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了解眼球的构造、耳的组成、结 感宫 中枢神经标本和模型 八、、学时分配 教学环 章目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绪论 2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2 运动系统 28 6 消化系统 2 四 呼吸系统 2 五 泌尿系统 2 脉管系纷 神经系统 10 感觉器官 总计 16 九、考核方式与要求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成构成:平时成镇40% 考试成销60% 包括:课堂考勤10%、作业成绩10%、期中成绩20 十、参考书 [川《运功解制学》,李世昌,高等教有出 ,2015年: 运动 有出 000年 学》(第五版 [51《运动解制学 适动解剖学编写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君 6《运动解制学实验教程》乔玉成,卢向阳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门《运动解制学实验》(第二版),李世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8】《运动解刮学实验指导》,高前进,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9]《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刘晔,北京体有大学出版社,2009年。 (撰写人:王明明审核人:孟春雷审定人:李吉慧) 9
9 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了解眼球的构造、耳的组成、结 构。 主要仪器:感官、中枢神经标本和模型 八、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讲授 实验 绪论 2 一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2 二 运动系统 28 6 三 消化系统 2 10 四 呼吸系统 2 五 泌尿系统 2 六 脉管系统 4 七 神经系统 4 八 感觉器官 2 总 计 48 16 九、考核方式与要求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40%、考试成绩 6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 10%、作业成绩 10%、期中成绩 20% 十、参考书目 [1]《运动解剖学》,李世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2]《人体解剖学》,卢义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3]《运动解剖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年; [4]《运动解剖学》(第五版),徐国栋、袁琼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 [5]《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编写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年; [6]《运动解剖学实验教程》,乔玉成,卢向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年; [7]《运动解剖学实验》(第二版),李世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8]《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高前进,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年; [9]《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刘晔,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年。 (撰写人:王明明 审核人:孟春雷 审定人:李吉慧)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所属实验室:运动解剖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学分:16学时、0.5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运动解剖学是社会体有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 结构的基础上 ,看史研究运动对人体砂态结 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功规 与体育动作挂 关系的一门 。运动解刮学实验课是通过 统观察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 态及结构等,培养 的 用解制学知识分析、解决体有运动中实际问题的能 应读 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 以及进化发展的现点,来理解和掌提运动解学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树立耕证唯物主义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持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前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操作程序 (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三)按照实验步骤程序完成实验,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四)爱护实验标本和模型。 (五)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各项工作轮流担任。做好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标本和模型,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电源。 (七)认真整理实验记,按要求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课考勤、实验课基本知识和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 (一)骨与骨连接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熟悉骨的构造、骨连接的形式,熟卷上肢、下肢、躯干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分析掌握关节灵活 性和隐性的绿影响因素。掌握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及其相关骨连接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4)主要仪器:骨的标本和模型实验项目 (一)骨路肌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上肢肌、下肢肌、躯干骨的分布和组成,掌握运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 踝关节、颈部、脊柱、胸主要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 10
10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 所属实验室:运动解剖学实验室 实验学时、学分:16 学时、0.5 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运动解剖学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 一,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 结构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 术关系的一门科学。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是通过系统观察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等,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分析、解决体育运动中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标本和模型的观察,要求学生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实验前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操作程序。 (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三)按照实验步骤程序完成实验,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四)爱护实验标本和模型。 (五)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各项工作轮流担任。做好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标本和模型,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电源。 (七)认真整理实验记录,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课考勤、实验课基本知识和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项目 (一)骨与骨连接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熟悉骨的构造、骨连接的形式,熟悉上肢、下肢、躯干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分析掌握 关节灵活 性和稳固性的影响因素。掌握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及其相关骨连接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4)主要仪器:骨的标本和模型实验项目 (二)骨骼肌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上肢肌、下肢肌、躯干骨的分布和组成,掌握运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 节、膝关节、 踝关节、颈部、脊柱、胸廓主要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
(4)主要仪器:肌肉的标本和模型实验项目 (三)内脏和心血管系统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内脏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在模型上顺序观察内脏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和形态:了解心脏的 形态、结构,在血液循环模型观察血液循环的路径。掌握内脏各系统的组成。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4)主要仪器:内脏的标本和模型实验项目 (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项目类别:选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了解眼球的构造、耳的组成、结构 (4)主要仪器:感官 中枢神经标本和模型 六、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学时 1 骨与骨连接 4 2 骨酪肌 4 3 内脏和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4 合计 16 七、教材及参考书 [1《运动解到学实验教程》,乔玉成,卢向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2]《运动解制学实验》(第二版),李世昌,高等教有出版社,2016年 [3]《运动解制学实验指导》,高前进,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4]《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刘晔,北京体有大学出版社,2009年。 (探写人:王明明审核人:孟春雷审定人:李吉慧) 11
