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纪录片的分类 课时:2周,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题材 人文类纪录片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等人生题材。《生活空间》 制片人陈氓说:“我们不是在报道有趣的事情,而是在拍人。行为是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 报道事件本身是浅层次的,重要的是表现人” 一 历史类如果说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历史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环境。历 史的本质力量在于从一些偶然因素背后发现并把握某种必然,以史为镜,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场 所的考察、对历史遗物、遗迹的体验,理解历史,理解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提高对历史的鉴别能 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 自然类国外有《探索发现》、《国家地理频道》等专门播放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电 视频道,其范围从人体的奥秘到字宙万物的演变,从人类文明的探索到未来高新技术的展望,包 括许多人眼所不及的地方,如海洋深处、字宙太空、微观世界、动植物生存、生命起源等 第二节创作手法 纪实类往往是现在进行时,截取生活的一段流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 是真实质朴、自然流畅,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是对拍摄内容的补充,一般不用描写手段,不需 文采横溢、思想外露 二、 写意类就象雕塑一样,要有高度凝炼的概括和刻划,是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选择, 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注重解说词,在解说中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哲学思 想,更强调个性。有人把纪实和写意比喻成缝纫和刺绣,前者是踏踏实实沿着针角走,后者要用 针去挑明思想的情绪。如《雕塑家刘焕章》创造一种“独白式”的解说词风格,表达人物的内心 世界 三 思辩类这类节目的针对性强、宣传味浓,原来被称作专题片,是依照某一时期党的 方针政策宣传要求选择题材,宜教色彩较浓,是电视政论文,特别具有中国特色,一般是围绕主 题拍摄、采访、收集素材,以阐述某一个问题,画面只是配合。如《中华之剑》、《中华之门》 《改革开放二十年》、《20年、20人》《共和国外交风云》等 第三节文化形态 主流类纪录的是重要事件、人物或主题,通过阐述深刻的哲理、展示精神的力量、 弘扬品格和情操,给人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正面引导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 目的。如《邓小平》、《飞越太平洋》等,这类文字声画顷斜,画面往往沦为文字附庸 精英类其题材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它所追求的不是娱 乐效果或宜传目的,而是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和社会发展之路,有思想 的深度和美学的高度。如《最后的山神》、《阴阳》、《三节草》等 大众类这是纪录片的常态,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朴素地纪录其生活状态 和精神风貌,刻划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如中央台的《生活空间》跟踪拍摄普通人的生活,采用现 在进行时,拍状态,通过影像本身说话,影像比文字灵活多义,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宽容。其 特点一是强调原汁原味,把现实生活一段一段完整再现,保持原貌,不任意肢解素材。二是强调 唯真不唯美,人物状态真实自然,但光线、构图、稳定性差。三是强调观赏效果,追求运用影视 手段讲故事的能力 332/381
332 / 381 第二章 纪录片的分类 课时:2 周,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题材 一、 人文类 纪录片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等人生题材。《生活空间》 制片人陈氓说:“我们不是在报道有趣的事情,而是在拍人。行为是情感的载体、心理的外化。 报道事件本身是浅层次的,重要的是表现人” 二、 历史类 如果说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历史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环境。历 史的本质力量在于从一些偶然因素背后发现并把握某种必然,以史为镜,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场 所的考察、对历史遗物、遗迹的体验,理解历史,理解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提高对历史的鉴别能 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 三、 自然类 国外有《探索发现》、《国家地理频道》等专门播放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的电 视频道,其范围从人体的奥秘到宇宙万物的演变,从人类文明的探索到未来高新技术的展望,包 括许多人眼所不及的地方,如海洋深处、宇宙太空、微观世界、动植物生存、生命起源等 第二节 创作手法 一、 纪实类 往往是现在进行时,截取生活的一段流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 是真实质朴、自然流畅,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是对拍摄内容的补充,一般不用描写手段,不需 文采横溢、思想外露 二、 写意类 就象雕塑一样,要有高度凝炼的概括和刻划,是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选择, 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注重解说词,在解说中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哲学思 想,更强调个性。有人把纪实和写意比喻成缝纫和剌绣,前者是踏踏实实沿着针角走,后者要用 针去挑明思想的情绪。如《雕塑家刘焕章》创造一种“独白式”的解说词风格,表达人物的内心 世界 三、 思辩类 这类节目的针对性强、宣传味浓,原来被称作专题片,是依照某一时期党的 方针政策宣传要求选择题材,宣教色彩较浓,是电视政论文,特别具有中国特色,一般是围绕主 题拍摄、采访、收集素材,以阐述某一个问题,画面只是配合。