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14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控测评试题 语 文 (试题提供林荣秋老师)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 “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 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 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 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答题 纸一并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濡染/襦袖戕害/踉跄拗折/执拗 B.金瓯/鸥鹭分袂/蒙昧连累/累赘 C.擅长/颤抖蓊郁/蔽翳脉脉含情/一脉相承 D.戏谑/疟疾藿香/豁亮呕心沥血/呕哑嘲哳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唐宋年间,诗人们用神来之笔,绘画蛮荒的岭南,展现了鲜为人知的瑰丽雄奇画 卷。北起韶关,东至潮汕,西达封州,南到高雷,唐宋诗人们所及之处,经常“观 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因而使咏粤诗不仅视觉广及广东的山山水水,而且触 角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A.神来之笔 B.瑰丽 C.经常 D.方方面面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上文联”数字文艺工作平台建设是中国文联积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 进的新情况,是建设新阵地、运用新科技、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B.小型企业PMI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不少困 难,要切实贯彻国务院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C.李娜在年终总决赛上接连击败了埃拉尼、扬科维奇、阿扎伦卡、科维托娃等超 流高手,由于心态的变化保证战绩平稳上升的原因,她以亚军的成绩结束了自 己不平凡的2013赛季 D.中国首批公布的16种危害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的豚草,除了吸肥能力和再生 能力极强造成土壤干旱贫瘠,导致农作物减少甚至颗粒无收外,还可传播病虫害。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钓鱼岛是个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及若干岛礁组成
汕头市 2014 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控测评试题 语 文 (试题提供林荣秋老师)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 “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 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 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 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答题 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濡染/襦袖 戕害/踉跄 拗折/执拗 B.金瓯/鸥鹭 分袂/蒙昧 连累/累赘 C.擅长/颤抖 蓊郁/蔽翳 脉脉含情/一脉相承 D.戏谑/疟疾 藿香/豁亮 呕心沥血/呕哑嘲哳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唐宋年间,诗人们用神来之笔,绘画蛮荒的岭南,展现了鲜为人知的瑰丽雄奇画 卷。北起韶关,东至潮汕,西达封州,南到高雷,唐宋诗人们所及之处,经常“观 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因而使咏粤诗不仅视觉广及广东的山山水水,而且触 角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A.神来之笔 B. 瑰丽 C.经常 D.方方面面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上文联”数字文艺工作平台建设是中国文联积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 进的新情况,是建设新阵地、运用新科技、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B.小型企业 PMI 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不少困 难,要切实贯彻国务院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C.李娜在年终总决赛上接连击败了埃拉尼、扬科维奇、阿扎伦卡、科维托娃等超 一流高手,由于心态的变化保证战绩平稳上升的原因,她以亚军的成绩结束了自 己不平凡的 2013 赛季。 D.中国首批公布的 16 种危害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的豚草,除了吸肥能力和再生 能力极强造成土壤干旱贫瘠,导致农作物减少甚至颗粒无收外,还可传播病虫害。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钓鱼岛是个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及若干岛礁组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连缀起来,即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呈现在 我们眼前:明代钓鱼岛已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的由来构筑了东海海上疆域形成 的历史轨迹。 ①在明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台”,而更多的是称“钓鱼屿”。 ②关于钓鱼岛,明人笔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③其中,钓鱼岛最大。 ④明朝人笔端下的钓鱼岛,可以作为明代中国人的群体认识,直接反映的是当时 人的认知。 ⑤经过对明代历史文献比较系统的梳理,所见明人笔下的钓鱼岛记载大致有数十 种之多,著者都是明朝人 即小岛,“岛屿”同义 A.②①⑥③⑤④B.③①⑥②⑤④C.③②①⑥④⑤D.②①③⑥④⑤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 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 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 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 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十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 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 可惊可愕之状 皆达之于诗。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 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岀,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 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 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 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 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 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客诸幕 客:幕客 B属文长作表 属:下属 C.穷览朔漠 览:观看 D.血流被面 被:棉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山阴诸生 溢为花鸟 B.然数奇,屡试辄蹶 然竟不偶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连缀起来,即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呈现在 我们眼前:明代钓鱼岛已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的由来构筑了东海海上疆域形成 的历史轨迹。 ①在明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台”,而更多的是称“钓鱼屿”。 ②关于钓鱼岛,明人笔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③其中,钓鱼岛最大。 ④明朝人笔端下的钓鱼岛,可以作为明代中国人的群体认识,直接反映的是当时 人的认知。 ⑤经过对明代历史文献比较系统的梳理,所见明人笔下的钓鱼岛记载大致有数十 种之多,著者都是明朝人。 ⑥“屿”即小岛,“岛屿”同义。 A.②①⑥③⑤④ B.③①⑥②⑤④ C.③②①⑥④⑤ D.②①③⑥④⑤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 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 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 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 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 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 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 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 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 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 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 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 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客诸幕 客:幕客 B.属文长作表 属:下属 C.穷览朔漠 览:观看 D.血流被面 被:棉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山阴诸生 旁 溢为花鸟 B.然数奇,屡试辄蹶 然竟不偶
C.一切可惊可愕之状 皆达 之于诗 D.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余所见者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在山阴县声名狼藉,但被薛蕙、胡宗宪等官员所赏识。 B.徐文长在仕途上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到处游历 C.徐文长的书法用笔奔放,在苍劲豪迈中另有一种妩媚的姿态。 D.徐文长晚年行为更为癫狂,曾经拿斧头敲击自己的头颅,用锥子刺入自己 的耳朵 9.根据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3分) 2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徐文长在待人接物上“不与时调合”的两个事例。(可 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①将残,辘轳②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 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②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③斗 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1)“泪花落枕红绵冷”中的“冷”字为什么耐人寻味?(4分) (2)本词最后两句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请作简要的赏析。(3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百亩之 田 (《孟子》) (2)山不厌高, 周公吐 哺(还一 。(曹操《短歌行》 (3)别君去兮何时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C.一切可惊可愕之状 一一皆达 之于诗 D.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余所见者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在山阴县声名狼藉,但被薛蕙、胡宗宪等官员所赏识。 B.徐文长在仕途上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到处游历。 C.徐文长的书法用笔奔放,在苍劲豪迈中另有一种妩媚的姿态。 D.徐文长晚年行为更为癫狂,曾经拿斧头敲击自己的头颅,用锥子刺入自己 的耳朵。 9.根据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3 分) 2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4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徐文长在待人接物上“不与时调合”的两个事例。(可 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蝶恋花·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①将残,辘轳②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 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②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③斗 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1)“泪花落枕红绵冷”中的“冷”字为什么耐人寻味?