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利润、利息、地租“的祛魅与真相一一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特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作者简介:胡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内容提要]资产阶级制造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各种“财富”神话,给无产阶级的思想造成了在《1861-1863年经济重的混乱:学手稿》中,般到剩余价值特殊,科开A学地还原了揭示了剩余价值分支T是工人阶级“活劳动他深刻地揭穿了利润是资生钱”的神秘面纱,揭露地本“自动机”的荒唐,租源于“自然的馈赠”的迷惑性,解蔽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本质。祛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寄生性腐朽性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层次革命贡献。「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性之名,制造了各种"财富"神话。利润、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表象呈现出来的各种具体形式,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气息,对无产阶级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在资产阶级那里,利润表现为资本的衍生物;地租表现为土地的果实;而利息是货币产生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逻辑方法。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揭示也遵循了这一重要原则,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的普遍性规律,再到部析剩余价值特殊(或具体)表现形式的本质及根源,从剩余价值规律的整体性研究再到对剩余价值分支的细致部析,(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才让人们窥见了遮蔽在资产阶级编造的浪漫美好的惟幕背后的毒蛇“美杜莎的头。马克思在《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对剩余价值的转化进行了更加深入地阐述,从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胡芳:“利润、利息、地租”的袪魅与真相——马克思关 于剩余价值特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20 年 第 11 期 ; 作者简介:胡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 员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制造了 “ 利润、利息、地租 ” 等各种 “ 财 富 ” 神话,给 无产阶级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在《 1861 - 1863 年经济 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剩余价值一般到剩余价值特殊,科 学地还原了剩余价值产业链的 “ 真 相 ” ,揭示了剩余价值分支 是工人阶级 “ 活劳动 ” 的派生源泉。他深刻地揭穿了利润是资 本 “ 自动机 ” 的荒唐,揭开利息 “ 钱生钱 ” 的神秘面纱,揭露地 租源于 “ 自然的馈赠 ” 的迷惑性,解蔽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本 质。袪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寄生性、腐朽性是 马 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层次革命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性之名,制造了各种“财富”神话。利润、 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表象呈现出来的各种具体形式,本 身就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气息,对无产阶级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在资 产阶级那里,利润表现为资本的衍生物;地租表现为土地的果实;而利息是 货币产生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逻辑方法。马 克思对剩余价值的揭示也遵循了这一重要原则,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的普 遍性规律,再到剖析剩余价值特殊(或具体)表现形式的本质及根源,从剩 余价值规律的整体性研究再到对剩余价值分支的细致剖析,(公众号: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才让人们窥见了遮蔽在资产阶级编造的浪漫美好的帷幕 背后的毒蛇“美杜莎的头”。马克思在《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 程,对剩余价值的转化进行了更加深入地阐述,从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神秘性进行了总揭露。在《1861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祛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剩余价值分支“利润、利息、地租的本质。这是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等价交换下的工资实质的不平等不自由、货市对工人统治的权力不平等、资本对人的价值的颠倒之后,马克思又进一步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分支的重重误解。马克思对资本与利息、土地与地租、劳动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揭示其背后的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与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利益纠葛科学地还原了剩余价值产业链的“真相”,从而解蔽了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幻想。从意识形态批判视角深化剩余价值分支的研究,有利于丰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祛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祛魅利润:揭示资本“自动机”的荒唐马克思深入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自动产生利润的荒唐说法。马克思指出利润只是工人阶级“活劳动”的派生源泉,是剩余价值最初为资本占有的形式;揭露资本家大量使用机器的目的不是减轻工人的辛劳,而是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矛盾的双重转化;揭示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利润和工资共同来源于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揭开将剩余价值等同利润的神秘化面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把资本看作“自动机”,认为资本拥有增殖自已带来利润的性质,将利润同全部预付资本而不是同
