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 配人教版 D.长的突起外表套上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B项正确。大脑通过躯体运动神经 答案C 支配下肢运动,C项错误。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地 解析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 支配四肢运动,D项正确。 与春髓相连的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C项错误。 9.根据下列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5.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事例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 A.神经元是细胞 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蠕动。 B.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并传导信息的作用 事例二:切除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 C.神经末梢就是神经元细胞体上的突起 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拾得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 D.神经是由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 准确地碰到食物。 构成的 事例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 答案C 即死亡。 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1)“植物人”没有意识和感觉,也不能运动,可以判断是脑 A.外周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的 受到损伤。 B.神经系统中不存在神经胶质细胞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 C.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平衡与小脑有关 脑的 发生了病变。 D.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 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答案B 解析神经系统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 7.人体处于夜晚休息状态时,往往心跳诚慢、胃肠蠕动增强。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和 ,为了有效地保护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A.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 (答出1点即可)。 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 答案(1)大脑(2)小脑(3)后脑是脑干所在位置,脑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强 干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重要中枢(4)脑脊髓如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弱 戴头盔等 答案B 解析(1)切除大脑的小白鼠其脑千的功能仍然正常:植 解析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物人没有了意识和感觉,也不能运动,只有心跳和呼吸等 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矯动会增强 基本的生命活动,可判断是大脑损伤。(2)切除小脑的小 8.科研人员将电子设备植入一名因脊髓受损导致下半身完全 白鼠其动作变得不协调,身体不能维持平衡,这与“舞蹈 瘫痪的病人脊柱上,当他想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植入的电 症”患者具有相同的症状,因此可以判断“舞蹈症”患者损 子设备能接收到他的“想法”并发出信号刺激下肢运动神经 伤的是小脑。(3)脑千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 元,使患者恢复自主运动能力。若关闭该设备,则病人下肢 中枢,而脑千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即后脑部位, 失去了运动能力。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因此我们在运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4)中枢神经 A.电子设备在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重新建立了 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在运动中,头部的防护是关键,因此可 联系 以采取戴头盔的方法来保护头部。 B.患者的下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 10.双硫仑是一种常用的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饮用少量的 C,大脑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支配下肢运动 酒即会产生严重不适,从而形成对酒精的厌恶反射,达到 D.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传出神经 戒酒的目的。头孢类抗生素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生理效 答案C 应,若在使用此类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期间饮酒,会引 解析由题千可知,电子设备在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之 发类似的双硫仑反应,某医院的相关研究数据如下表 间重新建立了联系,A项正确。患者因脊髓受损导致下半 所示。 身完全瘫痪,但植入电子设备后可以自主运动,说明其下 24h平均血压/mmlg 24h平均心率 双硫仑反应所致不良后果/例 组别 收缩压 舒张压 (次·min1) 肝功能损伤 肾功能损伤 猝死数 1 97.25±11.77 68.12±9.46 118.30±9.40 5 1 1 2 114.79±8.28 79.87±6.20 72.31±7.88 0 0 0 % 110.00士8.54 75.46±7.12 87.69±8.01 0 0 注:组别1 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饮酒者45例:组别3 饮酒但未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者45例。 26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配人教版 D.长的突起外表套上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答案 C 解析 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C项错误。 5.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细胞 B.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并传导信息的作用 C.神经末梢就是神经元细胞体上的突起 D.神经是由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 构成的 答案 C 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周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B.神经系统中不存在神经胶质细胞 C.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平衡与小脑有关 D.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答案 B 解析 神经系统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 7.人体处于夜晚休息状态时,往往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增强。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 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强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弱 答案 B 解析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会增强。 8.科研人员将电子设备植入一名因脊髓受损导致下半身完全 瘫痪的病人脊柱上,当他想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植入的电 子设备能接收到他的“想法”并发出信号刺激下肢运动神经 元,使患者恢复自主运动能力。若关闭该设备,则病人下肢 失去了运动能力。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子设备在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重新建立了 联系 B.患者的下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 C.大脑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支配下肢运动 D.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传出神经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可知,电子设备在患者的大脑皮层与脊髓之 间重新建立了联系,A项正确。患者因脊髓受损导致下半 身完全瘫痪,但植入电子设备后可以自主运动,说明其下 肢运动神经没有受伤,B项正确。