如《中华之剑》、《中华之门》、 《改革开放二十年》、《20 年、20 人》《共和国外交风云》等 第三节 文化形态 一、 主流类 纪录的是重要事件、人物或主题,通过阐述深刻的哲理、展示精神的力量、 弘扬品格和情操,给人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正面引导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 目的。如《邓小平》、《飞越太平洋》等,这类文字声画倾斜,画面往往沦为文字附庸 二、 精英类 其题材集中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它所追求的不是娱 乐效果或宣传目的,而是力图观照人类生存处境、探索人类精神、艺术和社会发展之路,有思想 的深度和美学的高度。如《最后的山神》、《阴阳》、《三节草》等 三、 大众类 这是纪录片的常态,把镜头对准社会、对准普通人,朴素地纪录其生活状态 和精神风貌,刻划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如中央台的《生活空间》跟踪拍摄普通人的生活,采用现 在进行时,拍状态,通过影像本身说话,影像比文字灵活多义,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宽容。其 特点一是强调原汁原味,把现实生活一段一段完整再现,保持原貌,不任意肢解素材。二是强调 唯真不唯美,人物状态真实自然,但光线、构图、稳定性差。三是强调观赏效果,追求运用影视 手段讲故事的能力
四、 边缘类这是指一些无法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大多只能在海外参加电影节发行的一些 片子。被摄对象往往是体制外的边缘人,如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杨荔娜的《老头》、蒋樾的 《彼岸》、雕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等。这类片子对真实性客观性更为器重,离生活原生态更 接近,没有避讳和掩饰,尊重被摄人物的人格和性情,注重与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但生存面临困 境,有发行的困难、资金的困难 思考题 1、影视纪录片有哪些分类方式? 2、影视纪录片的涵盖范围、文化形态和和手法? 第三章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 课时:1周,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80年代的纪录片 重视文本。根据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事先设计完整的“文本”,作为拍摄的基 础 依赖解说。借用广播语言,通过播音和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 的目的 一、 声画分离。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声画两张皮,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 想、宜传观念 第二节90年代的纪录片 纪录过程。生活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纪录片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去纪录正在行进中的 未知生活结局的过程,在跟踪过程中,会跟出人物,情节、故事,完成客观地再现真实生活的任 务。 二、 声画并重。纪录片纪录“有声有色”的世界,不忽视生活之声的纪录,这声音有同期 声,当事人的现身说法,有现场声,是在屏幕上再现生活。 三、 再现原生态。对真实生活不作太多的雕琢和粉刷,尽量保留原汁原味,记录带毛边的 生活 理解本节要点:掌握90年代影视纪录片的特征 思考题 1、80年代和90年代的纪录片有何异同? 2、纪录片的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第四章纪录片的结构 课时:2周,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单线结构 有明显的事件线索贯通始终,有头有尾,段落层次分明,强调事件的发展要有明显的 因果关系 时空发展顺序进行,内容按时间的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至结束 333/381
333 / 381 四、 边缘类 这是指一些无法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大多只能在海外参加电影节发行的一些 片子。被摄对象往往是体制外的边缘人,如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杨荔娜的《老头》、蒋樾的 《彼岸》、睢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等。这类片子对真实性客观性更为器重,离生活原生态更 接近,没有避讳和掩饰,尊重被摄人物的人格和性情,注重与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但生存面临困 境,有发行的困难、资金的困难 思考题 1、影视纪录片有哪些分类方式? 2、影视纪录片的涵盖范围、文化形态和和手法? 第三章 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 课时:1 周,3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80 年代的纪录片 一、 重视文本。根据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事先设计完整的“文本”,作为拍摄的基 础 二、 依赖解说。借用广播语言,通过播音和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 的目的 三、 声画分离。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声画两张皮,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 想、宣传观念 第二节 90 年代的纪录片 一、 纪录过程。生活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纪录片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去纪录正在行进中的、 未知生活结局的过程,在跟踪过程中,会跟出人物,情节、故事,完成客观地再现真实生活的任 务。 二、 声画并重。纪录片纪录“有声有色”的世界,不忽视生活之声的纪录,这声音有同期 声,当事人的现身说法,有现场声,是在屏幕上再现生活。 三、 再现原生态。对真实生活不作太多的雕琢和粉刷,尽量保留原汁原味,记录带毛边的 生活。 理解本节要点:掌握 90 年代影视纪录片的特征 思考题 1、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纪录片有何异同? 2、纪录片的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 第四章 纪录片的结构 课时:2 周,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线结构 一、 有明显的事件线索贯通始终,有头有尾,段落层次分明,强调事件的发展要有明显的 因果关系 二、 时空发展顺序进行,内容按时间的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至结束
