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信砚,刘冬冬: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及其生存论意蕴文章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作者简介:汪信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冬冬,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容提要】“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阐他关注的是释了劳动概念:在哲行性维度上所般劳动摘示般劳动判的现实性维度其内在的资本的深切关怀:在大万博明历史础上的唯物士重维度,充分彰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了马克思论关怀「关键词」马克思:劳动:雇佣劳动;自由劳动:生存论:一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作为实践基本形式的劳动,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占有基石性地位,承载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一个兼具哲学和历史科学意义的概念,内含着三个不同的维度,(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即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一般劳动、资本逻辑操控下的雇佣劳动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劳动通过解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这三重维度,我们不仅能够呈现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论架构,而且能理解他对传统劳动哲学的超越及其内在的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变革、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雇佣劳动的深度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劳动解放基础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事实性和规范性相统一的特点,在上述三重维度上,他科学地阐释了劳动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关切。一、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一般劳动之于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存在论是哲学的核心论域,是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理论,旨在解答存在是什么以及何以存在的问题。数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力图找到一个最高存在,为世界何以可能提供终极解释,也为人的安身立命奠定终极
汪信砚,刘冬冬: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及其生存 论意蕴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年 第 1 期 ; 作 者 简 介 :汪 信 砚 ,武 汉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哲 学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刘冬冬,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内容提要」 “ 劳 动 ” 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阐 释了劳动概念:在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上,他关注的是 一般劳动,将其定性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揭示了一 般劳动之于人的存在论基础地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 性维度上,他聚焦于雇佣劳动,批判了雇佣劳动及其内在的 资本逻辑对人的宰制和异化,表达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切 关怀;在共产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上,他着眼于自由劳动,阐 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追求,即劳动解放基础上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充分彰显 了马克思哲学的解放旨趣和对人的生存论关怀。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雇佣劳动;自由劳动;生存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作为实践基本形式的劳动,在 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占有基石性地位,承载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 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一个兼具哲学和历史科学意义 的概念,内含着三个不同的维度,(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即作为人的 本质规定的一般劳动、资本逻辑操控下的雇佣劳动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劳动。 通过解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这三重维度,我们不仅能够呈现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论 架构,而且能理解他对传统劳动哲学的超越及其内在的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变革、 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雇佣劳动的深度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劳动解放基础上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事实性和规 范性相统一的特点,在上述三重维度上,他科学地阐释了劳动的丰富内涵,表达 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关切。 一、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一般劳动之于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 存在论是哲学的核心论域,是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理论,旨在解答存在是什 么以及何以存在的问题。数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力图 找到一个最高存在,为世界何以可能提供终极解释,也为人的安身立命奠定终极
根基。传统哲学一般从某种抽象的概念、范畴或实体出发,遵循思有、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按照演绎逻辑推论世界何以可能,寻找人之为人的始源之基。马克思超越了“从大国降到人间的观念论路径,摒弃了三元对立的、形而上的思辨模式,立足于社会历史现实场域,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出发,通过解析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挖掘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即一般劳动。在马克思那里,存在论不再是关于终极存在、世界本原的思辨形而上学,而是关于社会存在、人的存在的现实学问。由于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马克思的存在论义表现出丰富的生存论意蕴自苏格拉底伊始,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思考重心就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相应地,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的追问成为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希腊至今的哲学家们一直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这个命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被擢升为关涉人的本质的概念,他开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规定。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三种,其中实践是以自身为目的的“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动1]xxi,最高的实践就是政治,它是人们通过城邦公共生活达到至善的目的的活动。(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亚里士多德从实践出发考察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从道德伦理、政治活动的角度定义人的存在和目的,他所谓的实践与劳动无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劳动是属于创制范围内的活动,是属于奴隶、工匠从事的活动,它并不能达到至善的、德性的境界。这是因为,他把创制看做是一种实现外在目的的生产性、手段性活动,如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这类活动在他看来是低贱粗糙的活动,无法构成人的本质规定。总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劳动还没有获得存在论意义上的地位,尚不能构成理解人的本质的根本性维度。劳动被正式纳入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视域内进行考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人的利益、自由、权利、财产等逐渐成为世俗生活的主要问题,劳动在市民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从劳动的视角考察人的本质问题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洛克基于自然状态假设对人的自由权利进行规范性论证,看似是纯粹抽象的,实则是有现实依据的,这就是他的财产权劳动学说。