大脑通过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下肢运动,C项错误。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地 支配四肢运动,D项正确。 9.根据下列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事例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 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蠕动。 事例二:切除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 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得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 准确地碰到食物。 事例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 即死亡。 (1)“植物人”没有意识和感觉,也不能运动,可以判断是脑 的 受到损伤。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 脑的 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 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和 ,为了有效地保护 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大脑 (2)小脑 (3)后脑是脑干所在位置,脑 干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重要中枢 (4)脑 脊髓 如 戴头盔等 解析 (1)切除大脑的小白鼠其脑干的功能仍然正常;植 物人没有了意识和感觉,也不能运动,只有心跳和呼吸等 基本的生命活动,可判断是大脑损伤。(2)切除小脑的小 白鼠其动作变得不协调,身体不能维持平衡,这与“舞蹈 症”患者具有相同的症状,因此可以判断“舞蹈症”患者损 伤的是小脑。(3)脑干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 中枢,而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即后脑部位, 因此我们在运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4)中枢神经 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在运动中,头部的防护是关键,因此可 以采取戴头盔的方法来保护头部。 10.双硫仑是一种常用的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饮用少量的 酒即会产生严重不适,从而形成对酒精的厌恶反射,达到 戒酒的目的。头孢类抗生素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生理效 应,若在使用此类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期间饮酒,会引 发类似的双硫仑反应,某医院的相关研究数据如下表 所示。 组别 24h平均血压/mmHg 收缩压 舒张压 24h平均心率/ (次·min -1) 双硫仑反应所致不良后果/例 肝功能损伤 肾功能损伤 猝死数 1 97.25±11.77 68.12±9.46 118.30±9.40 5 1 1 2 114.79±8.28 79.87±6.20 72.31±7.88 0 0 0 3 110.00±8.54 75.46±7.12 87.69±8.01 0 0 0 注:组别1 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饮酒者45例;组别3 饮酒但未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者45例。 26
第2章 神经调节 请回答下列问题。 治疗,理论上或许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是对抗生素的 (1)为了解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期间饮酒所致双硫仑反 滥用,会加速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的上升,不应提倡 应的危害,应将组别2设置为 解析(1)由表格数据及实验处理的1组和3组情况分 析,2组的处理应是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未饮酒者45例。 (2)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影响双硫仑反应患者血压变化的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组未饮酒者平均血压最高,心率 最主要因素可能是 最低,所以影响双硫仑反应患者血压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可 A.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能是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3)由于饮酒致双硫仑反 B.副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应时,体内乙醛蓄积,血液中乙醛浓度升高5~10倍,患者 C.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大多面色潮红且面部发烫,据此信息判断,其发生机理可 D.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 能是乙醛蓄积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散热 (3)饮酒致双硫仑反应时,体内乙醛蓄积,血液中乙醛浓度 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面部皮肤血管血流量增 升高5~10倍,患者大多面色潮红且面部发烫,下列对其 大,散热增加。 发生机理的推测正确的有(多选)。 1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对运动员的智慧和体能都 A乙醛蓄积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大,散热 是极大的考验。请结合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分 增加 析回答下列问题。 B.乙醛蓄积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散热 增加 C,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面部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大, 散热增加 D.肝肾功能损伤引起血液循环紊乱,面部皮肤血管血流 量增大,散热增加 (4)基于头孢哌酮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生理效应并可在饮 酒后引发身体不适的事实,某同学提出两点意见:①头孢 哌酮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分子结构:②可以用头孢哌酮替 代双硫仑进行戒酒治疗。请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对该同学 的两点意见进行评析: (1)赛场上,运动员在跑动或跳跃中依靠[] 协调运动,维持平衡。 (2)比赛中,假如某运动员因争抢篮板球扭伤了腰部,造 成下肢运动障碍和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他应该是损 伤了腰部的[] 答案(1)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未饮酒者45例 (3)图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 ,属于外周神 (2)D 经系统的有 0 (3)BC 答案(1)②小脑 (4)由头孢哌酮和双硫仑具有类似的生理效应推测二 (2)④脊髓 者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这是基于结构对功能的决定作用 (3)①②③④⑤ 所做出的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通过测定二者 的分子结构加以验证:使用头孢哌酮代替双硫仑进行戒酒 27
第2章 神经调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解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期间饮酒所致双硫仑反 应的危害,应将组别2设置为 。 (2)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影响双硫仑反应患者血压变化的 最主要因素可能是 。 A.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B.副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C.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D.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 (3)饮酒致双硫仑反应时,体内乙醛蓄积,血液中乙醛浓度 升高5~10倍,患者大多面色潮红且面部发烫,下列对其 发生机理的推测正确的有 (多选)。 A.乙醛蓄积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大,散热 增加 B.乙醛蓄积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散热 增加 C.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面部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大, 散热增加 D.肝肾功能损伤引起血液循环紊乱,面部皮肤血管血流 量增大,散热增加 (4)基于头孢哌酮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生理效应并可在饮 酒后引发身体不适的事实,某同学提出两点意见:①头孢 哌酮具有类似于双硫仑的分子结构;②可以用头孢哌酮替 代双硫仑进行戒酒治疗。请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对该同学 的两点意见进行评析: 。 