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 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 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 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 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 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 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 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 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 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一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 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 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 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 “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 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 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 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 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 中 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 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一一细德 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 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 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 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 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 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 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 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Page 16 2/13/2021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 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 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 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 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 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 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 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 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 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 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 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 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 “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 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 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 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 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 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 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 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 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 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 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 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 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 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 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 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 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 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 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 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 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 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 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 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 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 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2)边塞军旅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17
Page 17 2/13/2021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 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 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 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 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 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 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 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 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 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 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 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2)边塞军旅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例 1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 [例 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 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 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 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 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 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 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 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 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 20卷传世 、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 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
Page 18 2/13/2021 还。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 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 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 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 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 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 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 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 20 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 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
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 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 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ˆ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 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 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 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 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 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 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 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 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 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望月怀远自然浑成 颔联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Page 19 2/13/2021 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 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 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 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 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 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 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 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 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 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 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 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评点精粹: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盛唐诗专题教案2 山居秋暝 教学目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晩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 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 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淸淸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晩钟,在秋 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Page 20 2/13/2021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盛唐诗专题教案 2 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 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 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 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