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如何导致市场失灵,运用怎样的政策加以调节,如何调节。【本讲的重点】信息不对称。【本讲的难点】信息不对称。【本讲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主旨在于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但是,这个定理并不真正适用于现实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就某些配置问题而言,现实的市场机制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本章将分别论述存在非对称信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情况时,如何导致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如何发挥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一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如果假定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影响其选择或决策的信息有完全的了解,即具有完全信息,例如,消费者知道产品的质量、价格,知道哪单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便宜等所有信息:生产者知道自已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等全部信息,那么,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因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就被抽象掉了,他们也就总能得到一个最优解。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常常并非如此,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很不完全的。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信息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子知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还指信息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因为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分布通常是分散的,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甚至是根本不可能获取到某信息,或者说获取该信息的成本无穷大。因此,理性的信息消费者通常总是按照边际原则来搜寻信息,这意味着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具备完全信息。同时信息又不同于一般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去购买但是,购买信息商品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
第二十五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并分析 如何导致市场失灵,运用怎样的政策加以调节,如何调节。 【本讲的重点】信息不对称。 【本讲的难点】信息不对称。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主旨在于论证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 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但是,这个定理并不真正适用于现实的市场经济, 也就是说,就某些配置问题而言,现实的市场机制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本章将分别论述存在非对称信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情况时,如何导致 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如何发挥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一 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如果假定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影响其选择或决策的信息有完全的了 解,即具有完全信息,例如,消费者知道产品的质量、价格,知道哪里生产和销 售的产品便宜等所有信息;生产者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 情况等等全部信息,那么,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因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就被抽象 掉了,他们也就总能得到一个最优解。 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常常并非如此,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很不完全的。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信息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 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 任何情况,而且还指信息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 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因为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分布通常是分 散的,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甚至是根本不可能获取到某信息, 或者说获取该信息的成本无穷大。因此,理性的信息消费者通常总是按照边际原 则来搜寻信息,这意味着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具备完全信息。同时信息又不同 于一般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去购买。 但是,购买信息商品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
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由此出现了一个困难的问题:卖者让不让买者在购买之前就充分了解所出售的信息的价值呢?如果不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就可能因为不知道究竞值不值得而不去购买:如果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又可能因为已经知道了该信息而不去购买它。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交易,只能靠买卖双方并不十分可靠的信赖,市场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不同的交易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经过训练的汽车修理工比一位经济学教授更容易知道一辆二手车的质量:一个企业的经理几乎无需花费任何成本就知道自已的努力水平,而企业所有者即使花费巨大成本却难知其样。这表明个人拥有的信息水平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你所知道的我不知道,或者相反,我所知道的你不知道,即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不相等或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但是信息不完全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所有的当事人尽管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但拥有的信息水平可能相同。信息对人们的预期和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解决或至少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因而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体系就不会有效率地运作,由此产生一种与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例如,消费者可能购实了保证疗效的药物,结果发现毫无作用,那么这种药品的生产和消费数量就会大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再如,保险供应商缺乏关于人们的风险信息时,保险的供应就会低于最优水平,有的人可能买不到保险。