答案 (1)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未饮酒者45例 (2)D (3)BC (4)由头孢哌酮和双硫仑具有类似的生理效应推测二 者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这是基于结构对功能的决定作用 所做出的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通过测定二者 的分子结构加以验证;使用头孢哌酮代替双硫仑进行戒酒 治疗,理论上或许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是对抗生素的 滥用,会加速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的上升,不应提倡 解析 (1)由表格数据及实验处理的1组和3组情况分 析,2组的处理应是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后未饮酒者45例。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组未饮酒者平均血压最高,心率 最低,所以影响双硫仑反应患者血压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可 能是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3)由于饮酒致双硫仑反 应时,体内乙醛蓄积,血液中乙醛浓度升高5~10倍,患者 大多面色潮红且面部发烫,据此信息判断,其发生机理可 能是乙醛蓄积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散热 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面部皮肤血管血流量增 大,散热增加。 1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对运动员的智慧和体能都 是极大的考验。请结合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分 析回答下列问题。 (1)赛场上,运动员在跑动或跳跃中依靠[ ] 协调运动,维持平衡。 (2)比赛中,假如某运动员因争抢篮板球扭伤了腰部,造 成下肢运动障碍和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他应该是损 伤了腰部的[ ] 。 (3)图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 ,属于外周神 经系统的有 。 答案 (1)② 小脑 (2)④ 脊髓 (3)①②③④ ⑤ 27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 配人教版 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明确反 射发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结构与 反射 结构基础 反射弧 功能观。 2.以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关系为例,区分非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 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通过运用归纳与概 出生后无 出生后在生 枢、传出神经 括的方法闸释生命现象。 须训练 效应器 活过程中通 过学习和训 练而形成 课前·基础认知 一、反射与反射弧 是完整的反射孤。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 微判断 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2.反射弧一反射的结构基础。 2.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 3.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 信息进行④分析和综合 不能发生。() ①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 答案1.×2.×3.√ 后产生兴奋 徽训练在人与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中,神经 传人神经:将感受器产生 的兴奋传导至 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②神经中枢 A.感受器 B.效应器 ⑤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 C.反射弧 D.反射 的兴奋传导 答案D 至⑥效应器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⑦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 1非条件反射。 (1)图中效应器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 (1)定义: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肉或腺体等。 (2)数量: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2)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 2.条件反射 射孤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 (1)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 就不能完成。 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若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 3.兴奋。 件刺激的强化。 (1)定义: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 (2)数量: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 (3)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过程。 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一 微悬考2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吗?为什么? 微思考。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也可引起肌肉收缩,这 提示不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 是反射吗? 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 提示不是。因为该过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 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8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配人教版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明确反 射发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结构与 功能观。 2.以狗的唾液分泌与铃声关系为例,区分非 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通过运用归纳与概 括的方法阐释生命现象。 课前·基础认知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 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1)图中效应器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 肉或腺体等。 (2)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 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 就不能完成。 3.兴奋。 (1)定义: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 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 过程。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微思考 1 直接刺激传出神经也可引起肌肉收缩,这 是反射吗? 提示 不是。因为该过程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 是完整的反射弧。 微判断 1.只要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 2.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 3.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 不能发生。( ) 答案 1.× 2.× 3.√ 微训练 1 在人与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中,神经 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反射弧 D.反射 答案 D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1)定义: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2)数量: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2.条件反射。 (1)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 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若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 件刺激的强化。 (2)数量: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3)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微思考 2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吗? 为什么? 提示 不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 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 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8
