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甘情愿否则对内不会被独裁者奴役,对外也不会被敌人奴役只要通过教育培 养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拚命”的观念,建立起「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民族原则(且称此原则为「玉碎原则”),那就没有敌人敢来侵略的了,因为 那是绝对划不来的 周:碰到敌人太强时你说的「玉碎原则”会不会导致亡国灭族呢? 李:就算玉碎而亡,也自有悲壮庄严在一个窝囊的民族纵能屈辱偷生,也是虽生 犹死反之,为了重大原则而壮烈牺牲的民族即使亡了,用一种「玄”的方式来说, 其民族精神还是长存天地间的 但以上只是作了最坏打算的讲法而已实际上战争的发动通常基于利害的权衡, 无人会愿意发动一场已预知没有收获的战争的当敌人考虑到我们那种「战剩 兵一卒也不肯投降”的民族性考虑到我们那种「一到绝境就来个玉石俱焚两败 俱伤,与汝俱亡”的打法时,是不会愿意付出庞大代价去换取一片焦土的可见玉碎 原则其实是非常有效的国防原则其要旨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结而言我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培养起理性地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悍烈 的精神刚才只谈到后者,前者则在我有关思考方法的著作里谈及当中国人能在 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表现出悍烈精神的时候,这个民族就露出曙光了 十二、基点哲学(1)事件实在论 周:谈过文化问题后,可以讲讲你的哲学吗?你的哲学发展有哪些阶段呢? 李大体上既没有发展,更没有阶段我从小已隐约有些基本的人生观念和形上观 念,到大学时期就成了形,构成了我的思想核心此后可以说始终如一,也可以说是 没有发展毫无进步 周:你关于思考方法的见解已在多处地方发表过这里谈谈别的话题请你介绍 下你的形上观和人生观好吗 李不太求严谨的话,可以随便谈谈以下要讲的思想姑称之为「基点哲学”这种 哲学在我的实际生活中是极为切实受用的它构成了我的人生的思想凭藉它是基 础、起点由此出发可以接上(至少无碍于我们去接受)古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 (耶、儒、释、道……等等)的全部或局部现在我要讲的是基点哲学的三个中心环 节,其他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谈. 我们可以将人的一生了解为他的全部历史,那是一系列事实的总和事实是绝对 稳固、绝对可靠的以登山为例来阐明我的意思当我们登上山顶然后启程回家时, 我们会走下坡路可是「我们曾到过山巅”这个事实是不会在归途中变成虚假不 实的概括而言,一切事实,即一切发生了的事情或事件,都属于永恒的存有,也就是 说,是永远真实、永远存在的不会因为已成过去而变得不真实、不存在我把这个 论断名为「事件实在论”( Event Realism) 多年前在分析哲学的课堂上我又将事件实在论叫做 Event point of view(事件观 点)我读大学时所发表的诗之中有几首即表达了这个观点这观点的详细论证要 用到语理分析,且牵涉到相对论的「时空四维连续域”的概念这些不打算在此铺 陈出来了这里单单指出建立事件实在论的一个关键,那就是:「物件”是无常的 可毁灭的,但「事件”则是恒常而不可能毁灭的试比较油画《蒙娜丽莎》(那是 个物件)和「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那是一个事件).《蒙娜丽莎》这幅油画 终有一天(哪怕是千万年后)会毁灭,然而「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这个事件 却永远不会毁灭-比方一朵花可以被捏碎,但「那朵花在某段时间里嫣然绽放”这 件事却是不可能被「捏碎”的. 周事件实在论有什么重要性呢?