洛克认为,每个人都对自身拥有所有权,劳动就是他的所有物,(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2]19换言之,人通过劳动使自然物摆脱了原有的状态,在其上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因而取得了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洛克的论证表明,劳动是人的本质性力量,是人的财产、自由和权利的现实根据。可以说,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使劳动在人的本质问题域中的基础性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理论上的确认,虽然它还只是“一种为基于个人劳动的私有制辩护的理论”[3]。真正凸显劳动之于人的本质的核心地位的,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自斯密开始,“劳动才成为政治经济学注意的中心和原则”[4]59-60。随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商品经济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雇佣劳动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工人的劳动在财富生产中也愈加成为关键性要素,斯密由此把劳动界定为财富的源泉,确认了劳动在市民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维度凸显了劳动对于人、对于市民社会的支撑作用,这是一种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肯定。不过,虽然他强调了劳动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的决定性意义,但其劳动价值论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例如,他把异化劳动当作国民经济的自然前提,结果造成了这样的二律背反: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者却陷入贫困;他认为劳资之间是平
根基。传统哲学一般从某种抽象的概念、范畴或实体出发,遵循思有、主客二分 的思维模式,按照演绎逻辑推论世界何以可能,寻找人之为人的始源之基。马克 思超越了“从天国降到人间”的观念论路径,摒弃了二元对立的、形而上的思辨模 式,立足于社会历史现实场域,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出发,通过解 析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挖掘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即一般劳动。在马克 思那里,存在论不再是关于终极存在、世界本原的思辨形而上学,而是关于社会 存在、人的存在的现实学问。由于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马克 思的存在论又表现出丰富的生存论意蕴。 自苏格拉底伊始,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思考重心就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相 应地,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的追问成为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希腊至今的哲学家 们一直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这个命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被擢升为关涉 人的本质的概念,他开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规定。亚里士多德把 人的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三种,其中实践是以自身为目的的“道德的或政 治的活动”[1]xxi,最高的实践就是政治,它是人们通过城邦公共生活达到至善的 目的的活动。(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亚里士多德从实践出发考察人的 本质,实际上是从道德伦理、政治活动的角度定义人的存在和目的,他所谓的实 践与劳动无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劳动是属于创制范围内的活动,是属于奴隶、 工匠从事的活动,它并不能达到至善的、德性的境界。这是因为,他把创制看做 是一种实现外在目的的生产性、手段性活动,如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这类 活动在他看来是低贱粗糙的活动,无法构成人的本质规定。总之,在亚里士多德 那里,劳动还没有获得存在论意义上的地位,尚不能构成理解人的本质的根本性 维度。 劳动被正式纳入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视域内进行考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人的利益、自由、权利、财产等 逐渐成为世俗生活的主要问题,劳动在市民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从 劳动的视角考察人的本质问题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洛克基于自然状态假设对人 的自由权利进行规范性论证,看似是纯粹抽象的,实则是有现实依据的,这就是 他的财产权劳动学说。洛克认为,每个人都对自身拥有所有权,劳动就是他的所 有物,(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 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2]19 换言之,人通过劳动使自然 物摆脱了原有的状态,在其上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因而取得了对劳动产 品的所有权。洛克的论证表明,劳动是人的本质性力量,是人的财产、自由和权 利的现实根据。可以说,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使劳动在人的本质问题域中的基 础性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理论上的确认,虽然它还只是“一种为基于个人劳动的私 有制辩护的理论”[3]。 真正凸显劳动之于人的本质的核心地位的,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自斯 密开始,“劳动才成为政治经济学注意的中心和原则”[4]59-60。随着市场这只“看 不见的手”在商品经济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雇佣劳动关系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工人的劳动在财富生产中也愈加成为关键性要素,斯密由此把劳动界定 为财富的源泉,确认了劳动在市民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维度 凸显了劳动对于人、对于市民社会的支撑作用,这是一种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肯定。 不过,虽然他强调了劳动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的决定性意义,但其劳动价值论仍存 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例如,他把异化劳动当作国民经济的自然前提,结果造成 了这样的二律背反: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者却陷入贫困;他认为劳资之间是平
等交换的,借此否认剥削和压迫的存在;他重视创造财富的生产性劳动,忽略非生产性劳动的作用,等等。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充满谬性。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特别是在批判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过程中,对此实现了彻底的超越。作为唯一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影响并对其做过专门研究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从哲学上讨论了劳动在精神运动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规定。在《法哲学原理》中,得益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启发,黑格尔阐释了劳动在市民社会分工和需要体系中的中介地位,揭示了劳动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和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作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在论述主奴辩证法时,单释厂“为承认而劳动的内涵,即主好动面相丘承认。他指出,“个体满定它自己需要的劳动,既是它自己已的需要的满足,同样也是对其他个体的需要的个满足[5]234,由此开显了劳动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而具有的积极意义。对此,马克思给予了肯定评价。他指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已的劳动的结果[6]205。不过,由于植根于绝对精神的泛逻辑神秘主义,黑格尔劳动观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批评道,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忽视了劳动的消极方面;只把劳动看作抽象的精神劳动,将劳动界定为绝对精神运动的中间环节;最终把人通过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现实历史抽象为思辨的绝对精神展开自身、异化及扬弃异化而又复归自身的观念史。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以及近代政治哲学、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在理论层面上对劳动的诠释,构成了马克思从劳动角度考察人的本质的历史语境和批判对象。不过,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始就进入这个问题域,他对劳动的介入经历了一个思想演变过程。