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同要素供给曲线的特点,认识要素供给原则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关系。【本讲的重点】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0的特征及原因。【本讲的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0的特征及原因。【复习提问】效用最大化【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分析不同要素供给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均衡价格决定的影响,提出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评价指标。【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一要素供给分析的有关问题1.要素所有者为原始要素所有者要素所有者具有非单一性,即要素所有者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可以是“中间要素(投入)”所有者一一生产向生产过程再次投入的中间要素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原始要素所有者一一向市场提供诸如劳动等要素的所有者。这里研究的是原始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供给行为。2.要素供给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生产者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行为是效用最大化,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自然会影响到对要素供给的分析,会有不同的供给原则。既然研究的是作为原始要素供给的消费者行为,所以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实际就是研究消费者的行为问题,固这里是根据消费者(原始资源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讨论要素供给问题。3.要素供给数量的特点消费者拥有要素数量的有限性。如果从一个较短的时间来看,一个消费者拥有的生产要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假设一个消费者拥有10亩地、每年的收入是10万元,他每天可以支配的时间只有24小时。所以消费者的决策只能在这有限的资源范围内进行。比如,这个消费者每天用于劳动的时间不可能超过24小时(由于他要睡觉、吃饭,所以他能够供给给市场的时间
第二十一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同要素供给曲线的特点,认识要 素供给原则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关系。 【本讲的重点】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 性为 0 的特征及原因。 【本讲的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 0 的特征及原因。 【复习提问】效用最大化 【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分析不同要素供给的不同特 点以及对均衡价格决定的影响,提出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评价指标。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一节 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一 要素供给分析的有关问题 1. 要素所有者为原始要素所有者 要素所有者具有非单一性,即要素所有者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 可以是“中间要素(投入)”所有者——生产向生产过程再次投入的中间要素的 生产者,也可以是原始要素所有者——向市场提供诸如劳动等要素的所有者。这 里研究的是原始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供给行为。 2. 要素供给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 生产者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行为是效用最大化,要素所有者及 其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自然会影响到对要素供给的分析,会有不同的供给原则。既 然研究的是作为原始要素供给的消费者行为,所以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实际 就是研究消费者的行为问题,固这里是根据消费者(原始资源所有者)的效用最 大化行为来讨论要素供给问题。 3. 要素供给数量的特点 消费者拥有要素数量的有限性。如果从一个较短的时间来看,一个消费者拥 有的生产要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假设一个消费者拥有 10 亩地、每年的收入是 10 万元,他每天可以支配的时间只有 24 小时。所以消 费者的决策只能在这有限的资源范围内进行。比如,这个消费者每天用于劳动的 时间不可能超过 24 小时(由于他要睡觉、吃饭,所以他能够供给给市场的时间
实际不超过16小时),他每年的新增储蓄不可能超过10万元(除非他获得别人的馈赠),他可以出租的土地也不会超过10亩。消费者对于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都可以归入两大类用途中去,一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从而获得租金、工资、利息等收入;二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娱乐和休闲、把收入用于即时的消费、把土地修成花园、草地供自已欣赏等。这样,所谓要素供给问题实际上成为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与“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问题。二要素供给原则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把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可以获得收入,而收入本身就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消费者把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闲暇,是因为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实际是在要素的两种用途之间进行权衡。现在的问题变为,消费者把多少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又把多少生产要素保留自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要素供给的原则就是他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从基数效用论的角度出发,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消费者提供给市场的要素的边际效用和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因为如果该要素供给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大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那么消费者增加要素的供给减少保留自用的资源数量将能够使他的总效用增加:如果该要素提供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要素边际效用,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提供给市场的要素增加保留自用的要素,从而提高自己的总效用。最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消费者将提供给市场和将要素保留自用的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下面我们以单一生产要素一劳动为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以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决策无非是在现有的要素总量的约束下,在要素收入和自用要素之间选择求得效用最大。YY1OL*7t图9--1要素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实际不超过 16 小时),他每年的新增储蓄不可能超过 10 万元(除非他获得别人 的馈赠),他可以出租的土地也不会超过 10 亩。 消费者对于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都可以归入两大类用 途中去,一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从而获得租金、工资、利息等收 入;二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娱乐和休闲、把收 入用于即时的消费、把土地修成花园、草地供自己欣赏等。这样,所谓要素供给 问题实际上成为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 给”与“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问题。 二 要素供给原则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把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 可以获得收入,而收入本身就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消费者把生产要素保留自用, 比如把时间用于闲暇,是因为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实 际是在要素的两种用途之间进行权衡。