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图表,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八个命题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其实时代诗词曲均有涉及 唐诗22首,宋诗19首,宋词6首,合计47首,占总量的73.44%。清诗清词计有8首, 占12.5%;其它:元曲4首,诗经、晋诗、金词、元词、明诗各1首。 而从05、06、07三年走势分析:05唐宋诗词共19首,元曲1首:06年唐宋诗词10 首,其它朝代共10首:07年唐宋诗词18首,其它朝代6首。从数据可以看出,从05年唐 宋诗词独霸天下,到06、07年则是唐宋诗词略有下降,各朝各代竞相登场。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地位至尊无上,难以撼动,这也表明 在经历了自主命题带来的多元选择与开放之后,诗歌鉴赏命题更趋于理性,更为成熟。尽管 有人认为唐诗和宋诗有“感性”与“理性”之别,“情趣”与“理趣”之分,但作为诗歌 而言,只有唐诗和宋诗才称得上“当行”与“本色”。预计今后仍将是主要的选题范围。尤 其是唐诗和宋诗,出题频率最高。清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中兴,出现了不少名家名篇,也受 到了较大关注。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8年的高考诗 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辅以其它时代诗歌。 第二,在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 的态势。自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 如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牧等,为历年高考命题者和备考者所关注:而“冷”则大多指 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从作品看,近三年64首诗歌属于名篇的只有0 年上海卷李白的《庐望山瀑布》、07年浙江卷的《乌衣巷》,而且都不是单独设题,而与其 它诗篇进行比较比较阅读;从作家看,64首诗歌涉及作家52位,属于学生熟知名家的有16 位,其中重复出现的皆为名家,计有李白、王维、白居易、杨万里、王安石、苏轼等6位唐 宋诗词的代表人物。 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 篇上升。首先,命题人选择大诗人的篇目上,多选择不是特别有名的诗歌,如2007年四川 卷宋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年白居易《惜牡丹花》、2005年全国二卷白居易《邯郸冬至 夜思家》:选择名篇,也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2005年上海卷考察李白《望庐 山瀑布》与唐朝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对比出题;07年浙江卷的《乌衣巷》,与不出名的 金词、元曲对比出题。其次,一般诗人的名作数量上升,计37首,占总量的58%,应该说 这些属于“冷”诗人的“热”作品,但均是披沙拣金之作,确能代表其最高创作水准。 尽管名家名篇数量有下降,但是可选择范围还是很广泛的,仍然需要倍加关注,笔者査 阅了11年(1996-2007)高考题,考到杜甫诗三首,李白诗词七首,王维诗五首,白居易诗 三首,韦应物、刘禹锡各两首,苏轼诗词六首,王安石诗三首,辛弃疾词两首,杨万里两首
根据图表,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八个命题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其实时代诗词曲均有涉及。 唐诗 22 首,宋诗 19 首,宋词 6 首,合计 47 首,占总量的 73.44%。清诗清词计有 8 首, 占 12.5%;其它:元曲 4 首,诗经、晋诗、金词、元词、明诗各 1 首。 而从 05、06、07 三年走势分析:05 唐宋诗词共 19 首,元曲 1 首;06 年唐宋诗词 10 首,其它朝代共 10 首;07 年唐宋诗词 18 首,其它朝代 6 首。从数据可以看出,从 05 年唐 宋诗词独霸天下,到 06、07 年则是唐宋诗词略有下降,各朝各代竞相登场。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地位至尊无上,难以撼动,这也表明, 在经历了自主命题带来的多元选择与开放之后,诗歌鉴赏命题更趋于理性,更为成熟。尽管 有人认为唐诗和宋诗有“感性”与“理性”之别,“ 情趣”与“ 理趣”之分,但作为诗歌 而言,只有唐诗和宋诗才称得上“当行”与“本色”。预计今后仍将是主要的选题范围。尤 其是唐诗和宋诗,出题频率最高。清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中兴,出现了不少名家名篇,也受 到了较大关注。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 2008 年的高考诗 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辅以其它时代诗歌。 第二,在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 热”,也不避“ 冷”,“ 冷”中有“热” 的态势。自然,“热”和“ 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 如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牧等,为历年高考命题者和备考者所关注;而“ 冷”则大多指 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 一时之英”。从作品看,近三年 64 首诗歌属于名篇的只有 05 年上海卷李白的《庐望山瀑布》、07 年浙江卷的《乌衣巷》,而且都不是单独设题,而与其 它诗篇进行比较比较阅读;从作家看,64 首诗歌涉及作家 52 位,属于学生熟知名家的有 16 位,其中重复出现的皆为名家,计有李白、王维、白居易、杨万里、王安石、苏轼等 6 位唐 宋诗词的代表人物。 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 篇上升。首先,命题人选择大诗人的篇目上,多选择不是特别有名的诗歌,如 2007 年四川 卷宋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 年白居易《惜牡丹花》、2005 年全国二卷白居易《邯郸冬至 夜思家》;选择名篇,也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 2005 年上海卷考察李白《望庐 山瀑布》与唐朝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对比出题;07 年浙江卷的《乌衣巷》,与不出名的 金词、元曲对比出题。其次,一般诗人的名作数量上升,计 37 首,占总量的 58%,应该说, 这些属于“ 冷”诗人的“热”作品,但均是披沙拣金之作,确能代表其最高创作水准。 尽管名家名篇数量有下降,但是可选择范围还是很广泛的,仍然需要倍加关注,笔者查 阅了 11 年(1996-2007)高考题,考到杜甫诗三首,李白诗词七首,王维诗五首,白居易诗 三首,韦应物、刘禹锡各两首,苏轼诗词六首,王安石诗三首,辛弃疾词两首,杨万里两首
