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0UR2063 英文名称:Study on Web Public Opin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第4学期 学分:2学分 主讲教师:杨新敏 指定教材:《众声喧哗一一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 考试方式:论文考查 一、教学目的 《网络舆论》。该课程的牧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的基本理论,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 历程和现状,了解网络舆论的监管,了解网络舆论与个人表达、公共领域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程, 使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现象、网络舆论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网络舆论现象、把握网络舆论规律的 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网络舆论的概念、特征及中文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征、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文网络奥论发 展历程及重要事件。定义确定了网络舆论的内涵和外延,使沟通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前提下:特征 则使网络舆论与以其他媒介为载体的舆论得以清晰地区分开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网络舆论的 重要技术背景:中文网络舆论发展历程则是加深概念的重要一步。 2、教学要点:定义: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 带顿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奥论的共性有:意识性、历史性、评价性、自发性、公开性和传播 性。网络舆论的个性有:丰富性、复杂性、名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互联网发展历程可分为两 个阶段,从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到基于T©P/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中文网络舆论的发展 是随若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而发展的。 第二章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和主要传插途径 312/381
312 / 381 《网络舆论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OUR2063 英文名称:Study on Web Public Opin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第 4 学期 学 分:2 学分 主讲教师:杨新敏 指定教材:《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9 月出版。 考试方式:论文考查 一、教学目的: 《网络舆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的基本理论,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 历程和现状,了解网络舆论的监管,了解网络舆论与个人表达、公共领域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 使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现象、网络舆论学理论,培养学生分析网络舆论现象、把握网络舆论规律的 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网络舆论的概念、特征及中文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征、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文网络舆论发 展历程及重要事件。定义确定了网络舆论的内涵和外延,使沟通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前提下;特征 则使网络舆论与以其他媒介为载体的舆论得以清晰地区分开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网络舆论的 重要技术背景;中文网络舆论发展历程则是加深概念的重要一步。 2、教学要点:定义: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 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的共性有:意识性、历史性、评价性、自发性、公开性和传播 性。网络舆论的个性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互联网发展历程可分为两 个阶段,从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到基于 TCP/IP 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中文网络舆论的发展 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而发展的。 第二章 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和主要传播途径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舆论构成要素、主要传播途径的分析等。构成要素的分析是 有助于洞察网络奥论的结构:主要传播途径的分析是从传播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网络舆论。 2、教学要点: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网民、公共事务、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 度和意见、网络奥情的强度、网络舆情的质和量。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子邮件(E服il) 新闻组(Newsgroup)、即时通讯(IM)、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维客(Wiki)、 播客(Podcasting)、其他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 第三章网络舆论的主体研究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民”概念及内涵:网民结构分析:网民上网行为分析:网络 语言的一股特征:网络语言对网民社会心态的折射:网民心理特征:网络群体划分:网络社会阶 层及划分:网络奥论形成和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力。 2、数学要点:网民:特定的对广大网络社会(或环境)具有强列关杯意识,而意与其他具有相 同网络关怀意识的使用者一起共同合作,以集体努力的方式建构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网络社会 的一群网络使用者。网民心理特征:渴求新知的心理、猎奇探究的心理、彰显个性的心理、娱 乐时尚的心理、减轻压力的心理、跟风从众的心理、平等参与的心理、强烈的创新心理、追求自 我实现的心理。 第四章网络舆论车网络媒体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铬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外网络媒体发展概述:网络媒体信 息传播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地位与发展趋势:网络新闻媒体与公共事务的关系:网络媒体对公共 事务的传播:网络舆论视角下的网络媒体功能。 2、教学要点:网络媒体定义: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 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网络舆论视野下的网络媒 体功能:网络媒体的舆论刺激功能、网络媒体的“管道”功能、网络媒体的舆情引导功能、网络 媒体的舆情集纳功能, 第五章共有媒体与个人表达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共有媒体的概念及种类: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介的关系:网上的自 我发现之旅:网络认同的多重性:个体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网络自恋文化解析:网络上的注 意力吸引:网络的隐私安全:网络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探讨:隐私的概念及重建: 2、教学要点:共有媒体的概念: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 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统称为“共有媒体”。隐私的概念: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隐 私的重建:隐私保护(法律、个人、组织、技术)、维护公开与隐匿两者之间的藩篱 第六章网络奥论与公共领域重建的可能性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政治学视野中的公私之辩:公共领域概念的沿革:公共领域理论 对新媒体的适用性:网络讨论的参与者的统计学肖像:发言和潜水的原因探究:网络讨论是否具 有代表性:在重建公共领域过程中网络讨论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381