从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能够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安排。二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1.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在市场运行中,我们经常看到存在一些与通常规律不相一致的现象。如我们所了解的在市场经济中对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如果某种商品价格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对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是,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开,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即供给曲线同右上方倾斜。但是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生产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供给量也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意味看市场的失灵。次品市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假如你最近刚刚买了一辆
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由此出现了一个困 难的问题:卖者让不让买者在购买之前就充分了解所出售的信息的价值呢?如果 不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就可能因为不知道究竟值不值得而不去购买;如 果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又可能因为已经知道了该信息而不去购买它。在 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交易,只能靠买卖双方并不十分可靠的信赖,市场的作用受 到了很大的限制。 对于不同的交易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经过训练的 汽车修理工比一位经济学教授更容易知道一辆二手车的质量;一个企业的经理几 乎无需花费任何成本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水平,而企业所有者即使花费巨大成本却 难知其祥。这表明个人拥有的信息水平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你所知道的我不 知道,或者相反,我所知道的你不知道,即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不相等或 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 信息是不完全的,但是信息不完全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所 有的当事人尽管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但拥有的信息水平可能相同。 信息对人们的预期和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解决或 至少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因而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下,市场体系就不会有效率地运作,由此产生一种与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例如, 消费者可能购买了保证疗效的药物,结果发现毫无作用,那么这种药品的生产和 消费数量就会大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再如,保险供应商缺乏关于人们的风险信息 时,保险的供应就会低于最优水平,有的人可能买不到保险。从下面的分析中可 以看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能够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安排。 二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1. 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 在市场运行中,我们经常看到存在一些与通常规律不相一致的现象。如我们 所了解的在市场经济中对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如果某种商品价格降低,对该 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对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是, 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减少,生产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供给量也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上升 而减少,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意味着市场的 低效率,意味着市场的失灵。 次品市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假如你最近刚刚买了一辆
新轿车,但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你急需用钱,于是你决定把这辆车卖掉。结果你会发现,尽管你的车还非常新,但却不得不以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买卖双方存在着产品质量信息上的不对称性。通常,卖者对旧车质量的信息多于买者。一辆轿车的质量高低往往是在购买者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示出来,车主很清楚自已的车的质量,也知道它们的缺陷,但买主却不具有这一信息。对于一辆质量很好的车,买者也可能怀疑其质量有问题,而对于一辆有某些问题的车而言,卖者也可能为了把这种“次品”推销出去而不愿意告诉买者,从而质量高的和质量低的车出现在同一个市场上可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买者只会按一个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高质量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上,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最终实际成交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直至低质量的车全部售完。这种低质量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经济学中称之为“逆向选择”。假定在旧车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车一一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如果买方和卖方都清楚车的质量,就会形成不同的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两个市场,分别形成各自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为了简便起见,假定买者对高质量和低质量车的需求曲线重合。可以得到下面图形PSPHPASPLD0Q12一1次品市场S表示高质量车的供给曲线,S表示低质量车的供给曲线,如果买者能确切地知道这两类轿车的质量,则可以认为此时存在两个二手车的子市场,它们分别承担高质量和低质量轿车的交易。但是当信息不对称时,情况就不同了,假定车主对车的质量信息比买主知道的多,并假定买主是风险中性者,开始他预期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概率分布的可能性各占50%,从而愿意以平均价格购买旧车。结果,市场均衡价格低于高质量车应有的价格,但又高于低质量车的价格,于是将有较少的高质量车和较多的低质量车成交。当消费者发现这一情况,就将改变
