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梁燕城先生声称李先生「以宗主自居”、「摆出霸主姿态”…(见上文)但这些 都是缺乏凭据的武断之言;梁先生根本提不出半分证据来支持那些断语至于所 谓「(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顶高手’”(见上文),那更是无中生有的杜撰 李先生在有关的文章里只说过「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对方就溃不成军的那是高手 若能令对方不但溃不成军而且没有退路,即是说一出手就连对方的后路 都全数封杀的,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又如果自己的‘武功’同时是无懈可击的话, 那就是绝顶的高手了”[注]27李先生只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某某条件「的 话”,那么他就是绝顶高手梁先生却由此杜撰说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 顶高手’”这种不诚实的凭空捏造在梁先生的文章里,随手可拾 4)素有清誉的岑逸飞先生,在评论「李梁之战”时说:「愚见认为李兄出招狠辣, 梁兄苦苦应战……若以武艺论英雄,出招狠辣者显然是技高一筹.”[注]28我们完全 同意岑先生的说法-除了有一点保留:这里所说的「狠辣”,如改称为「犀利”,似 更贴切李天命先生机智幽默人所共知茶薇以「谈笑用兵”一语来形容李氏的论 辩[注]29,可说十分恰当有人认为李先生的定位之一就是「教主型”(见上文)我们 则认为李先生属于「智者型”,而且是机智幽默的智者他喜欢开玩笑.「为李天命 笑谑”(诗人戴天语[注]30),这不单是戴先生的可能经验而且是我们做学生时经常 都有的实际经验我们觉得李先生的「出招”往往内含一种「犀利的笑谑”,使人 从中有所领悟,对混沌错谬的思维方式有所警惕 5)岑先生又认为李天命也许是「贪玩”,在辩论时把梁燕城「玩到尽”[注]31 岑先生说:「一旦胜负已分,就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否则便无宗师的风范”(同 [注]28)我们也完全同意「……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这个说法,不过要加上 点补充说明这个说法可能会使人误以为李先生写了多篇文章去「追杀”梁先 生,要迫至后者跪地求饶方止但实情是在整个论战过程中李先生自始至终只写 过一篇文章,就不再(不屑?)顾如同「必杀之招”一出之后,即可肯定对手必死无 疑,无须多看一眼反而是其他人等(沈智和、荼薇、黄孝明……诸位)对梁燕城的申 辩作出了批评例如沈智和便指出梁先生硬把「胡混的诡辩”一词之中的「胡混 牵强解释为「糊涂地混乱帐目或男女发生同帐的婚外性行为”[注]32,这样的解释 实在荒谬绝伦梁先生这种惊人的「解释学”,现在已成笑柄,人们每一谈起就忍俊 不住我们认为,碰到梁先生这种水平的申辩,李先生不予理睬恰正显示了其宗师 风范 B)誉高言少,惜字如金 最后想向李先生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如沉浮君所说 的「哲学界享负盛名的李天命博士”[注]33所发表的言论其实甚为稀少,可谓「誉 高言少”,两者有点不成比例 李先生有关思考方法的文章,多年来只见在台湾《鹅湖杂志》和香港《明报月刊》 上发表过几篇.《鹅湖杂志》编者说:「本刊自前期刊出李天命先生‘论分析哲学 文后,备受读者之推崇……职是之故本刊特礼请李先生多惠赐鸿篇”[注]34.但在 这个编者语刊出后,却一直再发现不到李先生「惠赐鸿篇”予该月刊(其后该刊转 载李氏已发表的作品,那是另一回事)过了多年,才再发现李先生的文章出现于《明 报月刊》上.《明报月刊》编者如此介绍:「李天命博士……惜字如金自一九八 年出版《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书后,鲜有文章问世现在编者力邀之下答允东 山复出”[注]35不过李氏从八七年「东山复出”至今,三年来也只在《明报月刊》 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而已,即《思维方法与独立思考》、《思辩与宗教》、《思考与心 魔》
