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张旭:大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3期:作者简介:陈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以资本历史条件。在实践主义发达国家D为文丰要吸收同时代资本主义主R理论为此提力发万文V优势维护任参设备理构成的质变践中都高度N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述「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世界市场:大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格局;亏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俄国农村公社发展道路方向时提出的光辉设想,闪耀看深遂的智慧光芒。这个命题之所以重要,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对能否跨越作了肯定性的探讨,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并非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而避开资本主义发展的苦难性的一面。这为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陈健,张旭:大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何跨越卡夫丁 峡谷?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 年 第 3 期 ; 作 者 简 介 :陈 健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张 旭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内容提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以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为历史条件。在实践 中,落后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而要吸收同时 代资本主义积极成果进行跨越,就需要以参与资本主义主 导的世界市场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为 此提供了科学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具有推动生产力发 展和对落后国家进行掠夺的二重性,大国选择社会主义以 维护独立自主,更容易凭借规模经济优势和经济集聚优势 参与世界市场,可以更有力抵御资本掠夺性的一面。在参 与世界市场的方式上,从参与完整的世界市场到维护完整 的世界市场并坚 持全球化正确方向,从以投入驱动的方式 参与到推动以创新驱动的方式参与,从引进技术、资金和 设备到参与世界市场的运行和资源配置再到引起世界市场 构成的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高度 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 论述。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世界市场;大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格局;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俄国农村公社发展道路方向 时提出的光辉设想,闪耀着深邃的智慧光芒。这个命题之所以重要,在于马 克思恩格斯对能否跨越作了肯定性的探讨,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发展道 路上并非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 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而避开资本主义发展的苦难性的一面。 这为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指明了科学的方向。(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跨越卡夫丁峡谷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一种理论设想而提出的。理论先于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则从实践上印证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开启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征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多个国家取得胜利,如何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跨越成为新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作出了理论建构,而实际的跨越需要总结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了资本运动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这也符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历史规律。在当时,西欧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也是以西欧为背景的,相应的社会主义运动也集中在西欧。而在东方的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远未达到西欧的成熟状态,而在农村其特有的公社制度及其土地公有仍然广泛存在。出于对俄国农民现状与前途的关注,俄国社会主义者围绕俄国农村公社走向问题发生了争论,(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部分人希望能够保留农村公社的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部分
究)跨越卡夫丁峡谷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一种理论设想而提出的。理论 先于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则从实践上印证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 开启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征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多个国 家取得胜利,如何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跨越成为新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作出了理论建构,而实际的跨越需要总结落后国家跨越 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跨越卡夫丁 峡谷”理论。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 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了资本运动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矛盾,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在马克思恩格斯 的设想中,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 所创造的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这也符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历史规律。在 当时,西欧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恩 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也是以西欧为背景的,相应的社会 主义运动也集中在西欧。而在东方的俄国,1861 年改革后资本主义开始发 展,但远未达到西欧的成熟状态,而在农村其特有的公社制度及其土地公有 仍然广泛存在。出于对俄国农民现状与前途的关注,俄国社会主义者围绕俄 国农村公社走向问题发生了争论,(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部分 人希望能够保留农村公社的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部分
人则强调资本主义是俄国必经的阶段,农村公社解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查苏利奇写信求教于马克思,1881年马克思在复信中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可能。事实上,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针对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进程套用到任何国家的做法提出批评,指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悔辱。)”。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再次强调,剥夺农民和资本积累“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要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基础上,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并不与这一一般规律相违背。马克思写到,俄国"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这段话是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出发点。首先,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是存在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俄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同较高的文化同时存在,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一前提那么就像西欧道路所揭示的那样,资本主义是无法跨越的阶段,由此,马克思批驳了孤立片面地看待俄国农村公社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道路的片
人则强调资本主义是俄国必经的阶段,农村公社解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 然结果。为此查苏利奇写信求教于马克思,1881 年马克思在复信中提出了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可能。事实上,1877 年,马克思在《给“祖 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针对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资 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进程套用到任何国家的做法提出批评,指出:“他一定 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 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 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再次强调,剥夺农民和资本积累“这一运动的 ‘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要建立 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基础上,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 进入社会主义并不与这一一般规律相违背。马克思写到,俄国“至今还在全 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 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 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 的成果。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这段话是理解马克思提出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出发点。首先,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是存在同时代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俄国“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同较高的文化同时 存在,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一前提, 那么就像西欧道路所揭示的那样,资本主义是无法跨越的阶段,由此,马克 思批驳了孤立片面地看待俄国农村公社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道路的片
面性。(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结果必须是进入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利用的正是农村公社所具有的公有制特征。社会主义在后来的实践中,在如何跨越中,会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但以公有制为主体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点必须明确。不坚持这点,跨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还是回到资本主义,这实质上否定了跨越的可能性。马克思也写到,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这明确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提和结果,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两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有前提的,即存在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建立的前提是已经存在资本主义创造的发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利用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物质成就,“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随看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不断暴露,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爆发、资本主义陷入总危机之下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地是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西欧资本主义陷入危机即将爆发革命的时刻,俄国农村公社具备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性良机,马克思写道“农业公社”不仅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而且,它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受触动的时期而幸存下来;相反..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
面性。(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结果必须 是进入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利用的正是农村公社所具有的公有制特征。社 会主义在后来的实践中,在如何跨越中,会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但以公有制 为主体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点必须明确。不坚持这点,跨越的社 会主义实际上还是回到资本主义,这实质上否定了跨越的可能性。马克思也 写到,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 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 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 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这明确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 提和结果,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两个基本内容。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有前提的,即存在同时代的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建立的前提是已经存在资本主义创造的发达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利用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物质成就,“它目前处在 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 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 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不断暴露,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爆发、资本主义陷入总危机之下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 爆发地是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西欧资本主义陷入危机即将爆发革命 的时刻,俄国农村公社具备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性良机,马克思写道: “‘农业公社’不仅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而且,它经历了 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受触动的时期而幸存下来;相反.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
着危机,这种危机将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随着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高级形式而告终。”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把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放到资本主义步入危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即将爆发的背景下加以综合考虑的,即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后,再推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从而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发达社会主义国家再对落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支援和协作,推动后者顺利跨越卡夫丁峡谷,“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反过来,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俄国革命对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声引导作用(这里俄国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俄国对西欧革命进行干涉的历史,期望俄国革命打碎俄国专制制度,从而为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免于俄国干涉的良好环境。可见,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学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马克思设想的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实践中,社会主义革命则首先发生在落后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序幕,随后一系列落后国家相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列宁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形势,在当时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俄国首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继而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尽快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
着危机,这种危机将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高级形式而告 终。”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把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放到资本主 义步入危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即将爆发的背景下加以综合考虑的,即在资 本主义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后,再推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从 而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发达社会主义国家再对落后社会 主义国家进行支援和协作,推动后者顺利跨越卡夫丁峡谷,“西欧在这种公 社所有制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 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反过来,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俄国革命对西欧社会 主义革命的先声引导作用(这里俄国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俄国沙 皇专制制度的革命),“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 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 点”。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俄国对西欧革命进行干涉的历史,期望俄国革命打 碎俄国专制制度,从而为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免于俄国干涉的良好环境。 可见,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学 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马克思设想的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实践中,社会主义革命则首先发生在落后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序幕,随后一系列落后国家相继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列宁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 形势,在当时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俄国首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继而提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尽快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