心甘情愿,否则对内不会被独裁者奴役,对外也不会被敌人奴役.只要通过教育培 养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拚命”的观念,建立起「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民族原则(且称此原则为「玉碎原则”),那就没有敌人敢来侵略的了,因为 那是绝对划不来的. 周:碰到敌人太强时,你说的「玉碎原则”会不会导致亡国灭族呢? 李:就算玉碎而亡,也自有悲壮庄严在.一个窝囊的民族,纵能屈辱偷生,也是虽生 犹死反之,为了重大原则而壮烈牺牲的民族,即使亡了,用一种「玄”的方式来说, 其民族精神还是长存天地间的. 但以上只是作了最坏打算的讲法而已.实际上,战争的发动通常基于利害的权衡, 无人会愿意发动一场已预知没有收获的战争的.当敌人考虑到我们那种「战剩一 兵一卒也不肯投降”的民族性,考虑到我们那种「一到绝境就来个玉石俱焚,两败 俱伤,与汝俱亡”的打法时,是不会愿意付出庞大代价去换取一片焦土的.可见玉碎 原则其实是非常有效的国防原则.其要旨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结而言,我认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培养起理性地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悍烈 的精神.刚才只谈到后者,前者则在我有关思考方法的著作里谈及.当中国人能在 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表现出悍烈精神的时候,这个民族就露出曙光了. 十二、基点哲学(1):事件实在论 周:谈过文化问题后,可以讲讲你的哲学吗?你的哲学发展有哪些阶段呢? 李:大体上既没有发展,更没有阶段.我从小已隐约有些基本的人生观念和形上观 念,到大学时期就成了形,构成了我的思想核心,此后可以说始终如一,也可以说是 没有发展,毫无进步. 周:你关于思考方法的见解已在多处地方发表过,这里谈谈别的话题,请你介绍一 下你的形上观和人生观好吗? 李:不太求严谨的话,可以随便谈谈以下要讲的思想,姑称之为「基点哲学”这种 哲学在我的实际生活中是极为切实受用的,它构成了我的人生的思想凭藉.它是基 础、起点,由此出发可以接上(至少无碍于我们去接受)古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 (耶、儒、释、道......等等)的全部或局部.现在我要讲的是基点哲学的三个中心环 节,其他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谈. 我们可以将人的一生了解为他的全部历史,那是一系列事实的总和.事实是绝对 稳固、绝对可靠的.以登山为例来阐明我的意思:当我们登上山顶然后启程回家时, 我们会走下坡路,可是「我们曾到过山巅”这个事实是不会在归途中变成虚假不 实的.概括而言,一切事实,即一切发生了的事情或事件,都属于永恒的存有,也就是 说,是永远真实、永远存在的,不会因为已成过去而变得不真实、不存在.我把这个 论断名为「事件实在论”(Event Realism). 多年前在分析哲学的课堂上,我又将事件实在论叫做 Event Point of View(事件观 点).我读大学时所发表的诗之中,有几首即表达了这个观点.这观点的详细论证要 用到语理分析,且牵涉到相对论的「时空四维连续域”的概念.这些不打算在此铺 陈出来了.这里单单指出建立事件实在论的一个关键,那就是:「物件”是无常的、 可毁灭的,但「事件”则是恒常而不可能毁灭的.试比较油画《蒙娜丽莎》(那是一 个物件)和「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那是一个事件).《蒙娜丽莎》这幅油画 终有一天(哪怕是千万年后)会毁灭,然而「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这个事件 却永远不会毁灭--比方一朵花可以被捏碎,但「那朵花在某段时间里嫣然绽放”这 件事却是不可能被「捏碎”的. 周:事件实在论有什么重要性呢?
李有极其根本的重要性能点出存在的真实,对治虚无的人生态度几乎人人都会 担心将有一天要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因为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繁华过后, 转眼又是荒凉任何物件都会毁灭,名誉、地位、权力、财富都可能失去,最爱的人 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自己的生命也有完结的时刻一旦认为没有东西能够 长存,一切终归无有,人就会生出空虚无常之感,产生焦虑不安之情,觉得一切都像 镜中花、水中月,如幻如化尽是过眼云烟诗人墨客,伤春悲秋所伤悲者,就是无物 可长留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说:「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莎士比亚透过 Macbeth说:「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 s but a walking shadow..”