(3)梁燕城先生声称李先生「以宗主自居”、「摆出霸主姿态”......(见上文).但这些 都是缺乏凭据的武断之言;梁先生根本提不出半分证据来支持那些断语.至于所 谓「(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顶高手’”(见上文),那更是无中生有的杜撰. 李先生在有关的文章里只说过「不出手则已 : ,一出手对方就溃不成军的,那是高手. 若能令对方不但溃不成军,而且没有退路,即是说一出手就连对方的后路 都全数封杀的,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又如果自己的‘武功’同时是无懈可击的话, 那就是绝顶的高手了.”[注]27 李先生只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某某条件「的 话”,那么他就是绝顶高手.梁先生却由此杜撰说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 顶高手’”.这种不诚实的凭空捏造,在梁先生的文章里,随手可拾. (4)素有清誉的岑逸飞先生,在评论「李梁之战”时说:「愚见认为李兄出招狠辣, 梁兄苦苦应战......若以武艺论英雄,出招狠辣者显然是技高一筹.”[注]28 我们完全 同意岑先生的说法--除了有一点保留:这里所说的「狠辣”,如改称为「犀利”,似 更贴切.李天命先生机智幽默,人所共知.荼薇以「谈笑用兵”一语来形容李氏的论 辩[注]29,可说十分恰当.有人认为李先生的定位之一就是「教主型”(见上文),我们 则认为李先生属于「智者型”,而且是机智幽默的智者.他喜欢开玩笑.「为李天命 笑谑”(诗人戴天语[注]30),这不单是戴先生的可能经验,而且是我们做学生时经常 都有的实际经验.我们觉得李先生的「出招”往往内含一种「犀利的笑谑”,使人 从中有所领悟,对混沌错谬的思维方式有所警惕. (5)岑先生又认为李天命也许是「贪玩”,在辩论时把梁燕城「玩到尽”[注]31 . 岑先生说:「一旦胜负已分,就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否则便无宗师的风范.”(同 [注]28)我们也完全同意「......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这个说法,不过要加上 一点补充说明:这个说法可能会使人误以为李先生写了多篇文章去「追杀”梁先 生,要迫至后者跪地求饶方止.但实情是:在整个论战过程中,李先生自始至终只写 过一篇文章,就不再(不屑?)一顾,如同「必杀之招”一出之后,即可肯定对手必死无 疑,无须多看一眼.反而是其他人等(沈智和、荼薇、黄孝明......诸位)对梁燕城的申 辩作出了批评.例如沈智和便指出:梁先生硬把「胡混的诡辩”一词之中的「胡混” 牵强解释为「糊涂地混乱帐目或男女发生同帐的婚外性行为”[注]32,这样的解释 实在荒谬绝伦梁先生这种惊人的「解释学”,现在已成笑柄,人们每一谈起就忍俊 不住.我们认为,碰到梁先生这种水平的申辩,李先生不予理睬,恰正显示了其宗师 风范. (B)誉高言少,惜字如金 最后想向李先生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如沉浮君所说 的「哲学界享负盛名的李天命博士”[注]33,所发表的言论其实甚为稀少,可谓「誉 高言少”,两者有点不成比例. 李先生有关思考方法的文章,多年来只见在台湾《鹅湖杂志》和香港《明报月刊》 上发表过几篇.《鹅湖杂志》编者说:「本刊自前期刊出李天命先生‘论分析哲学’ 一文后,备受读者之推崇......职是之故,本刊特礼请李先生多惠赐鸿篇”[注]34.但在 这个编者语刊出后,却一直再发现不到李先生「惠赐鸿篇”予该月刊(其后该刊转 载李氏已发表的作品,那是另一回事).过了多年,才再发现李先生的文章出现于《明 报月刊》上.《明报月刊》编者如此介绍:「李天命博士......惜字如金,自一九八一 年出版《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书后,鲜有文章问世,现在编者力邀之下,答允东 山复出”[注]35.不过李氏从八七年「东山复出”至今,三年来也只在《明报月刊》 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而已,即《思维方法与独立思考》、《思辩与宗教》、《思考与心 魔》
李氏不单惜「字”如金,而且也惜「话”如金-以前虽在电视和电台罕有地讲述 过思考方法不过自此就「多次婉谢了这两种传媒邀约讲有关的问题了”[注]36 李先生这种态度和作风的背后原因,估计不外以下两点 1)石琪先生在其专栏上说:「早已知道李天命很爱玩”(同[注]5),事实上许多人 都知道李先生喜欢玩乐嬉戏这种生活方式是很容易使人不肯多花时间在工作上 的虽然李先生的作品俱属精品,但这毕竟不能作为疏于工作的理由穷人捐一元 比富人捐一千元更可贵,相信李先生必明这个这理一个中人之材勤勤恳恳,尽力 而为,那便可以问心无愧另一方面,一个原本能创造更多杰作的人纵然「才华横 溢”,但若没有尽力,那便总是有负上天所赐了.