(4 分) (2)本词最后两句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请作简要的赏析。(3 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前 3 题计分)(6 分) (1)百亩之 田, , 。(《孟子》) (2)山不厌高, 。周公吐 哺, 。(曹操《短歌行》) (3)别君去兮何时 还, ,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中的祟高 ①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 显得崇高。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 么的悲愤、激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 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 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 命的迸发。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 ②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如鲁迅 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 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 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 “你怎么啦?”“我摔坏了。”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髙大了,而 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 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在那人 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 高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我们认 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 实践密切相联系。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 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 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 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 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 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 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 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 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 反映。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髙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这说明崇高是现 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 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 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 的。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 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 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髙感中则较强烈地表现出来。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 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 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所以,崇髙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 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艺术中的崇高 ①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 显得崇高。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 么的悲愤、激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 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 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 命的迸发。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 ②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如鲁迅 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 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 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 “你怎么啦?”“我摔坏了。”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 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 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在那人 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 高。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我们认 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 实践密切相联系。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 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 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 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 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 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 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 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 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 反映。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这说明崇高是现 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 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 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 的。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 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 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则较强烈地表现出来。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 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 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所以,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 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
高。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 教育作用。 (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愈是激烈,愈显崇高 只有大人物才能给人以崇高的印象。 B.作者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是为了突出屈原的崇高之美。 C.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 乏客观认识崇高的态度。 D.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因此,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应 是崇高的。 E.有些美学家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从美的形态中剔除它的一切 道德内容以及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13.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是 不可或缺的。 B.人的本质是神的本质的反映,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 而人比神要崇高得多 C.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崇高感总是 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D.崇高体现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 作用。 14.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些有关“崇高”的错误认识?(4分) 15.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实际的,是客观的”?结合文意,分点概述。(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坐一会再走 朱玉房 ①春风这么暧昧地一鼓动,姜桥界湾边的柳梢染绿了,地里的麦苗也返青了。 ②庄上的品爷和几个老人的心,也像土地里翻出的蚯蚓一样,开始活泛起来 他们吃过饭,嘴一抹,便搬上板凳,来到铁路西姜桥物流园附近坐着,两眼呆呆 地望着繁忙的施工工地,一坐就是半天的时辰。期间,家有事派人来喊,或到了 吃饭时间,儿子、媳妇来叫,开头他们还细语慢声地回答:坐一会就走。催急了 唤紧了,他们有些不耐烦了,嗓门陡然间会提高许多:坐一会再走,坐一会再走 听不懂呀!搞得召唤的人走不是,坐不是,不尴不尬地杵在那儿。 ③他们是累了,想多坐一会歇歇?这,绝对不可能。我敢说,假如现在再给 块土地,他们会立马扛着梨子,套上牛,健步于土地上,指不定身后还会留下 串悦耳的号子
高。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 教育作用。 (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愈是激烈,愈显崇高。 只有大人物才能给人以崇高的印象。 B.作者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是为了突出屈原的崇高之美。 C.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 乏客观认识崇高的态度。 D.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因此,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应 是崇高的。 E.有些美学家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从美的形态中剔除它的一切 道德内容以及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13.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是 不可或缺的。 B.人的本质是神的本质的反映,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 而人比神要崇高得多。 C.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崇高感总是 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D.崇高体现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 作用。 14.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些有关“崇高”的错误认识?(4 分) 15.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实际的,是客观的”?结合文意,分点概述。(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坐一会再走 朱玉房 ①春风这么暧昧地一鼓动,姜桥界湾边的柳梢染绿了,地里的麦苗也返青了。 ②庄上的品爷和几个老人的心,也像土地里翻出的蚯蚓一样,开始活泛起来。 他们吃过饭,嘴一抹,便搬上板凳,来到铁路西姜桥物流园附近坐着,两眼呆呆 地望着繁忙的施工工地,一坐就是半天的时辰。期间,家有事派人来喊,或到了 吃饭时间,儿子、媳妇来叫,开头他们还细语慢声地回答:坐一会就走。催急了, 唤紧了,他们有些不耐烦了,嗓门陡然间会提高许多:坐一会再走,坐一会再走, 听不懂呀!搞得召唤的人走不是,坐不是,不尴不尬地杵在那儿。 ③他们是累了,想多坐一会歇歇?这,绝对不可能。我敢说,假如现在再给 一块土地,他们会立马扛着梨子,套上牛,健步于土地上,指不定身后还会留下 一串悦耳的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