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开①。尔其纤腰束素,迁廷顾步②;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④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只 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 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色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 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 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 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 算他了。(那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刹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 一个一个纽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 ①〔櫂(zh)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權,通“棹”,划船的 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②(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 自己的动作。尔其,那。顾,回头看,③[敛据(0)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④[消受)享受,多用 干否定,③[《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场 江《未自清的散文艺术》) 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青 ,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正、感情的真挚都也合在里面 第一单元 是。(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1.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未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萄为精 月,定于静态的描遂,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国春吐之势。他的节奏 授,调(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湖。他的幸法有条不素,堪你扎 ,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遂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 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帝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 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会 元中《论未自清的散文》)
2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 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 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 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 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 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 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 郁达夫像 要想起陶然亭②的芦花,钓鱼台③的柳影,西山④的虫唱,玉泉③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①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 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 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 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 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①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 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干印度尼西亚的 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②〔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 家酸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①[钓鱼台)在北京阜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环境洁南,“台下有泉涌出,正 成池,其水至冬不竭”(《明一统志》)。④[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是京郊名胜,③(玉泉)指玉泉山,是西 山东藏支脉,④潭拓(zhe)寺)在北京西山,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① 橡(chun)一间星,椽,放在房檀(ln)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①,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 知2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 第一单元 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 地在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③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④,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嫩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间,显岀淡绿微黃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 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 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 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⑤,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 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⑦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 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 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因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 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 秋士⑧”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③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 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 ①[落寞)冷落,寂寞。②[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 览》卷二十四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①[着(zhu0))穿(衣)。④〔平平仄仄起来)意即推敲起字的韵律 来 ③[ 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⑥[钞)同“抄”②[ 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④[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②(欧阳子的《秋声》)指欧阳修的《秋声赋》。〔廿四桥的 明月)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诗句。廿四桥,即二十四桥,位于江苏扬州 瘦西湖。传说隋炀帝曾月夜令宫女24人吹萧于此,故名
潮①,普陀山②的凉雾,荔枝湾③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 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中 故都的秋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 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二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 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勾画圈点、评议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 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三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向同学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做 简要的赏析。 ①[钱塘江的秋潮)钱塘江位于浙江,出杭州湾,入东海,江口为喇叭状。每年中秋节前后涨潮时,受江口地形收缩和水 深骤减影响,江面波涛润涌,潮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奔验向前,形成“钱塘怒潮”景观。②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 岛中的一座小岛,相传是观音善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之说,故该岛名普陀山。 ①〔荔枝 湾)位于广州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