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为最 高的伦理道德准则。道家认为,“道”的 本质是无为,因而,他们对道德的看法与 儒家有根本不同,如庄子就提出,一个人 行善要为名所累,作恶则为刑所累,因而 人生固然不可作恶,也不必行善。这种看 法实际是以无道德作为最高的道德
道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为最 高的伦理道德准则。道家认为,“道”的 本质是无为 ,因而,他们对道德的看法与 儒家有根本不同,如庄子就提出,一个人 行善要为名所累,作恶则为刑所累,因而 人生固然不可作恶,也不必行善。这种看 法实际是以无道德作为最高的道德
西汉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只是诸 多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一家,但是,西汉时 期,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被汉武帝接受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 就成为统治阶级肯定的意识形态,受到大 力提倡和发扬。 当然,董仲舒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先秦 需家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和 “天人感应”的说法
西汉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 春秋战国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只是诸 多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一家,但是,西汉时 期,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被汉武帝接受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 就成为统治阶级肯定的意识形态,受到大 力提倡和发扬。 ◼ 当然,董仲舒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先秦 儒家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和 “天人感应”的说法
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用作调整、规范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的行为准 纲”从“五伦”发展而来,先秦 儒家的“五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具有较多的人情味,而“三纲”则强调单 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它显示了君主专制体 制下伦理道德思想的变化
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 三纲五常是用作调整、规范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的行为准 则。“三纲”从“五伦”发展而来,先秦 儒家的“五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具有较多的人情味,而“三纲”则强调单 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它显示了君主专制体 制下伦理道德思想的变化
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其思想源于先秦时代, 西汉董仲舒正式提出此术语,其意为天和 人是相通的,能够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 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人间君主如不仁不 义,违背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以示警告, 反之,人间君主施行仁义,政通人和,天 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天人感应 ◼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其思想源于先秦时代, 西汉董仲舒正式提出此术语,其意为天和 人是相通的,能够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 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人间君主如不仁不 义,违背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以示警告, 反之,人间君主施行仁义,政通人和,天 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和佛教对儒家伦理的冲击 董仲舒之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 家伦理成为正统的伦理思想。然而,魏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受到玄学和佛教思 想的冲击。玄学倡导无君论,而且推崇纵 欲行乐,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反叛。佛教 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亦 有陌路之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和佛教对儒家伦理的冲击 ◼ 董仲舒之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 家伦理成为正统的伦理思想。然而,魏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受到玄学和佛教思 想的冲击。玄学倡导无君论,而且推崇纵 欲行乐,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反叛。佛教 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亦 有陌路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