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结课质量调查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 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12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题号 得分 十° 第卷(选择题共28分) 得分评卷人一、(本大题共11小题,1-3小题,78每小题2分;其余每小题3 分,共28分)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馈赠(ku)阔绰(chu)芳馨(xin)强聒不舍(guo) B.陨落(yn)慰藉(j1)拮据(j6)成吉思汗(han) C.胚芽(pdi)饶恕(s)阴晦(hu)断壁残垣(huan) D.阴霍(m6i)荫蔽(yin)蓬蒿(gao)周道如砥(d) 2.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越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一年之内,全球气温将降至零下38摄氏度。 ②在一星期之内,全球都会降到零下18摄氏度。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12 页) 河西区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结课质量调查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4 页,第Ⅱ卷第 5 页至第 12 页。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8 分)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1-3 小题,7-8 每小题 2 分;其余每小题 3 分,共 28 分。)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馈.赠(kuì) 阔绰.(chuò) 芳馨.(xīn) 强聒.不舍(ɡuō) B.陨.落(yǔn) 慰藉.(jí) 拮.据(jié) 成吉思汗.(hán) C.胚.芽(pēi) 饶恕.(sù) 阴晦.(huì) 断壁残垣.(huán) D.阴霾. (mái) 荫.蔽(yìn) 蓬蒿.(ɡāo) 周道如砥.(dǐ) 2.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① 在一年之内,全球气温将降至零下 38 摄氏度。 ② 在一星期之内,全球都会降到零下 18 摄氏度。 得分 评卷人
③几年之后,地球上广表深邃的海洋就会冻成一个巨大的冰块 ④此时,无论你是在原来的赤道热带地区,还是在南极的冰原上,你都会感到刺骨 的寒冷,靠搬家来躲避寒冷是不可能的 ⑤没有了阳光,地球将慢慢冷却,很快全球都会进入寒冷的冬季 ⑥此时,所有的淡水早已冻结成冰,海水也在逐渐冻结。 A.⑤回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⑤⑥ C.④①⑥⑤③② D.⑤②④①⑥③ 5.下列情形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诚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B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C.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1积点 德吧!” D.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 果自负 6.下面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寡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鸣、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箱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箱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7-8题 正确答策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 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 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 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12 页) ③ 几年之后,地球上广袤深邃的海洋就会冻成一个巨大的冰块。 ④ 此时,无论你是在原来的赤道热带地区,还是在南极的冰原上,你都会感到刺骨 的寒冷,靠搬家来躲避寒冷是不可能的。 ⑤ 没有了阳光,地球将慢慢冷却,很快全球都会进入寒冷的冬季。 ⑥ 此时,所有的淡水早已冻结成冰,海水也在逐渐冻结。 A. ⑤ ⑥ ① ② ④ ③ B. ② ① ③ ⑤ ⑥ ④ C. ④ ① ⑥ ⑤ ③ ② D. ⑤ ② ④ ① ⑥ ③ 5.下列情形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B.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C.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积点 德吧!” D.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 果自负!” 6. 下面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鸣、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 7—8 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 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 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 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
正确答業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業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 答,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業,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 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 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 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 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健,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 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 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 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 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 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歌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歌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 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 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7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B.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C.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 要 D.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8.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2分) 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天才般的智意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12 页)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 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 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 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 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 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 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 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 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 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 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 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 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 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7.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B.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C.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 要。 D.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8.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2 分) A. 有渊博的知识 B. 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 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 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阅读下面《曹刿论战》的内容,回答9-11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氏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乎,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隔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還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齐师伐我(讨伐,攻打) B.又何间焉(参与)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夸大)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虽然) 10.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 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亮视 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筒略,这 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胺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12 页) 阅读下面《曹刿论战》的内容,回答 9—11 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 齐师伐.我(讨伐,攻打 ) B. 又何间.焉( 参与 ) C.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夸大 ) D.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虽然 ) 10.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 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 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 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2分) 得分评卷人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文上下句。(6分) (1)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2),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3)物是人非事事休, (李清照《武陵春》)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1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2分) 得分评卷人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6题。(7分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 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透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窺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 复有征成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 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踏,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 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 ②踣(b搏):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5 页 (共 12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2 分)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1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文上下句。(6 分) (1)窈窕淑女, 。 (《诗经·关雎》) (2)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3)物是人非事事休, 。 (李清照《武陵春》) (4)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 (6)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13.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 ,(2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4—16 题。(7 分)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 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 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 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 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 ②踣(bó 搏):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