新轿车,但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你急需用钱,于是你决定把这辆车卖掉。结果你会 发现,尽管你的车还非常新,但却不得不以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买卖双方存在着产品质量信息上的不对 称性。通常,卖者对旧车质量的信息多于买者。一辆轿车的质量高低往往是在购 买者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示出来,车主很清楚自己的车的质量,也知道它们 的缺陷,但买主却不具有这一信息。对于一辆质量很好的车,买者也可能怀疑其 质量有问题,而对于一辆有某些问题的车而言,卖者也可能为了把这种“次品” 推销出去而不愿意告诉买者,从而质量高的和质量低的车出现在同一个市场上, 可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买者只会按一个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高质量 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上,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 最终实际成交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直至低质量的车全部售完。这种低质量 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经济学中称之为“逆向选择”。 假定在旧车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车——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如果买方和 卖方都清楚车的质量,就会形成不同的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两个市场,分别形成 各自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为了简便起见,假定买者对高质量和低质量车的需 求曲线重合。可以得到下面图形。 SH表示高质量车的供给曲线,SL表示低质量车的供给曲线,如果买者能确切 地知道这两类轿车的质量,则可以认为此时存在两个二手车的子市场,它们分别 承担高质量和低质量轿车的交易。但是当信息不对称时,情况就不同了,假定车 主对车的质量信息比买主知道的多,并假定买主是风险中性者,开始他预期高质 量车和低质量车概率分布的可能性各占 50%,从而愿意以平均价格购买旧车。结 果,市场均衡价格低于高质量车应有的价格,但又高于低质量车的价格,于是, 将有较少的高质量车和较多的低质量车成交。当消费者发现这一情况,就将改变 D SH SL Q P PH PA PL O 12—1 次品市场
预期,即预期轿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因而愿意接受的价格更低,使得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实际交易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这一过程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车全部售完为止。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上完全没有高质量车。尽管上述结果是在只有两种质量产品的条件下得到的,而高质量的产品被完全驱逐出市场的情形也是一种极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达到均衡时,消费者购买到的高质量轿车所占比重要比事先确切知道它们的质量时要少,次品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对市场有效运行产生影响。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市场运行失效。旧车市场只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标准化例子,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许多市场上都会出现。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降低商品价格不一定能刺激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样,在生产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提高该商品的价格也不一定能够激该商品的供给。保险市场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另一种情况下的逆向选择。在保险市场中,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保险购买者非常清楚自己的情况,但卖方即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例如,我们知道在保险市场中,年龄超过某一临界水平的人,通常难以买到医疗保险。这是因为他们患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太高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保险价格来解决。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尽管保险公司可以坚持通过医疗检查来了解保险购买者的健康情况,但保险购实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仍然比保险公司更清楚的多。那些比较健康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风险低,通常购买保险的心情不如健康差的投保人那么迫切,也不愿意为保险支付较高的价格;而那些不健康的人,更有可能选择购买保险,也愿意接受较高的费用。这就产生一个重要结果:迫使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价格,但是价格的提高减少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而在减少的保险需求中,主要的却是那些相对“好”的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他们不愿意为保险支付过高的价格,在留下来的投保人中,主要的则是那些相对“坏”的投保人,由于他们具有的风险较大,宁愿为得到保险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样,随着保险价格的上升,投保人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健康差的投保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健康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由此保险公司对每一投保人的平均赔偿也将增加,这也表明保险公司的平均损失将随着保险价格的提高而提高,若保险公司为弥补损失而继续提高价格,会进一步将那些比较健康的人逐出市场,投保人结构会急剧恶化。由此又产生了在旧车市场所看到的逆向选择问题,可能出现的一个极端是,所有想购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这样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出售保险已无利可图,保险市场也就不会产生了。2.对非对称信息下市场失灵的校正*政府介入。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或者至少不能有效解决非对称信息导致
预期,即预期轿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因而愿意接受的价格更低,使得需求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实际交易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这一过程会持续下去, 直到低质量车全部售完为止。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上完全没有高质量车。 尽管上述结果是在只有两种质量产品的条件下得到的,而高质量的产品被完 全驱逐出市场的情形也是一种极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达到均衡时,消费者购 买到的高质量轿车所占比重要比事先确切知道它们的质量时要少,次品市场上的 不对称信息对市场有效运行产生影响。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本身就 意味着市场运行失效。 旧车市场只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标准化例子,事实上这种情况 在许多市场上都会出现。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降低商品价格不一定能 刺激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样,在生产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提高该商品的价格 也不一定能够刺激该商品的供给。保险市场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另一种情况下 的逆向选择。在保险市场中,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保险购买者非常清楚自己的 情况,但卖方即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例如,我们知道在保险 市场中,年龄超过某一临界水平的人,通常难以买到医疗保险。这是因为他们患 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太高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 高保险价格来解决。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尽管保险公司可以坚持通过医疗检查 来了解保险购买者的健康情况,但保险购买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仍然比保险公司 更清楚的多。那些比较健康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风险低,通常购买保险的心情 不如健康差的投保人那么迫切,也不愿意为保险支付较高的价格;而那些不健康 的人,更有可能选择购买保险,也愿意接受较高的费用。