《莱茵报》时期,在开展政论活动时,马克思遭遇了林木盗窃法、摩塞尔农民利益等现实问题,初步接触到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但是,由于此时他仍以黑格尔理性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为“问题框架”,无法对物质利益难题发表正确的意见。不过,物质问题促使他把目光转可市民社会的财产和劳动。《德法年鉴》时期,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他关注到市民社会中劳动、分工和需要的问题,分析了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矛盾关系,批判了私有财产制度造成的社会异化现象,并进一步将理论重心转向政治经济学。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论述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性,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及其私有制度根源,通过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批判论述了异化劳动的扬弃一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还辨析了黑格尔劳动观的合理内核与理论缺陷。在经历了上述思想历程之后,马克思正式介入到现实劳动的历史场域,他在发动哲学变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的劳动观和人的劳动本质。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劳动观上的超越之处:他不是以自我意识、唯一者、类等抽象的概念为逻辑起点,而是选择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劳动出发:他不是像黑格尔那样在思辨的观念世界里把劳动界定为绝对精神运动过程中的异化及其扬弃的中间环节,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考察劳动对人的创造性作用:(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不是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而是着重关注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他既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又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最后,他对劳动的思考,不是像黑格尔那样抽象地谈论绝对精神的自我复归,而是指向了雇佣劳动关系瓦解之后的自由劳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所谓的劳动,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雇佣劳动
等交换的,借此否认剥削和压迫的存在;他重视创造财富的生产性劳动,忽略非 生产性劳动的作用,等等。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充满悖谬性。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 动特别是在批判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过程中,对此实现了彻底的超越。 作为唯一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影响并对其做过专门研究的德国古典哲学家, 黑格尔从哲学上讨论了劳动在精神运动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规定。在 《法哲学原理》中,得益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启发,黑格尔阐释了劳 动在市民社会分工和需要体系中的中介地位,揭示了劳动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和维 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作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在论述主奴辩证法时, 阐释了“为承认而劳动”的内涵,即主奴通过劳动而相互承认。他指出,“个体满足 它自己需要的劳动,既是它自己的需要的满足,同样也是对其他个体的需要的一 个满足”[5]234,由此开显了劳动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而具有的积极意义。对此, 马克思给予了肯定评价。他指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 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6]205。不过,由于植根于绝对 精神的泛逻辑神秘主义,黑格尔劳动观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公众号: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马克思批评道,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忽视了劳动的消 极方面;只把劳动看作抽象的精神劳动,将劳动界定为绝对精神运动的中间环节; 最终把人通过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现实历史抽象为思辨的绝对精神展开自身、异化 及扬弃异化而又复归自身的观念史。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以及近代政治哲学、古典经济学和 黑格尔哲学在理论层面上对劳动的诠释,构成了马克思从劳动角度考察人的本质 的历史语境和批判对象。不过,马克思并非从一开始就进入这个问题域,他对劳 动的介入经历了一个思想演变过程。《莱茵报》时期,在开展政论活动时,马克 思遭遇了林木盗窃法、摩塞尔农民利益等现实问题,初步接触到劳动人民的生存 困境。但是,由于此时他仍以黑格尔理性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为“问 题框架”,无法对物质利益难题发表正确的意见。不过,物质问题促使他把目光转 向市民社会的财产和劳动。《德法年鉴》时期,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 他关注到市民社会中劳动、分工和需要的问题,分析了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矛 盾关系,批判了私有财产制度造成的社会异化现象,并进一步将理论重心转向政 治经济学。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论述了自由自觉的 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性,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 劳动及其私有制度根源,通过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批判论述了异化劳动的扬弃 ——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还辨析了黑格尔劳动观的合理内核与理论缺陷。 在经历了上述思想历程之后,马克思正式介入到现实劳动的历史场域,他在 发动哲学变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的劳动观和人的劳动本 质。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劳动观上的超越之处:他不是以自我意识、 唯一者、类等抽象的概念为逻辑起点,而是选择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劳动 出发;他不是像黑格尔那样在思辨的观念世界里把劳动界定为绝对精神运动过程 中的异化及其扬弃的中间环节,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考察劳动对人的创 造性作用;(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不是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 动,而是着重关注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他既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又 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最后,他对劳动的思考,不是像黑格尔那样抽象 地谈论绝对精神的自我复归,而是指向了雇佣劳动关系瓦解之后的自由劳动。在 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所谓的劳动,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雇佣劳动
也不是共产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劳动,而是一般劳动,因为这样才能摆脱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彻底地解析劳动(一般劳动)对人的本质的存在论规定。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一种物质性的、生产性的对象性活动,人通过劳动获得满足其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彰显其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从而建构起属人的世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区分人与动物的区别时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162,人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表明自身的类特性,确证自已是类存在物。换句话说,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猿相揖别”的标志,人通过劳动这一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获得其存在的根据。由此可以发现,马克思此时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虽然是从劳动亦即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维度展开的,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影响,仍带有抽象的人本学色彩。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种人本学色彩完全消除了,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具体地揭示了人的劳动本质。