三 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注意头尾的呼应,高潮的处理,段落之间的过渡,以及内在的逻 辑性和因果性,形成独立封闭的自足体系 第二节复线结构 内容要有可比性,能通过比较升华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二 对比的条理要清啡 对比要自然合理,不要牵强附会 第三节板块结构 一、各段内容要相对完整 二、各段虽相对独立,但要有整体的联系,或进展深入的趋向 三、各段之间的转换要有明显的分隔形式 思考题 1、举例说明纪录片的单线结构? 2、举例说明纪录片的复线结构? 3、举例说明纪录片的板块结构? 第五章纪录片文本的创作——解说词 课时:1周,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解说词既是画面的解说,又弥补画面的不足 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 二、 文字的长短应根据画面的长短作调整 三 解说的顺序依据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解说词突出画面的重点,使表意具有确切性 画面表意的不确定性有赖解说词的帮助,解说词能够点明确切的概念,准确地传情达 意 解说词对关键信息、精彩细节进行点化、放大和展开 第三节解说词拓展画面内涵,使主题深化 揭示画面背后的本质,拓展画面的内涵,升华画面的意义 二、 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画面细节有机结合 画面是现在的事情,但通过解说词使今天和往事产生有机联系 思考题 1、简述影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2、如何写作影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第六章纪录片文本的创作一同期声 课时:1周,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同期声的语言特点 语言在具体的行为时空中展开,是事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既使画面保持了本来的 意义,又使语言具有了可靠的真实性 334/381
334 / 381 三、 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注意头尾的呼应,高潮的处理,段落之间的过渡,以及内在的逻 辑性和因果性,形成独立封闭的自足体系 第二节 复线结构 一、 内容要有可比性,能通过比较升华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二、 对比的条理要清晰 三、 对比要自然合理,不要牵强附会. 第三节 板块结构 一、各段内容要相对完整 二、各段虽相对独立,但要有整体的联系,或进展深入的趋向 三、各段之间的转换要有明显的分隔形式 思考题 1、举例说明纪录片的单线结构? 2、举例说明纪录片的复线结构? 3、举例说明纪录片的板块结构? 第五章 纪录片文本的创作——解说词 课时:1 周,3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解说词既是画面的解说,又弥补画面的不足 一、 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 二、 文字的长短应根据画面的长短作调整 三、 解说的顺序依据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解说词突出画面的重点,使表意具有确切性 一、 画面表意的不确定性有赖解说词的帮助,解说词能够点明确切的概念,准确地传情达 意 二、 解说词对关键信息、精彩细节进行点化、放大和展开 第三节 解说词拓展画面内涵,使主题深化 一、 揭示画面背后的本质,拓展画面的内涵,升华画面的意义 二、 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画面细节有机结合 三、 画面是现在的事情,但通过解说词使今天和往事产生有机联系 思考题 1、简述影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2、如何写作影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第六章 纪录片文本的创作——同期声 课时:1 周,3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同期声的语言特点 一、 语言在具体的行为时空中展开,是事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既使画面保持了本来的 意义,又使语言具有了可靠的真实性
一 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语言出自某个具体人之口,尽管是编导有意选择出来表达其意 图的,但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声音是生命的外在形式,每个人的声音,其语速、语调、语气,都 有鲜明个性 三、 它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抽象意思。声音作为独立的表意因素,主要让人去听画面中人物 说了些什么,而不是为了让人去看他们做了些什么 第二节访谈类同期声可表现的内容 表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二、 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感受 三、 表现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节字幕的作用 说明性,对画面作辅助性介绍,如人名、地名、时间及事实梗概,让人最简单明了地 了解最基本的新闻要素。 二、 强调性,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使人们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信息性,作为独立的表意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总,用来补充片中直接内容之外 的信息 思考颗 1、说明电视纪录片的同期声作用。 2、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同期声有何异同? 3、举例分析一个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 第七章纪录片的观念 课时:3周,9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纪实和真实 一、对纪实与真实的再认识 二、纪实的属性 一纪实性,力求贴近生活,走近百姓,探索生活真实 三、纪实的风格一一简洁朴实的传情达意风格 第二节纪实与写意 一、与纪实相比,表现更强调个性 二、越是表现类的纪录片,越是要体现解说词的文学性 三、越是表现类的纪录片,越要体现艺术的关感 第三节主观与客观 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 二 纪录者的主观看法,必须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上 = 主观性和客观性共同支撑起纪录片的内 思考题 1、试述纪录片纪实与真实的关系 2、举例分析一个写意类的纪录片。 3、谈谈你对纪录片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认识 335/381