这些都含有无可奈何的伤逝之情但问题是:真的 切皆不可得,无可把握,到头来一场空吗?当曹操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时他似乎只看到如同朝露的人,却忽略了「我 曾对酒当歌”这件事的永恒不灭性-事件一经发生了,就构成了宇宙或永恒存有的 个组成部分 周:你的说法和佛家的说法是否尖锐对立的呢? 李:并无尖锐对立不过大家的着眼点确有不同佛家断言一切因缘和合的「物件” 都是「空”的我则断言一切发生了的「事件”都是「有”的你如果只见物件的 「空”,就易生无常之叹但如果转一个角度,着眼于事件的「有”,那就可以把握到 历史的恒存了 就以「活过,美过爱过”来作一申述基督教的《圣经》说:「人为妇人所生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我们都不能长生不老可是「我们曾经 活过”这一事实却是「长生不老”的(比喻之言不赘)又如美人迟暮绝色不再,然 而「她曾是美人”这个事实则是永远不会「迟暮”,永远不会磨灭的最后一个例 子纵使你最爱的人变了心,或患了失忆症,或者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如果你们曾经 相爱,曾共同度过一段最快乐的时光,那么就连上帝也无法「抹掉”这些事实,即无 法使得已发生了的事件变成没有发生--「事件发生了,并且没有发生”这个命题 根本是自相矛盾的换句话说,「两人曾经相爱,曾共同度过一段最快乐的时光 这些事实是绝对保险、不可能被「取消”或「收回”的事实一成永成,一在永在 过了一天就有了一天,直到永远简言之发生了的事件是永恒存在于宇宙之中的 十三、基点哲学(2)九一主义 李基点哲学的另一个环节叫做「九一主义” 周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新奇的名称 李这个名称跟我的童年经验有关我念小学二年级时考了平生唯一的一次第 在结业礼中校方宣布我考第一,我还弄不清是什么一回事,坐在两旁的同学就推推 拉拉的把我「逼”了出去领回来的奖品是一支牙刷和一个漱口杯那时香港社会 还比较穷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漱口杯是很有用的物品,可用来漱口、喝茶、吃粥、 浇水回到家里,父亲略去漱口杯不提,只是笑我「一定是牙刷仔了所以学校奖你 支牙刷”(在广东话里,「牙刷仔”的意思就是「口气大、自认为了不起的孩子” 到升上三年级学期结束时考了个第九,回到家里父亲又笑我:「考第一或考第十都 无所谓,你却偏偏考第九你知道吗,九就是狗.哈哈哈哈….”(广东话里「九”、「狗” 同音)我并不觉得「九就是狗”有什么好笑,不过却由于父亲的那一番话而「苦思” 了一段时间「苦思”的结果就是想到:「我考了第九,固然就没有考到第一,可是考 第一的人也考不到第九这就是当我考第九而别人考第一时,我虽然没有别人的第 一,但是别人也没有我的第九” 这个看法从此在我的思想里扎了根到我的词汇有了「主义”一词以后我就把这
李:有极其根本的重要性,能点出存在的真实,对治虚无的人生态度.几乎人人都会 担心将有一天要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因为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繁华过后, 转眼又是荒凉.任何物件都会毁灭,名誉、地位、权力、财富都可能失去,最爱的人 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自己的生命也有完结的时刻.一旦认为没有东西能够 长存,一切终归无有,人就会生出空虚无常之感,产生焦虑不安之情,觉得一切都像 镜中花、水中月,如幻如化,尽是过眼云烟.诗人墨客,伤春悲秋,所伤悲者,就是无物 可长留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说:「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莎士比亚透过 Macbeth 说:「Out,out,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这些都含有无可奈何的伤逝之情.但问题是:真的 一切皆不可得,无可把握,到头来一场空吗?当曹操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时,他似乎只看到如同朝露的人,却忽略了「我 曾对酒当歌”这件事的永恒不灭性--事件一经发生了,就构成了宇宙或永恒存有的 一个组成部分. 周:你的说法和佛家的说法是否尖锐对立的呢? 李:并无尖锐对立,不过大家的着眼点确有不同.佛家断言一切因缘和合的「物件” 都是「空”的,我则断言一切发生了的「事件”都是「有”的.你如果只见物件的 「空”,就易生无常之叹.但如果转一个角度,着眼于事件的「有”,那就可以把握到 历史的恒存了. 就以「活过,美过,爱过”来作一申述.基督教的《圣经》说:「人为妇人所生......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我们都不能长生不老,可是「我们曾经 活过”这一事实却是「长生不老”的(比喻之言,不赘).