他认为,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活本身,把自已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什么样的,与他们的劳动条件、生产方式是一致的;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亦即人类历史的前提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其次,劳动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7]207-208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活动关系和物质交换过程,马克思用生产力这一概念来表征,它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力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们在面向自然的劳动过程中,相互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成生产关系或交往关系,进而构成全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6]523-524。马克思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称为生产方式。他认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活动方式造就了人自身,并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正是通过劳动这一创造性力量,人“将对象性的存在纳入人的主体性之中,使人的存在与对象性存在得以有机融合”[8],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再次,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动力是什么?这是思想家、哲学家们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黑格尔将其归结为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费尔巴哈将其归结为人的爱与友谊等情感力量,他们都未能深入到物质生产领域,因而都没有发现历史的真正动力。马克思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政治经济学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劳动或物质生产方式之于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前提性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考察人类生产的基本形式,确认了劳动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人使用劳动工具改造自然,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创造物质生活本身: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新的需要,在新的需要促动下,人们会继续进行生产劳动,不断扩大物质生产,进而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的,它与人类的劳动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正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不断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也不是共产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劳动,而是一般劳动,因为这样才能摆脱各种现实 因素的影响,彻底地解析劳动(一般劳动)对人的本质的存在论规定。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一种物质性的、生产性的对象性活动,人通过 劳动获得满足其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彰显其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创造性 的本质力量,从而建构起属人的世界。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 思在区分人与动物的区别时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 区别开来”[6]162,人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表明自身的类特性,确证自己是 类存在物。换句话说,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猿相揖别” 的标志,人通过劳动这一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获得其存在的根据。由此可以发现, 马克思此时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虽然是从劳动亦即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维度展 开的,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影响,仍带有抽象的人本学色彩。 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种人本学色彩完全消除了,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 个人及其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具体地揭示了人的劳动本质。他认为,人们 通过劳动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活本身,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什 么样的,与他们的劳动条件、生产方式是一致的;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亦即人 类历史的前提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本身。 其次,劳动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这种对象性活动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劳动 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7]207-208 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活动关系和物质交 换过程,马克思用生产力这一概念来表征,它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力量。在人与 人的关系上,人们在面向自然的劳动过程中,相互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 (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成生产关系或交往关系,进而构成全部社会 关系和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 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6]523-524。马克思将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称为生产方式。他认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活动方式造就了人 自身,并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正是通过劳动这一创造性力量,人“将对象 性的存在纳入人的主体性之中,使人的存在与对象性存在得以有机融合”[8],进 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 再次,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动力是什么?这是思想 家、哲学家们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黑格尔将其归结为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费 尔巴哈将其归结为人的爱与友谊等情感力量,他们都未能深入到物质生产领域, 因而都没有发现历史的真正动力。马克思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政治经济学 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劳动或物质生产方式之于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前提性地位。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考察人类生产的基本形式,确认了劳动是历 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史,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 具体来说,人使用劳动工具改造自然,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创造 物质生活本身;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新的需要,在新的需要促动下,人们会继续 进行生产劳动,不断扩大物质生产,进而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的,它与人类的劳动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正是在劳动 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的规律,不断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追问,经历了二个从抽象观念回归到社会历史现实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他对劳动的存在论意义的开显,也就是说,他从存在论的本质性层面上诠释了一般劳动之于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在劳动视域中理清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海德格尔所谓的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指的就是马克思通过考察劳动和物质生产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质规定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雇佣劳动对人的宰制和异化马克思从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揭示出一般劳动是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为他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介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雇佣劳动对人的宰制和异化,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如果马克思仅仅停留在哲学存在论视域内分析劳动,那他不过是费尔巴哈的翻版,尚谈不上对后者的真正超越,因为抽象地解读劳动,就类似于费尔巴哈那样用思辨的方式考察人的本质,根本无法关照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这决定着他必然会从哲学领域走入现实生活,从对一般劳动的存在论解读进到对现实雇佣劳动的批判性分析。