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一论述类阅读理解 (福建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1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 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 2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 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 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 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 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 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 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 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 发展 4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 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 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 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 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 特定的含义。 【解析】作者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故A项错。B项“效用”与“利益”指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不是作者 所认为的“价值”。C选项并非“仅仅”,说法太绝对,除此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答案】C 11、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解析】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不仅 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
2011 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论述类阅读理解 (福建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1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 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 念。 2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 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 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 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 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 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 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 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 发展。 4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 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 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 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 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 2010 年 6 月 2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 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 特定的含义。 【解析】作者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故 A 项错。B 项“效用”与“利益”指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不是作者 所认为的“价值”。C 选项并非“仅仅”,说法太绝对,除此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答案】C 11、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解析】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 不仅” 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
【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12、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 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 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 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 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 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 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 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 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 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 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 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 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 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 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 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 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 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溥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 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 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 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 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 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ˆ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 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 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 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0"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 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
【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12、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 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 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 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 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 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 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 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 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 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 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 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 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 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 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 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 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 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 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 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 年 3 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 访问了一个多月。7 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 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 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 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 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 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 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0"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 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 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
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 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 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 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 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 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要斧头 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 家的重要成就和贡 【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己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 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 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 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 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 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江苏卷)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 得以安心
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 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 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 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 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 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 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 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试题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D、E 不给分。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试题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 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试题答案】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 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 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 【试题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 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 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 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 分。 (江苏卷)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 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 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 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 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 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 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 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 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ν咧,“护堤咧,“严防决堤ˆ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 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 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答: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 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 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答: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 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解析: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 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答: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 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广东卷)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 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 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 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 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 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 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 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 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 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 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 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 答: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 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解析:近年来,命题者似乎都好从文章行文构思上来命题,本试题中已出现了两道类似题目,不知是不是 一种巧合,还是都爱好!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 分) 答: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 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解析:这道题出得好,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不过,此题仍有一点小瑕疵:“什么样的递进关系”和“什 么样的高度评价”如出一辙!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 分) 答: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 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广东卷)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5 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 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 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 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 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 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 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 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 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 质,而不是芸芸总总 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 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 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 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枃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 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 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 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 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 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 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 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 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 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 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 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 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 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 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 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 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 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 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 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 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 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 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 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 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 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 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 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 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 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 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 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 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 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 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 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 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 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 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 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2 分,多选不 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