又如美人迟暮,绝色不再,然 而「她曾是美人”这个事实则是永远不会「迟暮”,永远不会磨灭的.最后一个例 子,纵使你最爱的人变了心,或患了失忆症,或者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如果你们曾经 相爱,曾共同度过一段最快乐的时光,那么就连上帝也无法「抹掉”这些事实,即无 法使得已发生了的事件变成没有发生-- 「事件发生了,并且没有发生”这个命题 根本是自相矛盾的换句话说,「两人曾经相爱,曾共同度过一段最快乐的时光”, 这些事实是绝对保险、不可能被「取消”或「收回”的.事实一成永成,一在永在. 过了一天,就有了一天,直到永远.简言之,发生了的事件是永恒存在于宇宙之中的. 十三、基点哲学(2):九一主义 李:基点哲学的另一个环节叫做「九一主义”. 周: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新奇的名称. 李:这个名称跟我的童年经验有关.我念小学二年级时,考了平生唯一的一次第一. 在结业礼中校方宣布我考第一,我还弄不清是什么一回事,坐在两旁的同学就推推 拉拉的,把我「逼”了出去.领回来的奖品是一支牙刷和一个漱口杯.那时香港社会 还比较穷,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漱口杯是很有用的物品,可用来漱口、喝茶、吃粥、 浇水.回到家里,父亲略去漱口杯不提,只是笑我「一定是牙刷仔了,所以学校奖你一 支牙刷.”(在广东话里,「牙刷仔”的意思就是「口气大、自认为了不起的孩子”.) 到升上三年级,学期结束时考了个第九,回到家里父亲又笑我:「考第一或考第十都 无所谓,你却偏偏考第九.你知道吗,九就是狗.哈哈哈哈......”(广东话里「九”、「狗” 同音.)我并不觉得「九就是狗”有什么好笑,不过却由于父亲的那一番话而「苦思” 了一段时间「苦思”的结果就是想到:「我考了第九,固然就没有考到第一,可是考 第一的人也考不到第九.这就是当我考第九而别人考第一时,我虽然没有别人的第 一,但是别人也没有我的第九.” 这个看法从此在我的思想里扎了根.到我的词汇有了「主义”一词以后,我就把这
个看法所涵的态度名为「第九第一主义”,简称为「九一主义” 周:九一主义是否等于阿Q精神 李全然不同,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阿Q被人打时就说「儿子打父亲”,这种虚妄 的自我安慰无非是歪曲事实的幻想但九一主义并没有歪曲事实,反能提醒我们注 意某些常被忽略的事实当A考第一而B考第九时,「B没有A的第一,但A也没 有B的第九”,这一点刚好就是事实 周九一主义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作用? 李九一主义有助于悟出平凡的不平凡我因为九一主义而从此没有自卑过自卑 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同时又是很深层的、影响巨大的心理不要轻看这种心理, 那是人性之中十分可怕的一种情意结许多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 很多行为表现出来千奇百怪,归根结底原来都是自卑情意结作怪有的人由于头 脑不如人而自卑,有的人由于没有学位而自卑,有的人由于事业无成而自卑有的 人由于其貌不扬而自卑……要化除种种自卑九一主义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态度只 有当自卑感化除净尽以后,人的行为举止才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 周九一主义会不会使人故步自封呢? 李:这要看你能不能善用它了如果抱着以下的心态:「故步自封者固然没有勇猛精 进者的人生,但勇猛精进者也没有故步自封者的人生所以无谓勇猛精进”那么自 然就会故步自封但如果以九一主义来唤醒自觉:自觉自己的「唯一性”和「我性”, 以此为底线,由此出发勇猛精进自强不息,那就完全不会故步自封了 十四、基点哲学(3):爱情宗教 李:最后可以在此谈谈基点哲学的再一个环节,那就是爱情宗教.「宗教”一词,在这 里取「终极信仰”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我是一个教徒我的宗教就是爱情这爱情宗 教的「教义”,包含三个成分 (A)真爱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爱”,是指爱情教徒所理解的最真实的爱情,可称之为「真爱”我们 所爱(指「真爱”,下同)的人是我们自己的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二)相依为 命的、(三)绝对独特无可替代的部分 先看第(一)点,当我们能够毫不犹豫为了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身体, 牺牲自己的事业,甚至牺牲自己的名誉、自由和生命时-那就很清楚地表明了:所 爱的人正是自己最重要的部分,比自己的身体、生命等「部分”还重要得多 至于第(二)点我认为爱的本质就是重遇自己另外的部分真爱就是重遇-这在古 希腊是神话,在我是宗教信仰走遍天涯海角,历尽无数轮回,仍寻找不到自己另外 的部分,那是最可哀的许多人在世上仓仓惶惶东寻西找,就是要重遇自己另外的 部分人只有在重遇自己另外的部分之后,才算完整在此情况下,爱是最根本的相 依为命-在茫茫宇宙中相依为命 再看第(三)点那可以藉着一件童年往事来说明有一次母亲买了一枝塑胶玩具枪 给我我顽皮成性不久就把玩具枪弄破了,断为两截我大哭起来母亲百般安慰,说 要给我另买一枝相同的,但我仍然大哭于是母亲就说要买一枝比原初那一枝更好 的枪给我,但我依然狂哭不止到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时我伤心极了,觉得无论再买 什么枪给我都已经不可能是原初的那一枝枪新买的是否比原初的更好此非问 题所在;问题所在就是我忽然惊悟到其他玩具枪都不可能是原来的「那”一枝, 惊悟到「那”枝枪从此是不能复得的了我伤心哭叫:「我要回‘那’枝枪!