11 (4)主要仪器:肌肉的标本和模型实验项目 (三)内脏和心血管系统 (1)项目类别:必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内脏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在模型上顺序观察内脏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和形态;了解心脏的 形态、结构,在血液循环模型观察血液循环的路径。掌握内脏各系统的组成,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4)主要仪器:内脏的标本和模型实验项目 (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项目类别:选做 (2)项目性质:验证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了解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掌握大脑的位置、外形;了解眼球的构造、耳的组成、结构。 (4)主要仪器:感官、中枢神经标本和模型 六、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学时 1 骨与骨连接 4 2 骨骼肌 4 3 内脏和心血管系统 4 4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4 合 计 16 七、教材及参考书 [1]《运动解剖学实验教程》,乔玉成,卢向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年; [2]《运动解剖学实验》(第二版),李世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高前进,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4]《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刘晔,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 (撰写人:王明明 审核人:孟春雷 审定人:李吉慧)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4学时3.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 中一 门独立和重要的基础理论学杆。体有科学的各个领城如体有各术科载字训练、康复体有 运功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这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 学中不可替代的基出理论作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在基础篇中,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章节系统介绍了传统 体生理 学基 内容,各草在提供相关的生理 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都紧 和与动 相关的 理 生用 阅分草 机 保在性与 理论基础和尖验技能, 并对运动生 学未来的发展是 的其 先修课程 四、里程数受孟谁占 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重点讲投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学 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炼项目人群的生理学 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生理学 五,里程数受方法与教学段 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有技术。 1充分利用多媒休教室投课。 2.指导学生上网,学习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运动生理学”中的有关内容。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云动生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话应性和生消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反馈与前货 2.重、难点提示 体生理机能 动的调节 弟 一章骨骼肌机能(6学时) 1.教学内容 兴奋 细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号 肌纤维的缩与 张过程, 的分子机制 细胞间的兴 的系装肌纤收 骨路肌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肌肉收缩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不同类型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肌纤
12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4 学时 3.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 中一门独立和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体育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体育各术科教学训练、康复体育、 运动医学等均以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其研究基础。这显出运动生理课程基本理论在体育科 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理论作用。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在基础篇中,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章节系统介绍了传统的人体生理 学基本内容,各章在提供相关的生理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都紧扣与运动相关的生理学主题。 在应用篇中,仍以运动生理学传统的专题划分章节,突出运动生理学机制在运动实际中的应 用。在教学中,还安排较大比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学以至用, 以保证理论性与实用性的衔接和生理学理论的完整性。课程要求同学全面掌握运动生理学的 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并对运动生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了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 实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主要讲授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重点讲授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学 原理,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不同锻炼项目人群的生理学特点,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生理学 依据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2.指导学生上网,学习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运动生理学”中的有关内容。 六、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2 学时) 1.教学内容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 、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反馈与前馈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调节。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6 学时) 1.教学内容 刺激、反应、兴奋 细胞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导 肌纤维的结构: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管系统 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过程:细胞间的兴奋传递、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纤维收缩 的分子机制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肌肉收缩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不同类型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肌纤
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重、难点提示 点是略肌收缩形式肌纤维类利与运动能力, 【缩过程 二章能量代谢(4学时) 1.教学内容 A 体能 的供给 ATP稳态、ATP的生成过 运动状 的能量代 定: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ATP的生成过程: 难点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感觉机能(4学时) 1.教学内容 感受器的种类与一般特性 本体感觉 视觉器官 听觉与位觉 第四章 血液与运动(4学时) 血液的绳化特性 液的组成 血液的功能 2重、难点提示 重点、难点是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五章血液循环与运动(8学时) 1.教学内容 心脏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电图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血压和影响因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动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难点提示 重点是心脏的泵血功能、血压、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难点是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4学时) 学内容 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学、肺通气机能的评定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运输 氧解离曲线、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运动对呼吸的影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肺通气机能的评定
13 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骨骼肌收缩形式、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难点是兴奋-收缩耦联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第二章 能量代谢(4 学时) 1.教学内容 人体能量的供给:ATP 与 ATP 稳态、ATP 的生成过程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 、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 ATP 的生成过程。 难点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 感觉机能(4 学时) 1.教学内容 感受器的种类与一般特性 本体感觉 视觉器官 听觉与位觉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视觉器官、本体感觉。 难点是位觉。 第四章 血液与运动 (4 学时) 1.教学内容 概述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功能 2.重、难点提示 重点、难点是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五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8 学时) 1.教学内容 心脏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评价、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电图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血压和影响因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动 脉脉搏、微循环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心脏的泵血功能、血压、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难点是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4 学时) 1.教学内容 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学、肺通气机能的评定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运输 氧解离曲线、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肺通气机能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