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 宾语前置句
文言常识 ——宾语前置句
何为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 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 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 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何为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 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 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 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 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 “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 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 “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 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 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 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③成语: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命是听等。 可理解为:惟图利,惟问你,惟听命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 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③成语: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命是听等。 可理解为:惟图利,惟问你,惟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