神秘性进行了总揭露。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袪魅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剩余价值分支“利润、利息、地租”的本质。这是继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等价交换’下的工资实质的 不平等不自由、货币对工人统治的权力不平等、资本对人的价值的颠倒”之 后,马克思又进一步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分支” 的重重误解。马克思对资本与利息、土地与地租、劳动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 系,揭示其背后的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与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利益纠葛, 科学地还原了剩余价值产业链的“真相”,从而解蔽了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观的 意识形态幻想。从意识形态批判视角深化剩余价值分支的研究,有利于丰富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袪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一、袪魅利润:揭示资本“自动机”的荒唐 马克思深入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 本“自动”产生利润的荒唐说法。马克思指出利润只是工人阶级“活劳动”的派 生源泉,是剩余价值最初为资本占有的形式;揭露资本家大量使用机器的目 的不是减轻工人的辛劳,而是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矛盾的双重转化;揭示 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利润和工资共同来源于劳动创造的 新价值,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一)揭开将剩余价值等同利润的神秘化面纱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把资本看作“自动机”, 认为资本拥有增殖自己带来利润的性质,将利润同全部预付资本而不是同
预付资本的某一部分相联系,强调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于是,在资产者的头脑中,剩余价值必然采取利润的形式。亚当·斯密曾分析利润的来源,强调资本家和劳动者相互结合生产出商品,工人付出了劳动获得的报酬是工资,而资本家先前提供了资本获得的报酬是利润,即利润是资本的报酬。他发现了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是对立的,工资升高会导致利润的降低,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将利润解释为工人对于资本家垫付生产资料的一种补偿,没有认识到利润是对劳动剥削的结果,没有认识到利润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他认为资本家先行垫付了资本与生活资料,那么就理应获得一定的报酬,(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认同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合理性,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不平等的剥削。大卫·季嘉图明确地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将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认为利润只是商品价值的附加额"这种庸俗的观点。他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获得利润,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大进步。但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合理性,无法清楚地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他甚至荒唐地指出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例外。这是由于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没有弄清楚利润的价值来源,让自己处于矛盾的处境中。他强调资本家没有利润就如同劳动者没有工资一样活不下去,没有认识到资本分配利润是对劳动者的剥削。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出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视而不见,甚至肯定资本家追求利润是能够促进财富极大增长有效的进步的生产方式
预付资本的某一部分相联系,强调“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 权力”。于是,在资产者的头脑中,剩余价值必然采取利润的形式。亚当·斯 密曾分析利润的来源,强调资本家和劳动者相互结合生产出商品,工人付出 了劳动获得的报酬是工资,而资本家先前提供了资本获得的报酬是利润,即 利润是资本的报酬。他发现了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是对立的,工资升 高会导致利润的降低,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将利润解释为工人对于资 本家垫付生产资料的一种补偿,没有认识到利润是对劳动剥削的结果,没有 认识到利润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他认为资本家先行垫付了资本与生活资料, 那么就理应获得一定的报酬,(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认同资本家 获得利润的合理性,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不平等的剥削。大 卫·李嘉图明确地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将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是价 值的唯一源泉,认为“利润只是商品价值的附加额”这种庸俗的观点。他认识 到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获得利润,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大进步。但李嘉 图不能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合理性,无法清楚地说明资本与劳 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他甚至荒唐地指出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 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例外。这是由于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没有弄清楚利 润的价值来源,让自己处于矛盾的处境中。他强调资本家没有利润就如同劳 动者没有工资一样活不下去,没有认识到资本分配利润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出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资本家对劳动者的 剥削视而不见,甚至肯定资本家追求利润是能够促进财富极大增长有效的、 进步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矛盾和不一致,都来自于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把利润和剩余价值等同起来必然会产生庸俗观点。马克思认为利润是“某一流通期间所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按预付总资本来计量”。资本家得到的盈利不是由剩余价值表现出来,而是由利润表现出来。资本的增长率由利润决定而不是由剩余价值决定。利润也是资本直接关心的唯一形式,关于利润起源的记忆在其中完全消失了。(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一种神秘化完成了,这种神秘化把资本表现为自动机和劳动相对立的人,这种神秘化使生产过程的客体要素主体化”。马克思认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剥离它的庸俗唯物主义的成分,资本所带来的利润不过是收入从工人的口袋转到资本家的口袋而已,它不是收入的原始源泉,而只是派生源泉,是剩余价值最初为资本占有的形式。资本家错把利润当作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对工人阶级的压迫遮盖了工人阶级劳动产生剩余价值的事实。他们出于对资产阶级的维护以至于对利润理论的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分析。