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 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 些不一致的地方。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 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 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 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 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 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 “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 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 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淚”,“睹 和“觀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 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 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再如“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 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 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 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 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 些不一致的地方。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 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 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 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 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 个字称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 “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 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 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 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 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 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 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再如“指示 ”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壁有 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 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 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 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 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 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 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也 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 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 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 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 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 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 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 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 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 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 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 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 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也 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 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 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 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 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 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 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 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 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 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 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 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 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 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 虞夏之书浑浑尔 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 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一词多义 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 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 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 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如【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动词拜师) (7)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再如【意】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2)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料想)(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 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 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 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 “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 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 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 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 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如【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动词 拜师) (7)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再如【意】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2)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料想) (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 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②今王鼓 乐于此。③冠切云之崔嵬。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 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 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 戴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郑商人 弦高市于周。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 “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简析“水”前带副 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 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 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5}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置人所罾鱼腹中。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6}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 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①秦师遂东。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 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简析“王” 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 侯不得而友也。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 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 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 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 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 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 弦高市于周。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 “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 “水”前带副 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 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 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 简析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 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 ①秦师遂东。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 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 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 “王” 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 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
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 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①故王 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简析方位名 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 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4.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席卷天下,包 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 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人之过者。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 船载以入。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 装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孤帆一片日边 来。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良庖岁更刀。简 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每年。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南取百越之地。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刀)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①而乡邻之生日蹙。简 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 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 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 友)。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故王 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 方位名 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 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 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 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人之过者。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 船载以入。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 装。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边 来。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简 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简 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 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⒈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 机会”,作句子的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