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2)当周兆祥博士以「无敌是最寂寞”来形容李先生时,李先生并没有客气否认(同 [注]3).由此可以推想李先生对自己的估量如何这样的估量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 压力记得李先生曾在讲坛上说过(大意):「写思辩文章,若要严谨精妙的话,首先要 使自己无懈可击,那就必须字字准确,句句清晰,无一言半语多余无一论证有逻辑 漏洞,各部互相呼应,全篇首尾一贯,最好步步留有后着,更在附注中伏下后着的后 着”这种极高的要求可能便是李先生惜字如金的另一个原因吧但笔者越来越体 会到纵有至高无上的思辩境界,还是不如达到仁爱宽厚的人生境界笔者离校多 年,从各方面得悉李先生一直保持英锐之气,卓尔不群,睥睨俗世,思想辞锋始终凌 厉无匹,此意味着思考力和生命力的强劲固然可喜可贺不过笔者这些年来读了 些古书,吸取了一些东方智慧,发觉东方智慧实涵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李先生的 思辩风格,有「横扫一切,所向披靡”之势;但东方智慧却有「成人之美,包涵一切” 的仁者襟怀愚见以为,温润的仁者比锋锐的智者在人生境界上更进了一步老子 有言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才是至高无上,这才是真正的无敌 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注 [注]1《法言》月刊,1989年六月号第62页 [注]2陈耀南(梁山)「疏雪集”(1989年8月12日《东方日报》) 注]3周兆祥「每月对谈”(1989年10月7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录音带) 〔编按:其后由周兆祥教授整理并发表于《信报》上 注]4《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九期)第373页 注]51989年9月5日《明报》:「倾偈集” [注]6《学苑》1980年四月号第28页 [注]71988年3月7日《香港时报》:「短文四叶” [注]8《明报月刊》1988年八月号第107、11l、113、115页 [注]9《明报月刊》1988年十月号第115页 [注]101989年10月4日《大公报》 [注]1同注第29页 [注]121988年5月9日《文汇报》 [注]131988年10月22日《大公报》 注]14《博益月刊》1987年十一月号第3页 注]151988年1月25日《文汇报》:「掌中篇 [注]6《博益月刊》1988年十月号,第170页 [注]17《明报月刊》1989年四月号,第115页 [注]8参考有关课程手册所列出的「思考方法”课程大纲,即可见一斑
李氏不单惜「字”如金,而且也惜「话”如金--以前虽在电视和电台罕有地讲述 过思考方法,不过自此就「多次婉谢了这两种传媒邀约讲有关的问题了”[注]36. 李先生这种态度和作风的背后原因,估计不外以下两点: (1 )石琪先生在其专栏上说:「早已知道李天命很爱玩”(同[注]5 ),事实上许多人 都知道李先生喜欢玩乐嬉戏.这种生活方式是很容易使人不肯多花时间在工作上 的.虽然李先生的作品俱属精品,但这毕竟不能作为疏于工作的理由.穷人捐一元 比富人捐一千元更可贵,相信李先生必明这个这理.一个中人之材,勤勤恳恳,尽力 而为,那便可以问心无愧另一方面,一个原本能创造更多杰作的人,纵然「才华横 溢”,但若没有尽力,那便总是有负上天所赐了.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2)当周兆祥博士以「无敌是最寂寞”来形容李先生时,李先生并没有客气否认(同 [注]3 ).由此可以推想李先生对自己的估量如何.这样的估量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 压力.记得李先生曾在讲坛上说过(大意):「写思辩文章,若要严谨精妙的话,首先要 使自己无懈可击,那就必须字字准确,句句清晰,无一言半语多余,无一论证有逻辑 漏洞,各部互相呼应,全篇首尾一贯,最好步步留有后着,更在附注中伏下后着的后 着.”这种极高的要求,可能便是李先生惜字如金的另一个原因吧.但笔者越来越体 会到,纵有至高无上的思辩境界,还是不如达到仁爱宽厚的人生境界.笔者离校多 年,从各方面得悉,李先生一直保持英锐之气,卓尔不群,睥睨俗世,思想辞锋始终凌 厉无匹,此意味着思考力和生命力的强劲,固然可喜可贺.不过笔者这些年来读了 一些古书,吸取了一些东方智慧,发觉东方智慧实涵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李先生的 思辩风格,有「横扫一切,所向披靡”之势;但东方智慧却有「成人之美,包涵一切” 的仁者襟怀.