现在的问题变为,消费者把多少生产要素 提供给市场、又把多少生产要素保留自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要素供给的原则就是他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从基数效用论的角度 出发,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消费者提供给市场的要素的边际效用和消费者“保 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因为如果该要素供给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大于保 留自用的边际效用,那么消费者增加要素的供给减少保留自用的资源数量将能够 使他的总效用增加;如果该要素提供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要素边际 效用,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提供给市场的要素增加保留自用的要素,从而 提高自己的总效用。最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消费者将提供给市场和将要素保留自 用的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下面我们以单一生产要素—劳动为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以无差异曲线 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决策无非是在现有的要素总量的约束 下,在要素收入和自用要素之间选择求得效用最大。 G U2 U1 U0 O l1 L* l Y Y* Y1 图 9-1 要素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如图9--1所示,横轴1为保留自用的要素(这里就是闲暇)数量,纵轴Y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这里假定消费者没有非要素收入)。UoUI、U2是消费者的三条无差异曲线,曲线的特点是向右下方倾斜向原点凸出,曲线的特点与第三章中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样的。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的要素总量是L,工资率是W,这样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可获得的收入将是Y*=WL*,消费者把全部要素保留自用也不能超过L,因此图中的YL'就是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斜率是-W。预算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 WL*-WI(9. 1)分析图9--1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U2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它与预算线没有切点;U。与预算线有两个交点,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它不是最大的;U与消费者的预算线相切于G点,G点是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即均衡点。可见在均衡时,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1,要素收入是Y1。由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在切点处实现均衡,那么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必然是相等的。预算线的斜率是-W,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dY/d1,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表示为:dY=-W(9.2)dl式9.2的左边是资源供给的边际替代率,它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而等式的右边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必须放弃的收入量。所以该式的含义就是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等于他实际所必须减少的收入量。三要素供给曲线下面我们由无差异曲线来推导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在竞争性的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给定一个市场的要素价格,通过图9--1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消费者来说的最佳要素供给量。当市场的要素价格变动的时候,消费者也会变动自已的要素供给量,从而我们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如图9--2所示,横轴I为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纵轴为消费者向市场提
如图 9-1 所示,横轴 l 为保留自用的要素(这里就是闲暇)数量,纵轴 Y 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这里假定消费者没有非要素收入)。U0、U1、U2是消费者的 三条无差异曲线,曲线的特点是向右下方倾斜向原点凸出,曲线的特点与第三章 中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样的。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的要素总量是 L *,工资率是 W, 这样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可获得的收入将是 Y * =W·L *,消费者把全部要素保 留自用也不能超过 L *,因此图中的 Y * L *就是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斜率是-w。 预算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Y= WL * -Wl (9.1) 分析图 9-1 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U2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它与预算线没有切点;U0与预算线有两个交点,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是可以实 现的,但是它不是最大的;U1与消费者的预算线相切于 G 点,G 点是现有的资源 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即均衡点。可见在均衡时,消费者 保留自用的要素是 l1,要素收入是 Y1。 由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在切点处实现均衡,那么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切线 的斜率必然是相等的。预算线的斜率是-W,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 dY/dl,因此消 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表示为: W dl dY = − (9.2) 式 9.2 的左边是资源供给的边际替代率,它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 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而等式的右边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必须 放弃的收入量。所以该式的含义就是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 收入量等于他实际所必须减少的收入量。 三 要素供给曲线 下面我们由无差异曲线来推导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在竞争性的要素市场 中,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给定一个市场的要素价格,通过图 9-1 我们 可以得到一个对消费者来说的最佳要素供给量。当市场的要素价格变动的时候, 消费者也会变动自己的要素供给量,从而我们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 线。 如图 9-2 所示,横轴 I 为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纵轴为消费者向市场提
供要素能够获得的收入,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要素的数量是L。当要素的价格为W。时,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所获最大要素收入Yo=W。L,因而LY。为消费者的预算线。U。为无差异曲线,该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A点,因而A点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均衡点处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1o,那么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将是L-100假定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W,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将增大到Y,=WL*,横轴上的截距不变,斜率变陡,因而预算线变为YL*。与该预算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为Ui,两条曲线的切点就是均衡点B,在B点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1i,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是L*-1,,此即W,的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显然要素价格的提高使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提高,并且均衡时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也提高了。