这就产生一个重要结果: 迫使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价格,但是价格的提高减少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而在 减少的保险需求中,主要的却是那些相对“好”的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他们不 愿意为保险支付过高的价格,在留下来的投保人中,主要的则是那些相对“坏” 的投保人,由于他们具有的风险较大,宁愿为得到保险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样, 随着保险价格的上升,投保人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健康差的投保人所占的比例 越来越大,健康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由此保险公司对每一投保人的平 均赔偿也将增加,这也表明保险公司的平均损失将随着保险价格的提高而提高, 若保险公司为弥补损失而继续提高价格,会进一步将那些比较健康的人逐出市 场,投保人结构会急剧恶化。由此又产生了在旧车市场所看到的逆向选择问题, 可能出现的一个极端是,所有想购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这样对于保险公 司而言,出售保险已无利可图,保险市场也就不会产生了。 2. 对非对称信息下市场失灵 的校正 * 政府介入。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或者至少不能有效解决非对称信息导致
的市场失灵,这为政府在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如在保险市场,政府为一定年龄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保险,就有助于消除逆向选择的问题。政府也通过相关的规定与措施尽可能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其它机制。政府介入并不是消除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惟一途径,声誉、标准化、市场信号机制等也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有关其产品的信息,并以适当激励让购买者相信他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常常根据企业的声誉来作出决策。但是,当一项生意很难建立或根本没有机会作出声誉时,“标准化”一一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以连锁经营方式或其他方式提供给顾客,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不管在什么地方,它提供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购买,无须为它的质量和价格担忧。价格信号是能够缓解逆向选择问题的另一个机制,是指产品卖方通过信号向买方传达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如在劳动市场,待雇者(卖方)把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高生产率信号,向厂商传递关于自己生产率的信息,以利于获得与自己生产率相匹配的工资。在产品市场,那些想卖出较高价格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可以通过签订内容广泛的保证书来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号,因为签订这样的保证书给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带来的成本较低,而对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签订这样的合同成本很高,它们不愿意签订这样的合同。因此,保证书就成为一个显示质量的信号。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仅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前,会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后,还会存在另一类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的一方,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于合同规定的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交易方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典型领域就是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不测事件费用的增加,不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或者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果保险费用既定,投保人倾向于减少用于防止不测事件发生的费用支出第二节垄断一断与效率1.垄断导致福利的损失
的市场失灵,这为政府在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如在保险市场,政府为一定 年龄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保险,就有助于消除逆向选择的问题。政府也通过相关的 规定与措施尽可能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 市场的“透明度”。 * 其它机制。政府介入并不是消除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惟一途径,声誉、标 准化、市场信号机制等也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往往在销售 过程中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有关其产品的信息,并以适当激励让购买者相信 他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常常根据企业的声誉来作出 决策。但是,当一项生意很难建立或根本没有机会作出声誉时,“标准化”—— 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以连锁经营方式或其他方式提供给顾客,将有助于解决信 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不管在什么地方,它提 供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购买,无须为它的质量和价格担忧。价格信号是 能够缓解逆向选择问题的另一个机制,是指产品卖方通过信号向买方传达有关产 品质量的信息。如在劳动市场,待雇者(卖方)把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高生产率 信号,向厂商传递关于自己生产率的信息,以利于获得与自己生产率相匹配的工 资。在产品市场,那些想卖出较高价格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可以通过签订 内容广泛的保证书来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号,因为签订这样的保证书给生产高质 量产品的厂商带来的成本较低,而对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签订这样的合同 成本很高,它们不愿意签订这样的合同。因此,保证书就成为一个显示质量的信 号。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仅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前,会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 致的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后,还会存在另 一类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在 这种情况下,具有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的一方,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悖 于合同规定的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交易方的利益,这就是 所谓的“道德风险”。典型领域就是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不测 事件费用的增加,不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 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或者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如果保险费用既定,投保人倾向于减少用于防止不测事件发生的费用支出。 第二节 垄断 一 垄断与效率 1. 垄断导致福利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