335 / 381 二、 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语言出自某个具体人之口,尽管是编导有意选择出来表达其意 图的,但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声音是生命的外在形式,每个人的声音,其语速、语调、语气,都 有鲜明个性 三、 它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抽象意思。声音作为独立的表意因素,主要让人去听画面中人物 说了些什么,而不是为了让人去看他们做了些什么 第二节 访谈类同期声可表现的内容 一、 表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二、 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感受 三、 表现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节 字幕的作用 一、 说明性,对画面作辅助性介绍,如人名、地名、时间及事实梗概,让人最简单明了地 了解最基本的新闻要素。 二、 强调性,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使人们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三、 信息性,作为独立的表意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用来补充片中直接内容之外 的信息 思考题 1、说明电视纪录片的同期声作用。 2、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同期声有何异同? 3、举例分析一个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 第七章 纪录片的观念 课时:3 周,9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纪实和真实 一、对纪实与真实的再认识 二、纪实的属性——纪实性,力求贴近生活,走近百姓,探索生活真实 三、纪实的风格——简洁朴实的传情达意风格 第二节 纪实与写意 一、与纪实相比,表现更强调个性 二、越是表现类的纪录片,越是要体现解说词的文学性 三、越是表现类的纪录片,越要体现艺术的美感 第三节 主观与客观 一、 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 二、 纪录者的主观看法,必须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上 三、 主观性和客观性共同支撑起纪录片的内涵 思考题 1、试述纪录片纪实与真实的关系。 2、举例分析一个写意类的纪录片。 3、谈谈你对纪录片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认识
第八章经典影视纪录片选讲 课时:8周,2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学影视纪录片 北方的纳努克 藏北人家 第二节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 带摄影机的人 二、 夏日纪事 第三节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 浩劫 一 八廊南街十六号 第四节独立制作 华氏911 流浪北京 见考题 1、试析《北方的纳努克》? 2、如何分析一部经典纪录片? 3、举例说明“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异同。 4、独立制作纪录片有何与众不同的特点 参考书目 1、[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2、任远编著:《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3、张雅脉著: 《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朱景和著:《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肖平著:《纪录片编导实践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6、侯洪等著:《感受经典》,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钟大年著:《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8、任远综:《影像中的历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 9、吕新雨:《纪录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 10、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1年 336/381
336 / 381 第八章 经典影视纪录片选讲 课时:8 周,24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学影视纪录片 一、 北方的纳努克 二、 藏北人家 第二节 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 一、 带摄影机的人 二、 夏日纪事 第三节 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 一、 浩劫 二、 八廓南街十六号 第四节 独立制作 一、 华氏 911 二、 流浪北京 思考题 1、试析《北方的纳努克》? 2、如何分析一部经典纪录片? 3、举例说明“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异同。 4、独立制作纪录片有何与众不同的特点 参考书目 1、[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年 2、任远编著:《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 3、张雅欣著:《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4、朱景和著:《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肖平著:《纪录片编导实践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6、侯洪等著:《感受经典》,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年 7、钟大年著:《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年 8、任远编:《影像中的历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年 9、吕新雨:《纪录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年 10、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