马克思指出:“我们一开始就看到,把剩余价值提高或降低的规律与利润提高和降低的规律等同起来是极端错误地”。从经济学现象出发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虚假政治批评,去揭露其虚伪性,这更能契合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初衷与本质,(二)揭露机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矛盾的双重转化随着绝对剩余价值的边际效应递减,资本家为节省成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开始转向了相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而大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资本家们打出了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缓解工人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幸福感的人道主义口号。这一招确实很受用,在刚开始的现实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矛盾和不一致,都来自于把剩余 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把利润和剩余价值等同起来必然会产生庸俗观点。马 克思认为利润是“某一流通期间所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按预付总资本来计 量”。资本家得到的盈利不是由剩余价值表现出来,而是由利润表现出来。 资本的增长率由利润决定而不是由剩余价值决定。利润也是资本直接关心 的唯一形式,关于利润起源的记忆在其中完全消失了。(公众号: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一种神秘化完成了,这种神秘 化把资本表现为自动机和劳动相对立的人,这种神秘化使生产过程的客体 要素主体化”。马克思认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剥离它的庸俗唯物主 义的成分,资本所带来的利润不过是收入从工人的口袋转到资本家的口袋 而已,它不是收入的原始源泉,而只是派生源泉,是剩余价值最初为资本占 有的形式。资本家错把利润当作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遮盖了工人阶级劳动产生剩余价值的事实。他们出于对资产阶级的维护以 至于对利润理论的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分析。马克思指出:“我们一开始就 看到,把剩余价值提高或降低的规律与利润提高和降低的规律等同起来是 极端错误地”。从经济学现象出发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虚假政治批评, 去揭露其虚伪性,这更能契合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初衷与本质。 (二)揭露机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矛盾的双重转化 随着绝对剩余价值的边际效应递减,资本家为节省成本,追求更多的剩 余价值,开始转向了相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而大量使用机器代替人工成为最 重要的手段之一。资本家们打出了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缓解工人的工作压 力,提升工作幸福感的人道主义口号。这一招确实很受用,在刚开始的现实
生产过程中,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但是,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对机器的大量使用的意识形态的险恶用意,旨在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矛盾的双重转化。一方面,机器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使用机器的自的,决不是减轻工人每天的辛劳”,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使用机器的目的,一般来说,是减低商品的价值,从而减低商品的价格使商品变便宜,也就是缩短生产一个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机器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使得工人制造一个商品的时间缩短,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这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式之一,无其是工人在争取工作日缩短的情况下较为隐蔽地提高剥削、提高利润的方式。机器的发明与广泛运用的初衷是资本家为了抵制罢工和提高工资的要求,“只有在个别情况下,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是直接降低工资。”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从而也在于把大量的工资降低到平均工资的水平,或把工人的必要劳动减低到平均最低限度和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水平。工人工资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额成反比,工资越低资本家获取的利润就越高。而在机器使用的初级阶段,资本家在机器的“屁护”下对工人的剥削看似毫无破绽,甚至工人感激于机器的运用使他们双手得以释放。美国经济学家威兰德狡辩资本发展自己的生产率是为了穷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富人的利益,因为只有供工人消费商品的生产领域的那些部门而非在奢侈品的生产中才创造相对剩余价值。表面上机器的运用、生产率的提高是为了穷人的
生产过程中,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但是,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对机器的大 量使用的意识形态的险恶用意,旨在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矛盾的双重转 化。 一方面,机器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上,使用机器的目的,决不是减轻工人每天的辛劳”,马克思尖锐地指出, “使用机器的目的,一般来说,是减低商品的价值,从而减低商品的价格, 使商品变便宜,也就是缩短生产一个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机器的使用大 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使得工人制造一个商品的时间缩短,在工作日 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这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 式之一,尤其是工人在争取工作日缩短的情况下较为隐蔽地提高剥削、提高 利润的方式。机器的发明与广泛运用的初衷是资本家为了抵制罢工和提高 工资的要求,“只有在个别情况下,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是直接降低工资。”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 从而也在于把大量的工资降低到平均工资的水平,或把工人的必要劳动减 低到平均最低限度和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 水平。”工人工资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额成反比,工资越低资本家获取的 利润就越高。 而在机器使用的初级阶段,资本家在机器的“庇护”下对工人的剥削看似 毫无破绽,甚至工人感激于机器的运用使他们双手得以释放。美国经济学家 威兰德狡辩资本发展自己的生产率是为了穷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富人的 利益,因为只有供工人消费商品的生产领域的那些部门而非在奢侈品的生 产中才创造相对剩余价值。表面上机器的运用、生产率的提高是为了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