我只 要回‘那’枝枪!”家里的人都认为我蛮得不可理喻,结果当然不了了之.你如果了 解「我只要回‘那’枝枪”的意义,就不难了解前面所说的「绝对独特,无可替代
个看法所涵的态度名为「第九第一主义”,简称为「九一主义”. 周:九一主义是否等于阿 Q 精神? 李:全然不同,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阿 Q 被人打时就说「儿子打父亲”,这种虚妄 的自我安慰无非是歪曲事实的幻想但九一主义并没有歪曲事实,反能提醒我们注 意某些常被忽略的事实当 A 考第一而 B 考第九时「, B 没有 A 的第一,但 A 也没 有 B 的第九”,这一点刚好就是事实. 周:九一主义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作用? 李:九一主义有助于悟出平凡的不平凡我因为九一主义而从此没有自卑过.自卑 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同时又是很深层的、影响巨大的心理.不要轻看这种心理, 那是人性之中十分可怕的一种情意结,许多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 很多行为表现出来千奇百怪,归根结底原来都是自卑情意结作怪.有的人由于头 脑不如人而自卑,有的人由于没有学位而自卑,有的人由于事业无成而自卑,有的 人由于其貌不扬而自卑.......要化除种种自卑,九一主义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态度.只 有当自卑感化除净尽以后,人的行为举止才能不卑不亢,恰如其分. 周:九一主义会不会使人故步自封呢? 李:这要看你能不能善用它了如果抱着以下的心态「故步自封者固然没有勇猛精 : 进者的人生,但勇猛精进者也没有故步自封者的人生,所以无谓勇猛精进.”那么自 然就会故步自封.但如果以九一主义来唤醒自觉:自觉自己的「唯一性”和「我性”, 以此为底线,由此出发,勇猛精进,自强不息,那就完全不会故步自封了. 十四、基点哲学(3):爱情宗教 李:最后可以在此谈谈基点哲学的再一个环节,那就是爱情宗教.「宗教”一词,在这 里取「终极信仰”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我是一个教徒,我的宗教就是爱情.这爱情宗 教的「教义”,包含三个成分-- (A)真爱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爱”,是指爱情教徒所理解的最真实的爱情,可称之为「真爱”.我们 所爱(指「真爱”,下同)的人是我们自己的部分,而且是(一)最重要的、(二)相依为 命的、(三)绝对独特无可替代的部分. 先看第(一)点,当我们能够毫不犹豫为了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身体, 牺牲自己的事业,甚至牺牲自己的名誉、自由和生命时--那就很清楚地表明了:所 爱的人正是自己最重要的部分,比自己的身体、生命等「部分”还重要得多. 至于第(二)点,我认为爱的本质就是重遇自己另外的部分.真爱就是重遇--这在古 希腊是神话,在我是宗教信仰.走遍天涯海角,历尽无数轮回,仍寻找不到自己另外 的部分,那是最可哀的.许多人在世上仓仓惶惶,东寻西找,就是要重遇自己另外的 部分.人只有在重遇自己另外的部分之后,才算完整.在此情况下,爱是最根本的相 依为命--在茫茫宇宙中相依为命. 再看第(三)点,那可以藉着一件童年往事来说明有一次母亲买了一枝塑胶玩具枪 给我,我顽皮成性,不久就把玩具枪弄破了,断为两截.我大哭起来,母亲百般安慰,说 要给我另买一枝相同的,但我仍然大哭.于是母亲就说要买一枝比原初那一枝更好 的枪给我,但我依然狂哭不止.到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时我伤心极了,觉得无论再买 什么枪给我,都已经不可能是原初的那一枝枪.新买的是否比原初的更好,此非问 题所在;问题所在就是我忽然惊悟到其他玩具枪都不可能是原来的「那”一枝, 惊悟到「那”枝枪从此是不能复得的了.我伤心哭叫:「我要回‘那’枝枪!我只 要回‘那’枝枪!”家里的人都认为我蛮得不可理喻,结果当然不了了之.你如果了 解「我只要回‘那’枝枪”的意义,就不难了解前面所说的「绝对独特,无可替代