愚见以为,温润的仁者比锋锐的智者在人生境界上更进了一步.老子 有言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才是至高无上,这才是真正的无敌. 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注 [注]1 《法言》月刊,1989 年六月号,第 62 页. [注]2 陈耀南(梁山)「疏雪集”(1989 年 8 月 12 日《东方日报》). [注]3 周兆祥「每月对谈”(1989 年 10 月 7 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录音带) 〔编按:其后由周兆祥教授整理并发表于《信报》上〕. [注]4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九期)第 373 页. [注]5 1989 年 9 月 5 日《明报》:「倾偈集”. [注]6 《学苑》1980 年四月号,第 28 页. [注]7 1988 年 3 月 7 日《香港时报》:「短文四叶”. [注]8 《明报月刊》1988 年八月号,第 107 、111、113 、115 页. [注]9 《明报月刊》1988 年十月号,第 115 页. [注]10 1989 年 10 月 4 日《大公报》. [注]11 同注,第 29 页. [注]12 1988 年 5 月 9 日《文汇报》. [注]13 1988 年 10 月 22 日《大公报》. [注]14 《博益月刊》1987 年十一月号,第 3 页. [注]15 1988 年 1 月 25 日《文汇报》:「掌中篇”. [注]16 《博益月刊》1988 年十月号,第 170 页. [注]17 《明报月刊》1989 年四月号,第 115 页. [注]18 参考有关课程手册所列出的「思考方法”课程大纲,即可见一斑
注]19《明报月刊》1989年三月号,第24页 [注]201987年2月27日《明报》 [注]211989年2月16日《信报》:「磨励精神” [注]221989年11月5日《星岛日报》 [注]23见《明报月刊》1987年十二月号第41页 [注]24郑志诚着:《宗教与思辨/回应李天命博士的「思辩与宗教”》(香港,1988), 第34页 [注]25《明报月刊》1989年五月号,第93页 [注]26《新亚学生报》1980年四月号第10页 [注]27《明报月刊》1988年六月号,第37页 [注]28「磨励精神”,1988年10月24日《信报》 [注]29「戏间形彩”,1988年10月15日《信报》 [注]30「乘游录”,1989年2月4日《信报》 [注]31「磨励精神”,1988年8月28日《信报》 [注]32《明报月刊》1988年八月号,第106页及十一月号第38页此外如黄孝 明所撰《「九月辩论”的风波》一文,亦对梁氏的申辩作出了近似的批评见1988年 11月6日澳门《华侨报》 [注]331990年1月1日《法灯》 [注]34《鹅湖杂志》1977年四月号,第16页 [注]35《明报月刊》1987年八月号,第2页 注]36《法言》月刊,1989年七月号第49页 原载于《路德月报》第382期,1990年五/六月号 *编者按李天命诗数首附录如下 轻之思 其一秘密 东风拂过蔷薇 根刺把秘密 轻轻挑破 其二:等待 阳光从城东淹到城西 黄昏将层云染成叠彩 归鸟卿卿依侬的 投向树后微裸的楼台 腆的夜未临 把空椅是一把等待 其三:点亮 娉娉袅袅的裙步 踩着江南小调 飘过苏堤 朵绰约的媚月 沿堤点亮 左一湖夜色
[注]19 《明报月刊》1989 年三月号,第 24 页. [注]20 1987 年 2 月 27 日《明报》. [注]21 1989 年 2 月 16 日《信报》:「磨励精神”. [注]22 1989 年 11 月 5 日《星岛日报》. [注]23 见《明报月刊》1987 年十二月号,第 41 页. [注]24 郑志诚着《宗教与思辨/回应李天命博士的 : 「思辩与宗教”》(香港,1988), 第 34 页. [注]25 《明报月刊》1989 年五月号,第 93 页. [注]26 《新亚学生报》1980 年四月号,第 10 页. [注]27 《明报月刊》1988 年六月号,第 37 页. [注]28 「磨励精神”,1988 年 10 月 24 日《信报》. [注]29 「戏间形彩”,1988 年 10 月 15 日《信报》. [注]30 「乘游录”,1989 年 2 月 4 日《信报》. [注]31 「磨励精神”,1988 年 8 月 28 日《信报》. [注]32 《明报月刊》1988 年八月号,第 106 页及十一月号,第 38 页.此外如黄孝 明所撰《「九月辩论”的风波》一文,亦对梁氏的申辩作出了近似的批评见 1988 年 11 月 6 日澳门《华侨报》. [注]33 1990 年 1 月 1 日《法灯》. [注]34 《鹅湖杂志》1977 年四月号,第 16 页. [注]35 《明报月刊》1987 年八月号,第 2 页. [注]36 《法言》月刊,1989 年七月号,第 49 页. 原载于《路德月报》第 3 8 2 期,1 9 9 0 年五/六月号 *编者按:李天命诗数首,附录如下-- 轻之思 其一:秘密 东风拂过蔷薇 一根刺把秘密 轻轻挑破 其二:等待 阳光从城东淹到城西 黄昏将层云染成叠彩 归鸟卿卿侬侬的 投向树后微裸的楼台 腆的夜未临 一把空椅是一把等待 其三:点亮 娉娉袅袅的裙步 踩着江南小调 飘过苏堤 一朵绰约的媚月 沿堤点亮 左一湖夜色