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当他从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首先面对的分析对象是异化劳动而非雇佣劳动。由于初步接触到古典政治经济学,他尚不能对雇佣劳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只能以研究斯密、李嘉图为契机,批判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事实。(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过,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具有同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和私有制度根源,因此,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初步考察,为后来对雇佣劳动的批判做了理论准备工作。所以说,在阐释马克思对雇佣劳动的科学批判之前,应先分析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既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生存方式,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然前提。基于现实和理论这两方面的考量,马克思批判分析了异化劳动及其私有制根源。具体言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发物的思想契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者却陷入贫困。之所以存在“二律背反”,是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异化劳动当作确定不疑的客观事实,视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要件,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异化劳动的深层原因。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逻辑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首先,马克思概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即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相异化、人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在此基础上,他痛斥了资本及其人格化的资本家对工人的支配和奴役,批判了异化劳动对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活动的吞噬。其次,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私有制根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私有制当作自然规律来对待的经验论做法根本不同,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制造成的。再次,马克思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批判维度论证了共产主义解放路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6]185,只有复归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才能使人彻底摆脱异化状态,获得真正的自由。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初步成果,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以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批判对象的,因而表达出对现实的人类生存困境的人道关怀。不过,虽然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追问,经历了一个从抽象观念回归到社会历史现实的过 程,其中的关键就是他对劳动的存在论意义的开显,也就是说,他从存在论的本 质性层面上诠释了一般劳动之于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在劳动视域中理清了 人与自然、人与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海德格尔所谓的马克思“深入到历史 的本质性的一度”,指的就是马克思通过考察劳动和物质生产方式,揭示了人的 本质规定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雇佣劳动对人的宰制和异化 马克思从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揭示出一般劳动是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 规定,为他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介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雇佣 劳动对人的宰制和异化,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如果马克思仅仅 停留在哲学存在论视域内分析劳动,那他不过是费尔巴哈的翻版,尚谈不上对后 者的真正超越,因为抽象地解读劳动,就类似于费尔巴哈那样用思辨的方式考察 人的本质,根本无法关照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以改变世 界为旨归的,这决定着他必然会从哲学领域走入现实生活,从对一般劳动的存在 论解读进到对现实雇佣劳动的批判性分析。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当他从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 批判时,首先面对的分析对象是异化劳动而非雇佣劳动。由于初步接触到古典政 治经济学,他尚不能对雇佣劳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只能以研究斯密、李嘉图为契 机,批判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事实。(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不过,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具有同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和私有制度根源, 因此,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初步考察,为后来对雇佣劳动的批判做了理论准备工 作。所以说,在阐释马克思对雇佣劳动的科学批判之前,应先分析他的异化劳动 理论。 异化劳动既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生存方式,又是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自然前提。基于现实和理论这两方面的考量,马克思批判分析了异化劳动及 其私有制根源。具体言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发轫的思想契机是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二律背反”: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者却陷入贫困。之所以存在“二律背反”, 是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异化劳动当作确定不疑的客观事实,视为资本主义生产 的前提要件,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异化劳动的深层原因。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的人 本主义逻辑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原因及其克服途径。首先,马克思概述了异 化劳动的四重表现,即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劳动相异化、人与类本质相异 化、人与人相异化。在此基础上,他痛斥了资本及其人格化的资本家对工人的支 配和奴役,批判了异化劳动对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活动的吞噬。其次,马克思 揭示了异化劳动的私有制根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私有制当作自然规律来对待 的经验论做法根本不同,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制造成的。再次,马克思 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批判维度论证了共产主义解放路径。他认为,“共产主 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6]185,只有复归人的自由自觉 活动的类本质,才能使人彻底摆脱异化状态,获得真正的自由。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初步成果,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以资本主义异化 劳动为批判对象的,因而表达出对现实的人类生存困境的人道关怀。不过,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