的意义了 (B爱情形上学 真爱有永恒不变的一面情深爱笃的人,若碰到所爱的人变了心,会觉得一切都破 灭了爱情宗教的信徒更进一步认为纵然只是自己变了心,也等于一切破灭,因为, 如果连最真实的爱情也不可靠的话,天地间还有什么东西可靠呢?不过爱情宗教 所指向的爱情是有永恒不变的一面的.一般人所了解的爱情往往不外一种心理层 面上的感觉这种感觉并无恒常性,比如会由于相处日久而生厌倦但我所了解的 爱情,虽然包括了感觉的一面可是并不止于感觉的一面,而更是一种形而上的关 系所谓「形而上”,在此意指那种关系的永恒不变性 这种爱情最初发生时,固然可能只是由于一些经验的因素例如机缘(偶然的相 遇)、外貌、神态、学识、智力,乃至名望、地位等等,然而这些因素只像桥梁,其作 用只在于使人能够到达彼岸桥梁本身不是爱情之所在彼岸才是爱情之所在 有的人以为真爱的发生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即是不因任何经验条件(外貌、 思想、性格等等)而发生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撇除了外貌、思想、性格等 因素我们最初为什么会爱上某个人而不是另外的人呢? 不过,另一方面如果以为爱情的维系只能靠经验条件那却是一种肤浅的俗见了 从爱情宗教的观点看我们可能由于(比如)对方的外貌而产生爱意然而一旦真正 爱上对方后即使最初引起爱意的外貌条件改变了,譬如因年华老去而改变,真爱 还是不会因此改变的这种真爱的出现要经过「肯定、确认对方是自己最重要的 部分”这一关由这「肯定”而创造出来的关系,就是前面所说的形上关系,即那种 永恒不变的爱情关系了 周:你所讲的「爱情关系”是极高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呢? 李:只要想想刚才提到的「因外貌而产生爱意但直到年华老去而仍然爱情不渝” 的真实事例,就可明白我所说的那种爱情关系并非子虚乌有的了最可贵的爱情是 始于经验条件而成于形上关系的 有些人不幸没有机会遇到这种爱情,那是人生最大的无奈和遗憾也有些人根本 是不可能有这种爱情的因为他们永远以自己为最重要,他们最爱的就是自己这种 人在爱情上是无能的,他们可称为「不能去爱”的人当这种人听到「爱情宗教观” 的时候,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这无非是因为「不能去爱”的人永 远无法了解真爱是什么吧了 爱情宗教的「教义”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就是: (C)爱情人生观 真爱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爱情中关于死亡和生存意义的问题(死与生-人生哲学 两个最重大的问题)都可以基本上解决 先谈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但人终有一死每个人自懂事以来便 受到死亡阴影的威胁人们平时理首于琐事之中,暂时忘却死亡的威胁但死亡就 像躲在暗角里的幽灵,当我们静下来独对宇宙的时候,就溜出来骚扰我们.死亡的 问题,是许多哲学家最感困扰的问题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解决”,每每陈义过高 难以落实例如以「天人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解决死亡的问题对于凡 人来说恐怕就有陈义过高之处(你真能凭着「天人合一”的修养而克服对死亡的 恐惧吗?)与此不同我对死亡问题的处理不是从伟大堂皇的理论出发,而是以真 实可把握的爱情为基础的我的看法可分三点来说 第一、爱情宗教的信徒,很自然地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 句话当然不是科学论断,而是一种最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虽不能由理性证实,但
的意义了. (B)爱情形上学 真爱有永恒不变的一面.情深爱笃的人,若碰到所爱的人变了心,会觉得一切都破 灭了爱情宗教的信徒更进一步,认为纵然只是自己变了心,也等于一切破灭,因为, 如果连最真实的爱情也不可靠的话,天地间还有什么东西可靠呢?不过爱情宗教 所指向的爱情是有永恒不变的一面的.一般人所了解的爱情,往往不外一种心理层 面上的感觉,这种感觉并无恒常性,比如会由于相处日久而生厌倦.但我所了解的 爱情,虽然包括了感觉的一面,可是并不止于感觉的一面,而更是一种形而上的关 系.所谓「形而上”,在此意指那种关系的永恒不变性. 这种爱情最初发生时,固然可能只是由于一些经验的因素,例如机缘(偶然的相 遇)、外貌、神态、学识、智力,乃至名望、地位等等,然而这些因素只像桥梁,其作 用只在于使人能够到达彼岸.桥梁本身不是爱情之所在,彼岸才是爱情之所在. 有的人以为真爱的发生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即是不因任何经验条件(外貌、 思想、性格等等)而发生,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撇除了外貌、思想、性格等 因素,我们最初为什么会爱上某个人而不是另外的人呢? 不过,另一方面,如果以为爱情的维系只能靠经验条件,那却是一种肤浅的俗见了. 从爱情宗教的观点看,我们可能由于(比如)对方的外貌而产生爱意,然而一旦真正 爱上对方后,即使最初引起爱意的外貌条件改变了,譬如因年华老去而改变,真爱 还是不会因此改变的.