王昌龄、柳宗元、杜牧、贾岛、梅尧臣、李清照、陆游、马致远、陈维崧仅仅各考了一首, 而像陈子昂、孟浩然、韩愈、李贺、欧阳修、秦观、周邦彦、姜夔、元好问、张养浩、杨 慎、李梦阳、李攀龙、顾炎武、朱彝尊、袁枚、赵翼、郑板桥、纳兰性德等大量名家的传世 名篇还没有在高考题中出现,必将在以后考题中有所体现。至于不出名诗人的名作肯定会出 现,不好估计是哪些人和哪些篇目,但对于2008年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 注其他时代的名作。 第三,从体裁上分析,诗歌以绝句律诗,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三 年64首诗歌,其中:七绝27首,占总量的42%,居绝对优势,七绝是唐宋诗乃至中国古代 诗歌至善至美的代表。其次为律诗10首(五律7首,七律3首),词9首,元曲4首。诗歌 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 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 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 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2008年的考生在读诗方面侧重绝句、律诗、小令和中调,但作为升华心灵的文学鉴赏 来说,古风、歌行和长调当然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第四,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 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 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 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 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 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如06年广东卷《粤秀峰 晚望》看似全然写景,而情在景中。07全国卷王维《新晴野望》除最末一联稍发议论外, 前三联纯然写景,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之情油然而生。 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 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 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如07湖南卷王安石《示长安君》“自怜湖海 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湖海三年隔”天地辽阔,时间漫长,音讯全无;“尘沙万 里”,离别之远,环境之苦,令人伤感,而两句前的“自怜”和“又作”把离别的无限愁绪 描写的回肠荡气,不能自已。05年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 好月来”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感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 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
王昌龄、柳宗元、杜牧、贾岛、梅尧臣、李清照、陆游、马致远、陈维崧仅仅各考了一首, 而像陈子昂、孟浩然、韩愈、李贺、欧阳修、、秦观、周邦彦、姜夔、元好问、张养浩、杨 慎、李梦阳、李攀龙、顾炎武、朱彝尊、袁枚、赵翼、郑板桥、纳兰性德等大量名家的传世 名篇还没有在高考题中出现,必将在以后考题中有所体现。至于不出名诗人的名作肯定会出 现,不好估计是哪些人和哪些篇目,但对于 2008 年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 注其他时代的名作。 第三,从体裁上分析,诗歌以绝句律诗,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三 年 64 首诗歌,其中:七绝 27 首,占总量的 42%,居绝对优势,七绝是唐宋诗乃至中国古代 诗歌至善至美的代表。其次为律诗 10 首(五律 7 首,七律 3 首),词 9 首,元曲 4 首。诗歌 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 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 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 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2008 年的考生在读诗方面侧重绝句、律诗、小令和中调,但作为升华心灵的文学鉴赏 来说,古风、歌行和长调当然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第四,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 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 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 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 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 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如 06 年广东卷《粤秀峰 晚望》看似全然写景,而情在景中。07 全国卷王维《新晴野望》除最末一联稍发议论外, 前三联纯然写景,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之情油然而生。 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 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 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如 07 湖南卷王安石《示长安君》“自怜湖海 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湖海三年隔”天地辽阔,时间漫长,音讯全无;“尘沙万 里”,离别之远,环境之苦,令人伤感,而两句前的“自怜”和“又作”把离别的无限愁绪 描写的回肠荡气,不能自已。05 年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 好月来”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感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 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