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 间120分钟。请同学们将试卷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I卷选择题(共29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蓝、黑色墨水的俐笔或圆珠笔填在 “答题卡”上: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实以向思响兴撼繁只!等≌c 2.第I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本大题共11个小题,1~4每题2分,5~11每题3分,共29分) 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涂到答题卡上 1.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o 真怒(chen 断壁残垣(yudn) B.炽痛(chi)阔绰(chuo)合辙押韵(zhe) C.隐匿(n) 戛(jd)然而止 D.窒息(zh)恣睢(saui) 称心如意( cheng) 2.根据语境,填入句中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宇书法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无可比拟的美感,或古朴或拙趣, 厚重或飘逸,或平正或险绝。汉隶的笔画如鸟儿张开的翅膀,魏碑的方笔似古木的身姿 行草的线条像飞天的飘带,楷书的结构如君于。的举止。徜样于汉字的时光长廊,体味书 写的敬意与喜悦,让汉宇之美流连于指间心上。 舞动端庄 C.舒展跃动端正 D.舒缓舞动端正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迅先生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铭记在作者的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 睫的地步了 D.湖南湘西凤凰古城4月10日实施收取148元通票制度,此事在媒体上广泛引发争议 4.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的心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从哨音里展翅飞翔,飞越迷蒙的烟水,飞越苍茫的群山,停落 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B.又是一年中秋时节。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 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C.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橫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粒 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D.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 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5.端午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在这个情境 中,女儿的劝阻最得体的一项是 A.爸爸,酒后驾车是违法的,你必须做一个守法公民! B.爸爸,这个时候警察还在岗,万一被抓呢?别开了! C.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D.爸爸,既然喝酒了,为了大家的安全,就别开车了。 6.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这句诗中的“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句诗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自己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波羊·潼关怀古》) 聚”是群峰汇聚之意,“怒”形容波涛汹涌,全句表现潼关地勢的雄伟与险峻。 D.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 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郑愁予《雨说》) “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读《大自然的语》选段,同答7~8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乌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 日敏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 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 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 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夭。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 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 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 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 之交,天气睛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溫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 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 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 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 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对选段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最重要的因素。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变化对动植物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D.研究物候现象有助于农业发展。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8贞)
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室间方面到时间方 面又是一种列顺序。这样安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 和,春天反而寒冷。 卡 C.在说明经度的差异这个影响物候的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 悉的因素,用两个常见的例子使读者感到更亲切。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 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9~11题 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乎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库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而遇。彼我盈,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9.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公将鼓之(击进军) D.夫大国,难测也(测试) 10.下列句子中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十年春,齐师伐我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齐师败绩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近臣的拥护、神灵的保佑 和百姓的支持 B.文中第一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表现得神情毕现 C.“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表现了鲁庄公不懂军事,引出下文曹列的论述。 D.“辙乱”“旗靡”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而观察到的,并以此为依据做出追击 的决定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1分) 古诗文默写(8分) 12.根据原文填空。(6分)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再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按下面的要求默写诗文句子。(2分) 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 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发出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建兴三年,诸葛壳率军至南中,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 得,亮使晛营阵,曰:“此军如何?”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使观营阵,若止如此, 定能胜!”壳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公天威,南人“ 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地方。②为夷汉所服:被当地少数民族及汉人敬 服。③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④止:通“只”,只是,⑤天威:天助的威力。⑥南人:孟获的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2分) (1)所战皆捷 )向不知虚实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16.文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给这个故事加一个标题(限四字词语)。(3分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8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