这种真爱的出现,要经过「肯定、确认对方是自己最重要的 部分”这一关.由这「肯定”而创造出来的关系,就是前面所说的形上关系,即那种 永恒不变的爱情关系了. 周:你所讲的「爱情关系”是极高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呢? 李:只要想想刚才提到的「因外貌而产生爱意,但直到年华老去而仍然爱情不渝” 的真实事例,就可明白我所说的那种爱情关系并非子虚乌有的了.最可贵的爱情是 始于经验条件而成于形上关系的. 有些人不幸没有机会遇到这种爱情,那是人生最大的无奈和遗憾.也有些人根本 是不可能有这种爱情的,因为他们永远以自己为最重要,他们最爱的就是自己这种 人在爱情上是无能的,他们可称为「不能去爱”的人.当这种人听到「爱情宗教观” 的时候,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这无非是因为「不能去爱”的人永 远无法了解真爱是什么吧了. 爱情宗教的「教义”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就是: (C)爱情人生观 真爱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爱情中,关于死亡和生存意义的问题(死与生--人生哲学 两个最重大的问题)都可以基本上解决. 先谈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但人终有一死,每个人自懂事以来,便 受到死亡阴影的威胁.人们平时理首于琐事之中,暂时忘却死亡的威胁,但死亡就 像躲在暗角里的幽灵,当我们静下来独对宇宙的时候,就溜出来骚扰我们.死亡的 问题,是许多哲学家最感困扰的问题.哲学家对此问题的「解决”,每每陈义过高, 难以落实.例如以「天人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解决死亡的问题,对于凡 人来说,恐怕就有陈义过高之处(你真能凭着「天人合一”的修养而克服对死亡的 恐惧吗?).与此不同,我对死亡问题的处理,不是从伟大堂皇的理论出发,而是以真 实可把握的爱情为基础的.我的看法可分三点来说: 第一、爱情宗教的信徒,很自然地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 句话当然不是科学论断,而是一种最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虽不能由理性证实,但
也没有违反理性,正合乎「纯粹宗教信仰”之义 第二、当我们想到连自己至爱的人、比自己重要得多的人也终有一天会通过「死 亡之路”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殊途同归”,还有什么理由要害怕 走同一条路呢? 第三、纵使撇开以上两点不论纵使人死如灯灭,但这绝不能改变「我们已在茫茫 宇宙中有幸相遇”这一永恒的事实(可参考事件实在论)苟能相遇,那就不枉此生 一旦相遇,刹那就是永恒经历了最深的爱,那是人间至福,其他一切己可有可无人 生至此,应已无憾这真可以说是「生死安足论”了 谈过死亡问题之后,现在看看生存意义或人生意义的问题对爱情宗教而言,只要 拥有真爱,人生就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圆满了 周这个想法会不会以儿女私情去排斥人生之中其他一切重要的事情呢? 李:「儿女私情”一词含有贬义不能恰当地表达我所说的爱情.这种爱情不必排 斥人生之中其他重要的事比方说两人之间有真爱互以对方为第一重要,同时却 又一起殉道,或者为国捐躯,或者做其他人生之中重要的事情,这都没有任何逻辑 矛盾真爱令人生基本圆满这并不意谓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做,并不排斥在真 爱的根基上开展多姿多采的人生 对于爱情宗教的教徒来说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寻得真爱,最有意义的一生就 是遇到这种爱情而度过的一生这种爱情的价值是自足的而且胜过天上人间一切 事物的价值为了这种爱情,金钱、权力、名位……等等都可以放弃贪慕虚荣的人是 不容易有真爱的心志不坚的人更难有这种爱情至于性情凉薄或自私自恋的人 则不可能有--也没福份有-这种爱情 总括言之,爱情教徒既可以为爱而死同时也是为了爱而生由这种爱出发扩而充 之,可达于博爱此问题不在这里谈了西方人有一首著名的短诗说:「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依照我的价值次序我会改为这样说 生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 切皆可抛 最后那两句可视为爱情宗教的座右铭此座右铭的精义在于表示:在至高无上的 真爱面前,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上帝不足惧;为了爱情,虽上刀山、下油锅、堕 十八层地狱也丝毫无悔这就是爱情教徒的「爱情三昧”了 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不是客套语,而是肺腑之言很谢谢你接受访 问 与李天命博士谈思考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编辑部 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向被人诟病为「填鸭式教育”,但中大哲学系讲师李天命博士 指出如果「填鸭”是指多背书的话,则这种填鸭其实是颇有营养的.