313 / 381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舆论构成要素、主要传播途径的分析等。构成要素的分析是 有助于洞察网络舆论的结构;主要传播途径的分析是从传播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网络舆论。 2、教学要点: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网民、公共事务、网络舆情的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 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的强度、网络舆情的质和量。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子邮件(Email)、 新闻组(Newsgroup)、即时通讯(IM)、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维客(Wiki)、 播客(Podcasting)、其他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 。 第三章 网络舆论的主体研究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民”概念及内涵;网民结构分析;网民上网行为分析;网络 语言的一般特征;网络语言对网民社会心态的折射;网民心理特征;网络群体划分;网络社会阶 层及划分;网络舆论形成和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力。 2、教学要点:网民:特定的对广大网络社会(或环境)具有强烈关怀意识,而愿意与其他具有相 同网络关怀意识的使用者一起共同合作,以集体努力的方式建构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网络社会 的一群网络使用者。网民心理特征:渴求新知的心理、猎奇探究的心理 、彰显个性的心理、娱 乐时尚的心理、减轻压力的心理、跟风从众的心理、平等参与的心理、强烈的创新心理、追求自 我实现的心理。 第四章 网络舆论与网络媒体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外网络媒体发展概述;网络媒体信 息传播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地位与发展趋势;网络新闻媒体与公共事务的关系;网络媒体对公共 事务的传播;网络舆论视角下的网络媒体功能。 2、教学要点:网络媒体定义: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 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网络舆论视野下的网络媒 体功能:网络媒体的舆论刺激功能、网络媒体的“管道”功能、网络媒体的舆情引导功能、网络 媒体的舆情集纳功能。 第五章 共有媒体与个人表达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共有媒体的概念及种类;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介的关系;网上的自 我发现之旅;网络认同的多重性;个体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网络自恋文化解析;网络上的注 意力吸引;网络的隐私安全;网络法律意义上的隐私权探讨;隐私的概念及重建; 2、教学要点:共有媒体的概念: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 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统称为“共有媒体”。隐私的概念: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隐 私的重建:隐私保护(法律、个人、组织、技术)、维护公开与隐匿两者之间的藩篱。 第六章 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重建的可能性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政治学视野中的公私之辩;公共领域概念的沿革;公共领域理论 对新媒体的适用性;网络讨论的参与者的统计学肖像;发言和潜水的原因探究;网络讨论是否具 有代表性;在重建公共领域过程中网络讨论所体现出的品质
2、教学要点:政治学视野中的公私之辩: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市民 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网络讨论的品质:匿名、贵任感、平等性、男 性主导的文化、话语方式。 第七章网络舆论与公私领域边界的重构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公私领域边界的变化:共有媒体的个人性和公共性探讨:博客的 双重属性:网络环境中公私混杂的现象:网络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内容经济学与个人技术 的胜利:公民对新闻业参与的主要表现:受众的崛起:如何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的相关探讨。 2、教学婴点:公民对新闻业参与的主要表现: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检查事实、晴雨 表和放大器。存在问题:是否能够保持和传统媒体一样的公信力。如何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营 造社区归属感、灵活决定匿名政策、保持平等、鼓励慎议、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理想公共话语 的原则:正式的民主程序、落到实处的理性、反思性、互惠性、认识差别、中和。 第八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近现代中国私域和公域的分化:公共领域的后极权主义:伟大让 位于魅力:建设中国公共领域的初步探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中国博客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互联网在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2、教学要点:建设中国公共领域的努力方向:一是争取市民权利以及市民社会活动的独立自主: 而是反对商品生产和消费对公共生活的侵蚀。互联网在建立中国公共领域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分权、匿名和灵活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互联网创造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讨论的公共领域:对于集会与结社自由匮乏的中国,互联网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和集体行动。 第九章网络恶搞和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恶搞的概念: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网络恶搞的形成原因: 应对网络恶搞的策略:人肉搜索的概念:人肉搜索的受众基础、传插基础、社会基础:人肉搜索 的伦理规范:人肉搜索缘何成为网民暴力。 2、教学要点: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娱乐性强、内容戏仿成分多。 网络恶搞的原因:“大环境”是网络恶搞形成的士壤:社会热点是网络恶搞发展的基础:受众是 网络恶搞的最大动力:心理满足是网络恶搞的根本原因。应对网络恶搞的策略:恶搞以“娱乐为 王”、恶搞展现社会问题、恶搞要有一定的“度”、强化媒体与传播者的自律)、加强监控体系、 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尊重他人隐私权为原则、以提高网民的媒 介素养为前提、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第十章网络伦理建设与道德法规建设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网络伦理的概念:网络伦理建设存在的问 题:加强网铬伦理建设的对策:网络暴力的概念: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网络 犯罪与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网络安全技术控制及局限: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的行业性规范及礼仪规范:网络立法的类型:网络执法的难点。 314/381