右一湖夜色 其四:舞别 翩然的轻盈翩然的舞 嫣然的意态嫣然的妒 黯然的夜尽黯然的别 茫然的晓寒茫然的路 连环念 茑萝将女儿嫁给原野 原野将血液输给河流 河流将命运押给湖海 湖海将拥抱送给沉舟 沉舟把思念寄给寡妇 寡妇把幽怨遗给高楼 高楼把青春卖给风雨 风雨把故人许给深秋 深秋将木叶还给大地 大地将仰望献给太阳 太阳把余晖交给峻岭 峻岭把暮色推给荒林 荒林将晚菊开给过客 过客把清芬携到远方 荒林将夜幕剪给过客 过客把星月带到远方 远方向我展示戈壁的浩瀚 我在浩瀚戈壁上发现江南 荒城之月 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回荡着一缕无力的歌声 低唱出一段无情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轻轻细诉 「当这一切结束 就只有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武夷石 破云欲飞的高山
右一湖夜色 其四:舞别 翩然的轻盈翩然的舞 嫣然的意态嫣然的妒 黯然的夜尽黯然的别 茫然的晓寒茫然的路 连环念 茑萝将女儿嫁给原野 原野将血液输给河流 河流将命运押给湖海 湖海将拥抱送给沉舟 沉舟把思念寄给寡妇 寡妇把幽怨遗给高楼 高楼把青春卖给风雨 风雨把故人许给深秋 深秋将木叶还给大地 大地将仰望献给太阳 太阳把余晖交给峻岭 峻岭把暮色推给荒林 荒林将晚菊开给过客 过客把清芬携到远方 荒林将夜幕剪给过客 过客把星月带到远方 远方向我展示戈壁的浩瀚 我在浩瀚戈壁上发现江南 荒城之月 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回荡着一缕无力的歌声 低唱出一段无情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轻轻细诉: 「当这一切结束 就只有无言的夜空 俯瞰着无边的沙漠 在虚无的月色下 浮现出一座无人的荒城......” 武夷石 破云欲飞的高山
望断长空的仰止 攀登自一念开始 脚脚踩痛引力的指尖 步步测量自己的高度 穿过崎岖 解开谜路 偶一抬头,白雾雪崩 从坡顶滚到鼻梁 稍一开口,语言随风 从唇边直落千丈 几条冶娆的紫藤 缠着古板的老松不放 老松斜撑着尊, 我的尊严在峦巅 在苍云上面 那就必须继续向上 背着爬过的峻岭 攀越眉上的崇山 告别了一座巍峨 再奔赴下一座召唤 最后的召唤由最后的一步印证 最高的山岩界定最高的一程 望着那怀了叠叠记忆的岩石 我窥见了洪荒的皱脸 不涂脂粉,只抹着片片风霜 在迟疑间我一步跨了上去 站在风景之上 无题No.1 我在沙上写了一首诗 又在沙上抹去那首诗 只让海知道 我在空中写了一首诗 又在空中抹去那首诗 只让云知道 我在心里写了一首诗 又在心里抹去那首诗 只让你知道 以上各诗均收录于 《李天命诗集-寒武纪》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浪荡与沉思 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
望断长空的仰止 攀登自一念开始 一脚脚踩痛引力的指尖 一步步测量自己的高度 穿过崎岖 解开谜路 偶一抬头,白雾雪崩 从坡顶滚到鼻梁 稍一开口,语言随风 从唇边直落千丈 几条冶娆的紫藤 缠着古板的老松不放 老松斜撑着尊严 我的尊严在峦巅 在苍云上面 那就必须继续向上 背着爬过的峻岭 攀越眉上的崇山 告别了一座巍峨 再奔赴下一座召唤 最后的召唤由最后的一步印证 最高的山岩界定最高的一程 望着那怀了叠叠记忆的岩石 我窥见了洪荒的皱脸 不涂脂粉,只抹着片片风霜 在迟疑间,我一步跨了上去 站在风景之上 无题 No .1 我在沙上写了一首诗 又在沙上抹去那首诗 只让海知道 我在空中写了一首诗 又在空中抹去那首诗 只让云知道 我在心里写了一首诗 又在心里抹去那首诗 只让你知道 --以上各诗均收录于 《李天命诗集--寒武纪》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浪荡与沉思 --李天命先生谈经历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