在他接受中学 教育的年代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文章都比现在背得更多虽然背的时候未必明 白但对日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却有很大的裨益反过来说,如果「填鸭”是指缺少 思考及独立探索的机会,则这的确是教育上的一种不良现象譬如学生死背老师所 讲的笔记或老师所猜测该年会考、大学入学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这些都会窒 息学习的兴趣和发展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被迫单单集中在有关考试的题目
也没有违反理性,正合乎「纯粹宗教信仰”之义. 第二、当我们想到连自己至爱的人、比自己重要得多的人也终有一天会通过「死 亡之路”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殊途同归”,还有什么理由要害怕 走同一条路呢? 第三、纵使撇开以上两点不论,纵使人死如灯灭,但这绝不能改变「我们已在茫茫 宇宙中有幸相遇”这一永恒的事实(可参考事件实在论).苟能相遇,那就不枉此生. 一旦相遇,刹那就是永恒.经历了最深的爱,那是人间至福,其他一切已可有可无.人 生至此,应已无憾.这真可以说是「生死安足论”了. 谈过死亡问题之后,现在看看生存意义或人生意义的问题.对爱情宗教而言,只要 拥有真爱,人生就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圆满了. 周:这个想法会不会以儿女私情去排斥人生之中其他一切重要的事情呢? 李:「儿女私情”一词含有贬义,不能恰当地表达我所说的爱情.这种爱情不必排 斥人生之中其他重要的事.比方说,两人之间有真爱,互以对方为第一重要,同时却 又一起殉道,或者为国捐躯,或者做其他人生之中重要的事情,这都没有任何逻辑 矛盾.真爱令人生基本圆满,这并不意谓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做,并不排斥在真 爱的根基上开展多姿多采的人生. 对于爱情宗教的教徒来说,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寻得真爱,最有意义的一生就 是遇到这种爱情而度过的一生这种爱情的价值是自足的,而且胜过天上人间一切 事物的价值为了这种爱情,金钱、权力、名位......等等都可以放弃.贪慕虚荣的人是 不容易有真爱的,心志不坚的人更难有这种爱情.至于性情凉薄或自私自恋的人, 则不可能有--也没福份有--这种爱情. 总括言之,爱情教徒既可以为爱而死,同时也是为了爱而生.由这种爱出发,扩而充 之,可达于博爱,此问题不在这里谈了.西方人有一首著名的短诗说「生命诚可贵/ :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依照我的价值次序,我会改为这样说: 生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 一切皆可抛 最后那两句可视为爱情宗教的座右铭.此座右铭的精义在于表示:在至高无上的 真爱面前,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上帝不足惧;为了爱情,虽上刀山、下油锅、堕 十八层地狱也丝毫无悔.这就是爱情教徒的「爱情三昧”了. 周 :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这不是客套语, 而是肺腑之言.很谢谢你接受访 问. 与李天命博士谈思考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编辑部 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向被人诟病为「填鸭式教育”,但中大哲学系讲师李天命博士 指出,如果「填鸭”是指多背书的话,则这种填鸭其实是颇有营养的.在他接受中学 教育的年代,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文章都比现在背得更多.虽然背的时候未必明 白,但对日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却有很大的裨益反过来说,如果「填鸭”是指缺少 思考及独立探索的机会,则这的确是教育上的一种不良现象譬如学生死背老师所 讲的笔记或老师所猜测该年会考、大学入学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这些都会窒 息学习的兴趣和发展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被迫单单集中在有关考试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