第2章 神经调节 微训练2下述几种反射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 答案C 是( 解析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 A.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 就从窝内跑出来、谈虎色变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 B.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从窝内跑出来 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家兔吃食时分泌唾液,是 C.家兔吃食时分泌唾液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谈虎色变 课堂 重难突破 反射与反射弧 易错提醒 产生反应≠反射: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 重难归纳 的反射弧。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 应,但这不属于反射。 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反射 结构破 相互 7情境体型 弧的 结构特点 功能 坏对功 联系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 结构 能的影响 提示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纤 感受 感觉神经末将内外界刺激 维经后角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前角与运动神经元发生 梢的特殊的信息转变为 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 器 结构 兴奋 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将兴奋由感受 传入 既无感觉 典例剖析 感觉神经元 器传导至神经 神经 又无效应 中枢 反射弧中任何 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个环节中 () 调节某一特产生兴奋并对 神经 断,反射都不 定生理功能传入的信息进 中枢 能发生,反射 的神经元群 行分析和综合 弧结构完整是 将神经中枢产 进行反射活动 传出 运动神经元 生的兴奋传至 的前提 神经 效应器 有感觉但 传出神经末 无效应 效应梢和它所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 对刺激作出应答 器 配的肌肉或 神经 腺体等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肉或腺体等 6 D.切断③,刺激②时,不能产生感觉和效应 冒。 a.感受器 答案C b.传入神经 c.神经节 解析题图表示反射孤的结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是神 d.传出神经 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 e e.效应器 受器,A项错误。刘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 d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图中c)的是 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B项错 传入神经。 误,C项正确。切断③导致反射孤不完整,因此刺激②时,有 (2)根据神经特殊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 感觉但无效应,D项错误。 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如上图所示)。 方法技巧 判定是否形成“反射” (3)根据脊髓灰质内的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 “反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反 射就不能完成; 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 (2)要有适宜的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9
第2章 神经调节 微训练 2 下述几种反射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 是( ) A.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 B.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从窝内跑出来 C.家兔吃食时分泌唾液 D.谈虎色变 答案 C 解析 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 就从窝内跑出来、谈虎色变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 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家兔吃食时分泌唾液,是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反射与反射弧 重难归纳 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反射 弧的 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 坏对功 能的影响 相互 联系 感受 器 感觉神经末 梢 的 特 殊 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 的信息转变为 兴奋 传入 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 器传导至神经 中枢 神经 中枢 调节某一特 定生理功能 的神经元群 产生兴奋并对 传入的信息进 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出 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神经中枢产 生的兴奋传至 效应器 效应 器 传出神经末 梢和它所支 配的肌肉或 腺体等 对刺激作出应答 有感觉但 无效应 反射弧中任何 一 个 环 节 中 断,反 射 都 不 能发 生,反 射 弧结构完整是 进行反射活动 的前提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图中c)的是 传入神经。 (2)根据神经特殊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 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如上图所示)。 (3)根据脊髓灰质内的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 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 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 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产生反应≠反射: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 的反射弧。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 应,但这不属于反射。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 提示 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纤 维经后角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前角与运动神经元发生 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 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典例剖析 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 神经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 肉或腺体等 D.切断③,刺激②时,不能产生感觉和效应 答案 C 解析 题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是神 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 受器,A项错误。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 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B项错 误,C项正确。切断③导致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刺激②时,有 感觉但无效应,D项错误。 判定是否形成“反射” “反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反 射就不能完成; (2)要有适宜的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29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 配人教版 学以致用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 (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 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的维持需要非条件刺激的 验中,破坏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蛙的双侧后肢 强化。 对刺激的反应,结果如下表所示。 (2)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 反应 层的参与。 刺激位 (3)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 破坏前 破坏后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 左后肢 右后肢 左后肢 右后肢 左后肢 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 收缩 收缩 不收缩 不收缩 起的。 