间和时间的非永恒性,在相对论和量子 论中已有强烈的暗示。按照相对论,不同的运动观测者将测得不同的时间值。最有趣的例子 就是双生子佯谬,它描述的是两个观察者开始在一起,最终又在一起,但由于中间的运动情 况各不相同,则二者所测得的历时是不一样的。因此,原则上讲,要精确地测量时间,就必 须精确地知道测量者的运动轨迹。然而,量子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不可能精确地了 解任何一个物体在时间中的运动轨迹,从而也就原则上否认了精确测定时间的可能性。这个 精度的限制是 lp~(hG/c3)1/2~10-33 厘米, tp~(hG/c3)1/2~10-43 秒, 其中 h 是普朗克常数,G 是万有引力常数,c 是光速。lp 和 tp 分别叫做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 时间。它们的意义是:我们无法造出一种“尺”和“钟”,用来测定小于 lp 的长度和小于 tp 的 时间。一个量在原则上不能测量,就不会有物理意义。这表明,在小于 lp 和 tp 的范围内, 空间、时间概念就失效了。1983 年以来,霍金就致力于发展一种宇宙的自足理论。1984 年 初,他和他的合作者得到了第一个完整的宇宙自足解。该理论的第一个要点是建立非时间的 理论,这种新的“时”空,实际上是一种欧几里得空间,其中不再含有时间坐标。该理论的第 二个要点是给出上述欧氏空间的创生幅度,即宇宙创生于无的幅度。霍金只就简单的情况作 了计算,还不能看作是真实宇宙的解,而不过是玩具式的模型而已,但它无疑向人们提出了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关于时空和宇宙的传统观念是否一贯正确?这当然是向现代物理 学和哲学的挑战。 从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广义相对论经典理论的研究也大大深化了,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引 力波的进展。一开始,对于广义相对论是否存在引力波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因为人们当时 搞不清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坐标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广义相对性 原理的不恰当的理解而引起的。60 年代初,人们弄清了在理论上的确存在引力波。引力波 可以看作是以光速传播的力场,它和电磁波在许多方面类似,和坐标系的选择毫无关系。由 于引力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这给探测引力波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实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