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 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 什么作用。本题中,B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 句子含义的能力。先找出划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 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 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 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 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中/华资*源%库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义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 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 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 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 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 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 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 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 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 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 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 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这是针对文章的语言 设题。题干明确说明“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所谓生活气息,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听起来感觉很亲切, 很自然,如“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人物的对话具有地域色彩,如尔马家的儿媳 妇,“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 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等,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语言 特色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
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 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 什么作用。本题中,B 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 句子含义的能力。先找出划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 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 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 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 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中/华-资*源%库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义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 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 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 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 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 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 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 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 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 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 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 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一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一长短、整散等。答 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 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 分析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 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 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 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 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 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 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 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 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岀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 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 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増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 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 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变化情况如下图
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答 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 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 分析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 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 间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 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 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 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 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 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 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 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 献逐渐减弱。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 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 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变化情况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