同样道理,当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Wz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将变得更陡,预算线将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C点,均衡的要素供给量将是L"-12,,依此类推。我们将A、B、C等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曲线PEP,称为价格扩展线。WY/PESY2W2YYoWUWoUUOL-loL'-l, L-l, L-IO12Ir1oL*1图9--2价格扩展线图9--3要素供给曲线以上在图9--2我们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得到了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要素价格下的均衡点,在每个均衡点处我们都可得到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这样将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在图9--3中投影得到一系列的要素价格与供给量的组合点A、B、C等,将这些组合点连接起来,就是该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S。将市场中所有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横向相加,就可得到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可以知道,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和单个消费者供给曲线的形状是近似的
供要素能够获得的收入,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要素的数量是 L *。当要素的价格为 W0时,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所获最大要素收入 Y0=W0·L *,因而 L * Y0为消费者 的预算线。U0为无差异曲线,该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 A 点,因而 A 点是消费者的 均衡点,在均衡点处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 l0,那么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将 是 L * -l0。 假定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 W1,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将增大到 Y1=W1·L *,横 轴上的截距不变,斜率变陡,因而预算线变为 Y1L *。与该预算线相切的无差异曲 线为 U1,两条曲线的切点就是均衡点 B,在 B 点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 l1,供 给市场的要素数量是 L * -l1,,此即 W1的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显然要 素价格的提高使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提高,并且均衡时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也提 高了。同样道理,当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 W2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将变得更陡, 预算线将与无差异曲线 U2相切于 C 点,均衡的要素供给量将是 L * -l2,.,依 此类推。我们将 A、B、C 等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曲 线 PEP,称为价格扩展线。 以上在图 9-2 我们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得到了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要素价 格下的均衡点,在每个均衡点处我们都可得到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这样 将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在图 9-3 中投影得到一系列的要素价格 与供给量的组合点 A、B、C 等,将这些组合点连接起来,就是该消费者的要素供 给曲线 S。将市场中所有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横向相加,就可得到市场的要素 供给曲线。可以知道,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和单个消费者供给曲线的形状是近似 的。 C B A O l2 l1 l0 L* l Y Y2 Y1 Y0 U2 U1 U0 E PEP S L* -l0 L* -l1 L-l2 L* -l W W2 W1 W0 O C B A 图 9-2 价格扩展线 图 9-3 要素供给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我们对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的推导,主要讲的是推导的方法,尽管多数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确实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要素的供给曲线的形状都是向右上方倾斜。具体某种要素的供给曲线如何,取决于该要素保留自用对消费者来讲,能否提高效用、能提高多少。比如,时间如果被用作闲暇,就能够直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土地如果没有其它用途则保留下来就不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这样要素的特点不同,其供给曲线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讨论。第二节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一、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一定劳动(工作)或服务的时间数,它涉及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在劳动和闲暇两个方面的分配。我们知道,一个消费者每天能够利用的时间资源最多不可能超过24小时,消费者可以把24小时中的一部分供给给市场(也就是消费者提供劳动),而把其它部分用于睡觉、吃饭、娱乐、休闲等项活动,我们不把劳动之外的时间都称作是闲暇。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带来收入,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会把他每天24小时的时间在劳动供给和闲暇之间进行权衡。消费者会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多少时间提供市场,实际就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这种决策过程和上一节所讲的消费者在自用资源和提供市场之间进行的决策是一样的。YWYiW3Y2W2U:YsFUWi-一U.024-H ↑ 24-H2 24-H24HH2HsHiO24-H3图9--4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a)(b)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我们对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的推导,主要讲的是推导 的方法,尽管多数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确实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并不意味着 所有要素的供给曲线的形状都是向右上方倾斜。具体某种要素的供给曲线如何, 取决于该要素保留自用对消费者来讲,能否提高效用、能提高多少。比如,时间 如果被用作闲暇,就能够直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土地如果没有其它用途则保 留下来就不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这样要素的特点不同,其供给曲线的特点就是 不同的,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讨论。 第二节 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一、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一定劳动(工作)或服务的时间数,它涉及 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在劳动和闲暇两个方面的分配。 我们知道,一个消费者每天能够利用的时间资源最多不可能超过 24 小时, 消费者可以把 24 小时中的一部分供给给市场(也就是消费者提供劳动),而把其 它部分用于睡觉、吃饭、娱乐、休闲等项活动,我们不妨把劳动之外的时间都称 作是闲暇。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带来收入,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 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会把他每天 24 小时的时间在劳 动供给和闲暇之间进行权衡。消费者会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多少时间提供市场, 实际就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这种决策过程和上一节所讲的消费者在自用 资源和提供市场之间进行的决策是一样的。 (a) (b) Y Y1 Y2 Y3 O H2 H3 H1 24 H U3 U2 U1 B C A O 24-H1 24-H2 24-H W W3 W2 W1 24-H3 a b S c 图 9-4 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