左后肢 右后肢 左后肢 右后肢 右后肢 ?情境体验 收缩 收缩 不收缩 收缩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可引起同样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①感受器或传入神经②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③传入 提示条件刘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可引起同 神经和效应器 ④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样的反应(唾液分泌),说明无关刺激已转化为条件刺激。 A.①② B.①④ 典例剖析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现象工:小红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 解析破坏左后肢的某个部位后,刺激左后肢,左后肢 缩回。 与右后肢都不收缩,可以确定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遭 现象Ⅱ:小红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 到破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可以确定 缩回。 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了。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I 现象Ⅱ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重难归纳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1.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和条件刺激。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3 (1)非条件刺激是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如给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多 少 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2)无关刺激是与机体非条件反射无关的刺激,如给狗 答案B 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为无关刺激。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孤都是完整的, (3)条件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条件反射的刺激,在日常 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射,A项错误。现象I的神经中枢在脊 生活中,任何无关刺激只要多次与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能 成为条件刺激而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项正确。现象I中参 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 多,C项错误。两个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相当, D项错误 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方法技巧 项目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 形成 遗传获得,先天性→非条件反射 含义 有的反射 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神经 位于大脑皮层以下(脑 大脑皮层不参与→非条件反射 位于大脑皮层 中枢 中枢 干和脊髓) 二看 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 特点 先天性;终生性:数量 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有限 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存在 →终生存在,不消退→非条件反射 三看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 可消退,可重新建立→条件反射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环境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实例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吃东西分泌睡液等 学以致用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30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配人教版 学以致用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 验中,破坏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蛙的双侧后肢 对刺激的反应,结果如下表所示。 刺激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②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③传入 神经和效应器 ④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破坏左后肢的某个部位后,刺激左后肢,左后肢 与右后肢都不收缩,可以确定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遭 到破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可以确定 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了。 二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重难归纳 1.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和条件刺激。 (1)非条件刺激是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如给 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2)无关刺激是与机体非条件反射无关的刺激,如给狗 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为无关刺激。 (3)条件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条件反射的刺激,在日常 生活中,任何无关刺激只要多次与非条件刺激结合,都可能 成为条件刺激而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 比较 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含义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 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 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神经 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以下(脑 干和脊髓) 位于大脑皮层 特点 先天性;终生性;数量 有限 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 环境 实例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吃东西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关系。 (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 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的维持需要非条件刺激的 强化。 (2)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 层的参与。 (3)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 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 起的。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可引起同样 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可引起同 样的反应(唾液分泌),说明无关刺激已转化为条件刺激。 典例剖析 现象Ⅰ:小红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 缩回。 现象Ⅱ:小红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 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少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多 少 答案 B 解析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 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射,A 项错误。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 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项正确。现象Ⅰ中参 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C项错误。两个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相当, D项错误。 “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学以致用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