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荀子》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 恶论”的主张,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通过对《荀子》重要篇 章的学习,可以对荀子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和“隆礼重士”、“赏 贤使能”等政治经济思想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著作。 荀子(一为公元前334-前236,一为公元前314一前217)。荀子,名况,字 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因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 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 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 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 于楚国。 《荀子》全书共20卷,32篇,仿《论语》,始于《劝学》,终于《尧问》, 系统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在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均有 精论,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天论》、《礼论》、《解蔽》、 《正名》、《性恶》、《非十二子》等篇的哲学性颇强,是《荀子》的核心篇目。 本课堂所选,主要侧重于《荀子》“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解蔽”、 “虚壹而静”、“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荀子注》外,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汇集清代 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 “简易、简明、简要
第三章 《荀子》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 恶论”的主张,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通过对《荀子》重要篇 章的学习,可以对荀子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和“隆礼重士”、“赏 贤使能”等政治经济思想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著作。 荀子(一为公元前334-前236,一为公元前314-前217)。荀子,名况,字 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 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 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 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 于楚国。 《荀子》全书共20 卷,32 篇,仿《论语》,始于《劝学》,终于《尧问》, 系统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在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均有 精论,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天论》、《礼论》、《解蔽》、 《正名》、《性恶》、《非十二子》等篇的哲学性颇强,是《荀子》的核心篇目。 本课堂所选,主要侧重于《荀子》“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解蔽”、 “虚壹而静”、“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荀子注》外,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汇集清代 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 “简易、简明、简要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 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 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 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 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 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 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 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 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 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 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主张圣人“化 性起伪”。 旬子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 《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 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荀 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 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所以在政治思想上,他 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主张“隆礼重法”。并提出“君道论”,主张君主的职责在于养人、治人、用人 和教育人。君主的职责在善群,能分。在君民关系上指出君舟民水的关系。 二、《荀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性恶》、《解弊》、《正名》、《礼论》、《天论》、《王制》、《修身》 三、课堂讨论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 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 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 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 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 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 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 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 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 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 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主张圣人“化 性起伪”。 旬子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 《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 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 荀 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 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所以在政治思想上,他 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主张“隆礼重法”。并提出“君道论”,主张君主的职责在于养人、治人、用人 和教育人。君主的职责在善群,能分。在君民关系上指出君舟民水的关系。 二、《荀子》文本解读和大义解析 《性恶》、《解弊》、《正名》、《礼论》、《天论》、《王制》、《修身》 三、课堂讨论
作业 1.孟旬的人性论思想之比较分析。 2.荀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荀子诂译》,杨柳桥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3.《荀子校注》,张觉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作业 1.孟旬的人性论思想之比较分析。 2.荀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参考阅读书目 1.《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 2.《荀子诂译》,杨柳桥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 年版。 3.《荀子校注》,张觉校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 年版
第四章《墨子》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墨子曾从学于孔子,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另有新意,另辟新径,提 出“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通过对墨家经典的阅读,使学生对墨家的兼相 爱、交相利,尚同尚贤等思想观点有进一步详尽的了解。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墨子(约前480~前420)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 国初鲁国人。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立墨家学派。墨子出身低贱, 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为大夫, 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 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和楚 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 编纂而成。《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 《非命》等。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 前期墨子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 《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者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 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 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 录的版本。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
第四章 《墨子》选读 课程教学目标 墨子曾从学于孔子,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另有新意,另辟新径,提 出“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通过对墨家经典的阅读,使学生对墨家的兼相 爱、交相利,尚同尚贤等思想观点有进一步详尽的了解。 课程教学内容 一、导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墨子(约前 480~前 420)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 国初鲁国人。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立墨家学派。墨子出身低贱, 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为大夫, 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 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和楚 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 编纂而成。《墨子》原有 71 篇,现存 53 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 《非命》等。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 前期墨子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 《小取》等 6 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 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 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 录的版本。 (二)主要思想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