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对儒家伦理的吸收 与玄学和佛教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道教 却对儒家伦理有所吸收,道士葛洪在《抱 朴子》一书中批判无君论,呼吁社会应恢 复仁、义、忠、孝等道德规范。到了唐朝, 又有韩愈著文力主恢复儒家的“道统” 葛洪和韩愈虽然都没有给儒家的伦理道德 思想提供新的东西,然而,他们的努力为 儒家伦理道德的复兴开辟了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对儒家伦理的吸收 ◼ 与玄学和佛教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道教 却对儒家伦理有所吸收,道士葛洪在《抱 朴子》一书中批判无君论,呼吁社会应恢 复仁、义、忠、孝等道德规范。到了唐朝, 又有韩愈著文力主恢复儒家的“道统” 。 葛洪和韩愈虽然都没有给儒家的伦理道德 思想提供新的东西,然而,他们的努力为 儒家伦理道德的复兴开辟了先河
宋明理学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复兴 ■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面复兴是在宋明理学 生之后出现的。宋明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 主体,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而形 成,因此,宋明理学构建的伦理道德思想 和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已有 所不同
宋明理学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复兴 ◼ 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面复兴是在宋明理学产 生之后出现的。宋明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 主体,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而形 成,因此,宋明理学构建的伦理道德思想 和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已有 所不同
宋明理学将儒家伦理 由人道上升为天道 ■宋明理学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两派都以“理”作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本原 其中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外在于人的“天 理”,陆王心学则认为“理”存在于人的内心。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经过宋明理学的重建,由原 来的“人道”转变成了“天道”,使之具备了神 圣性和永恒性。理学还把“天理”与“人欲”处 于对立的位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主张彻底去除人的一切私欲,以完善德性的修养。 天理人欲对立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对立,这一对立, 凸显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个人服从整体的价值 观,同时,它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道德专制主义 的舆论工具
宋明理学将儒家伦理 由人道上升为天道 ◼ 宋明理学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两派都以“理”作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本原, 其中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外在于人的“天 理”,陆王心学则认为“理”存在于人的内心。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经过宋明理学的重建,由原 来的“人道”转变成了“天道”,使之具备了神 圣性和永恒性。理学还把“天理”与“人欲”处 于对立的位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主张彻底去除人的一切私欲,以完善德性的修养。 天理人欲对立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对立,这一对立, 凸显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个人服从整体的价值 观,同时,它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道德专制主义 的舆论工具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 宋明理学的怀疑和批判( 宋明理学建立的伦理道德体系在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成为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然而, 明末清初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纷纷对其提 出怀疑和批判。明末思想家李贽是对理 的伦理道德体系发难的第一人,他从王阳 明的心学出发,创立了“童心说”,认为 人欲是源于本心的纯真的东西,反对把人 欲与天理对立起来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 宋明理学的怀疑和批判(一) ◼ 宋明理学建立的伦理道德体系在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成为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然而, 明末清初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纷纷对其提 出怀疑和批判。明末思想家李贽是对理学 的伦理道德体系发难的第一人,他从王阳 明的心学出发,创立了“童心说”,认为 人欲是源于本心的纯真的东西,反对把人 欲与天理对立起来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 宋明理学的怀疑和批判(二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也 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批判。三人都对忠君的封 建伦理有所抨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 为客。”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别,提出 本民族王朝的改朝换代只是亡国,外族入侵导致 的国家灭亡是亡天下。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 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百姓的责 任。后人把这些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王夫之也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还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异议, 主张天理寓于人欲之中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 宋明理学的怀疑和批判(二) ◼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也 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批判。三人都对忠君的封 建伦理有所抨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 为客。”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别,提出 本民族王朝的改朝换代只是亡国,外族入侵导致 的国家灭亡是亡天下。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 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百姓的责 任。后人把这些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王夫之也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还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异议, 主张天理寓于人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