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意义:自觉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分析二者关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是完全不同的。(2)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辩证关系:区别:二者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根本矛盾),偶然性(非根本矛盾,外部条件);表现形式不同,确定普遍与不确定个别;在事物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方向与从属促进与延缓。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重视必然性,把握总趋势。重视偶然性,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家(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存在。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辩证关系:二者内容不同;紧密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4)现实与本质现实与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辩证关系:二者区别,感性感知与理性把握,个别具体与一般共同,多变与稳定,生动丰富与深刻单纯。二者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真象: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假象: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会引起错觉,但假象并非错觉,与错觉不是一回事。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进行科学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5)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和结构和表现方式。辩证关系:二者有对立;二者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处在矛盾运动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于内容。方法论意义既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小结:联系、发展、五大环节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4、发展与过程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第四讲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意义:自觉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分析二者关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所谓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是完全不 同的。 (2)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的不确定的趋势。 辩证关系: 区别:二者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根本矛盾),偶然性(非根本矛盾,外部条件);表现形式不同, 确定普遍与不确定个别;在事物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方向与从属促进与延缓。 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重视必然性,把握总趋势。重视偶然性,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存在。 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 坏的可能性。 辩证关系:二者内容不同;紧密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 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4)现实与本质 现实与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 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辩证关系:二者区别,感性感知与理性把握,个别具体与一般共同,多变与稳定,生动丰富与深刻单纯。二者统 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真象: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 假象: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会引起错觉,但假象并非错觉,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进行科学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5)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和结构和表现方式。 辩证关系:二者有对立;二者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处在矛盾运动中,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于内容。 方法论意义:既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 小结:联系、发展、五大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4、发展与过程 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 第四讲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它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否承认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统一体)美丑对立面1对立面2音声磁铁南极磁铁北面高低自然界中的作用力自然界中的反作用力长短生化进化中的遗传生化进化中的变异有无认识中的真理认识中的谬论难易感性因素理性因素上下国家1国家2前原因结果后福婆媳祸夫妻善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恩格斯说:“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地相互分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不要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逻辑矛盾: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和趋势。矛盾斗争形势多种多样,其中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同一性:相互依存的性质和趋势(上下、左右、美丑、善恶、大小、多少;夫妻、婆娘、兄弟、父子;磁铁南极与北极;自然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一性: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同一性: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战争与和平;成功与失败;福与祸;难与易;乐极生悲;苦中作乐;否极泰来;转危为机)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大小、上下、多少、强弱、善恶、美丑;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术争鸣、意见纷争、市场竞争、生死竞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辩证关系:(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势、规模和范围,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它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矛盾: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统一体) 矛盾(统一体) 对立面 1 对立面 2 美 丑 磁铁南极 磁铁北面 音 声 自然界中的作用力 自然界中的反作用力 高 低 生化进化中的遗传 生化进化中的变异 长 短 认识中的真理 认识中的谬论 有 无 感性因素 理性因素 难 易 国家 1 国家 2 上 下 原因 结果 前 后 婆 媳 福 祸 夫 妻 善 恶 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恩格斯说:“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 地相互分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不要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和趋势。矛盾斗争形势多种多样,其中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两种基本形式。 同一性:相互依存的性质和趋势 (上下、左右、美丑、善恶、大小、多少;夫妻、婆媳、兄弟、父子;磁铁南 极与北极;自然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同一性: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同一性: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战争与和平;成功与失败;福与祸;难与易;乐极生悲;苦中作乐;否极泰 来;转危为机)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大小、上下、多少、强弱、善恶、美丑;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 术争鸣、意见纷争、市场竞争、生死竞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 辩证关系: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 来实现。 (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 形势、规模和范围,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具,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一国两制”。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二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利用双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量变;双方斗争促进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变,实现质变。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基础、内在本质、变化根据、决定方向、根本原因。外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变化条件,加速或延缓,第二位原因。内因外因辩证关系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对外开放(外因)。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二者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相辅相成,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2)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客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但和谐并不意味看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情况下,事物发展才展现和谐状态。应用:和谐社会理论、和谐世界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反战过程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具体事物在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性矛盾:根本矛盾贯彻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两点论和重点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人类社会根本(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学生上学期间的主要矛盾:老师教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的矛盾。就每一矛盾的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具,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 作的重要方法。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辩证 认识的实质所在)。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一国两制”。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二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利用双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容, 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量变;双方斗争促进双方地位或性质转 变,实现质变。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基础、内在本质、变化根据、决定方向、根本原因。外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变化条件,加速或延缓,第二位原因。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对外开放(外因)。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二者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相辅相成,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 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 物发展的状态。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 情况下,事物发展才展现和谐状态。 应用:和谐社会理论、和谐世界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反战过程的始终。没有矛盾 就没有世界。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具体事物在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特点;(3)构成事 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性矛盾:根本矛盾贯彻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两点论和重点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人类社会根本(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上学期间的主要矛盾:老师教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的矛盾。 就每一矛盾的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1既看主要矛盾多种矛盾又看次要矛盾要全两点论两种是有重点的两点面一种矛盾既看主要方面统又看次要方面多种矛盾:把握主要矛盾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抓重重点论人A点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7、分析矛盾特殊性的目的一找到矛盾解决形式矛盾解决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一方:杀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亲盾双方融合新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它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列宁: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原理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础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唯物辩证法7句话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一对立统一规律。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事物发展的方向一向着对立面转化。4、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矛盾问题的精髓一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哲学依据一一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小结: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题5个考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分析解决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求同存异,这是辩证法认识的实质所在,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
{ { { } 要 全 面 { } {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既看主要矛盾 多种矛盾 又看次要矛盾 两点论 两种是有重点的两点 一种矛盾 既看主要方面 又看次要方面 多种矛盾:把握主要矛盾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重点论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7、分析矛盾特殊性的目的——找到矛盾解决形式 矛盾解决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 盾双方融合新事物。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 矛盾。它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列宁: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 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原理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 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础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7句话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事物发展的方向——向着对立面转化。 4、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问题的精髓——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哲学依据——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小结: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题 5个考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分析解决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 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 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求同存异,这是辩证 法认识的实质所在,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 抓 重 点 }统 一
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面对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要正式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具体问题体具体分析),全面具体地分析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4、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发展不平衡)。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多个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面对事物众多矛盾时,要看重抓主要矛盾: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抓关键、抓根本。5、辩证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承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第五讲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思维方法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2)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3)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意义: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虑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度: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它的极限叫关节点(或者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此物就转化为他物。意义: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度的启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纺织“过”或“不及”。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想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量变一部分质变一质变。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 促进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面对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要正式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的,因 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 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具体问题体具体分析),全面具体地分析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4、“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发展不平衡)。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多个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 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 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 点论”的辩证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面对事物众多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抓矛盾的 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抓关键、抓根本。 5、辩证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承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认识事物 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第五讲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思维方法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2)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3)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意义: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虑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度: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它的极限叫关节点(或 者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意义: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 度的启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纺织“过”或“不及”。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想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 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部分质变——质变。 事物发展的 两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