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行政处罚 第一节行政处罚概述 、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处罚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依法给 予制裁的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 规授权的组织 第二,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是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 政法律责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第三,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的 制裁。 第四,行政处罚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 组织实施的一种法律制裁。 二、行政处罚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一)、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 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行政强制 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活动。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二者的适用前提不同
第六章 行政处罚 第一节 行政处罚概述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处罚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依法给 予制裁的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 规授权的组织。 第二,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是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 政法律责任、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第三,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的 制裁。 第四,行政处罚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 组织实施的一种法律制裁。 二、行政处罚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一)、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 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行政强制 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活动。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二者的适用前提不同。 1
第二,二者的适用主体不同。 第三,二者的目的不同。 (二)、行政处罚与行政即时强制的区别 行政上的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目前的紧迫情况没有余暇 发布命令,或者虽然有发布命令的余暇,但若发布命令便难以达到预 期行政目的时,为了创造出行政上所必要的状态,行政机关不必以相 对人不履行义务为前提,便可以对相对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 制的活动或制度。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二者的目的不同 第二,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 第三,二者的程序要求不同。 第四,二者的措施不同。 第二节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是指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原则。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 权的组织在法定权限内依据法定程序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应当给予
第二,二者的适用主体不同。 第三,二者的目的不同。 (二)、行政处罚与行政即时强制的区别 行政上的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目前的紧迫情况没有余暇 发布命令,或者虽然有发布命令的余暇,但若发布命令便难以达到预 期行政目的时,为了创造出行政上所必要的状态,行政机关不必以相 对人不履行义务为前提,便可以对相对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 制的活动或制度。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二者的目的不同。 第二,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 第三,二者的程序要求不同。 第四,二者的措施不同。 第二节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是指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原则。 一、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 权的组织在法定权限内依据法定程序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应当给予 2
行政处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该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是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 2、行政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 处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 4、行政处罚的种类法定。 行政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 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 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公开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1、处罚依据公开 2、处罚过程公开。 3、处罚结果公开 三、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四、权利保障原则 五、一事不再罚原则 事不再罚原则,是指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 予多次处罚。 事不再罚原则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
行政处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该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是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 2、行政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 3、处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 4、行政处罚的种类法定。 二、行政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 4 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 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 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公开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1、处罚依据公开。 2、处罚过程公开。 3、处罚结果公开。 三、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四、权利保障原则 五、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 予多次处罚。 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行政处罚法》第 24 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 3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2、《行政处罚法》第22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 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此,行政机关 不再予以处罚。 3、《行政处罚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 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 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 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范例①:2000年试卷一第22题 王某回国携带应申报物品而未向海关申报,海关认定王某的 行为构成走私,对王某作出没收物品,并罚款1000元人民币的处罚。 海关的上述处罚是否正确?() A、是错误的,只能实施没收物品的处罚 B、是错误的,只能实施罚款1000元的处罚; 是错误的,只能在没收与罚款中选择一种实施处罚 是正确的,不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答案:D 范例②:2004年试卷二第98题 98.关于行政处罚和刑罚的折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拘留可以折抵拘役 B.行政拘留可以折抵有期徒刑 C.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折抵没收财产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2、《行政处罚法》第 22 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 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此,行政机关 不再予以处罚。 3、《行政处罚法》第 28 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 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 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 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范例①:2000 年试卷一第 22 题 王某回国携带应申报物品而未向海关申报,海关认定王某的 行为构成走私,对王某作出没收物品,并罚款 1000 元人民币的处罚。 海关的上述处罚是否正确?( ) A、 是错误的,只能实施没收物品的处罚; B、 是错误的,只能实施罚款 1000 元的处罚; C、 是错误的,只能在没收与罚款中选择一种实施处罚; D、 是正确的,不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答案:D 范例②: 2004 年试卷二第 98 题 98.关于行政处罚和刑罚的折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拘留可以折抵拘役 B.行政拘留可以折抵有期徒刑 C.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折抵没收财产 4
D.罚款可以折抵罚金 答案:ABD 第四节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行政处罚在学理上的分类 在行政法学理论上,一般把行政处罚分为四类 (一)、申诫罚。也称精神罚或影响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向违法 行为人发出警戒,申明其违法行为,通过对其名誉、荣誉、信誉等施 加影响,引起其精神上的警惕,使其不再违法的处罚形式。 (二)、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剥夺违 法当事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三)、财产罚。财产罚是指使被处罚的人的财产权利和利益受到 损害的行政处罚。 (四)、行为罚。行为罚是限制和剥夺相对人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 的处罚措施,有时也被称为能力罚。 行政处罚在法律上的分类 依据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可以分为七类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5、责令停产停业
D.罚款可以折抵罚金 答案:ABD 第四节 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一、行政处罚在学理上的分类 在行政法学理论上,一般把行政处罚分为四类: (一)、申诫罚。也称精神罚或影响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向违法 行为人发出警戒,申明其违法行为,通过对其名誉、荣誉、信誉等施 加影响,引起其精神上的警惕,使其不再违法的处罚形式。 (二)、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剥夺违 法当事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三)、财产罚。财产罚是指使被处罚的人的财产权利和利益受到 损害的行政处罚。 (四)、行为罚。行为罚是限制和剥夺相对人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 的处罚措施,有时也被称为能力罚。 二、行政处罚在法律上的分类 依据行政处罚法第 8 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可以分为七类: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5、责令停产停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