314 / 381 2、教学要点:政治学视野中的公私之辩: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市民 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网络讨论的品质:匿名、责任感、平等性、男 性主导的文化、话语方式。 第七章网络舆论与公私领域边界的重构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公私领域边界的变化;共有媒体的个人性和公共性探讨;博客的 双重属性;网络环境中公私混杂的现象;网络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内容经济学与个人技术 的胜利;公民对新闻业参与的主要表现;受众的崛起;如何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的相关探讨。 2、教学要点:公民对新闻业参与的主要表现: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检查事实、晴雨 表和放大器。存在问题:是否能够保持和传统媒体一样的公信力。如何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营 造社区归属感、灵活决定匿名政策、保持平等、鼓励慎议、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理想公共话语 的原则:正式的民主程序、落到实处的理性、反思性、互惠性、认识差别、中和。 第八章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近现代中国私域和公域的分化;公共领域的后极权主义:伟大让 位于魅力;建设中国公共领域的初步探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中国博客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互联网在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2、教学要点:建设中国公共领域的努力方向:一是争取市民权利以及市民社会活动的独立自主; 而是反对商品生产和消费对公共生活的侵蚀。互联网在建立中国公共领域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分权、匿名和灵活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互联网创造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讨论的公共领域;对于集会与结社自由匮乏的中国,互联网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和集体行动。 第九章 网络恶搞和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恶搞的概念;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网络恶搞的形成原因; 应对网络恶搞的策略;人肉搜索的概念;人肉搜索的受众基础、传播基础、社会基础;人肉搜索 的伦理规范:人肉搜索缘何成为网民暴力。 2、教学要点: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娱乐性强、内容戏仿成分多。 网络恶搞的原因:“大环境”是网络恶搞形成的土壤;社会热点是网络恶搞发展的基础;受众是 网络恶搞的最大动力;心理满足是网络恶搞的根本原因。应对网络恶搞的策略:恶搞以“娱乐为 王”、恶搞展现社会问题、恶搞要有一定的“度”、强化媒体与传播者的自律)、加强监控体系、 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尊重他人隐私权为原则、以提高网民的媒 介素养为前提、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第十章 网络伦理建设与道德法规建设 1、教学内容:该章的内容包括: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网络伦理的概念;网络伦理建设存在的问 题;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网络暴力的概念;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网络 犯罪与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网络安全技术控制及局限;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的行业性规范及礼仪规范;网络立法的类型;网络执法的难点
2、教学要点:网络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网络立法滞后,不能“依法治网”、缺乏完善的网络伦 理规范体系、信息污染严重、安全缺乏保障、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突出。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 加强立法的实用性,做到“依法治网”、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给予网络新技术 伦理关怀,防止异化、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网络道德、建立网络监管机制,控制不良网 络信息、加快建立绿色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执法的难点:网络犯罪侦查困难、取证和认证困难、 法律的国家适用性与互联网的全球连接之间的矛盾。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 章序章内容 学时数 网络舆论的概念、特征及中文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 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和主要传插途径 网络舆论的主体研究 四 网络舆论李网络媒体 共有煤体与个人表达 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城重建的可能性 网络舆论与公私领域边界的重构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城 九 网络中的恶搞和人肉搜素研究 网络舆论与网络伦理建设 计 315/381
315 / 381 2、教学要点:网络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网络立法滞后,不能“依法治网”、 缺乏完善的网络伦 理规范体系、信息污染严重、安全缺乏保障、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突出。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对策: 加强立法的实用性,做到“依法治网”、 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给予网络新技术 伦理关怀,防止异化、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网络道德、建立网络监管机制,控制不良网 络信息、加快建立绿色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执法的难点:网络犯罪侦查困难、取证和认证困难、 法律的国家适用性与互联网的全球连接之间的矛盾。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 章 序 号 章内容 学时数 一 网络舆论的概念、特征及中文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 二 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和主要传播途径 三 网络舆论的主体研究 四 网络舆论与网络媒体 五 共有媒体与个人表达 六 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重建的可能性 七 网络舆论与公私领域边界的重构 八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九 网络中的恶搞和人肉搜索研究 十 网络舆论与网络伦理建设 总 计
《受众研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0UR1024 英文名称:Audience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第4学期 学分:2学分 主讲教师:华吴 指定教材:自编 考试方式:论文考查 教学目的: 首先能够了解受众研究的基本理论。比如受众的概念,受众研究的目的、历程:受众类型: 媒介到达问题:受众的形成与保持:受众的实践活动: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在新时期的变 动等。其次了解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抽样、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统计推论:误差: 样本数的决定等。最后,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做简单的受众调查,掌握受众情况和特征,采 取相应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第一章受众的历史 课时:2周,共4课时 一、受众的概念: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受众既是社会环境 (导致相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二、受众研究的历程 1、作为靶子的受众(万能效果) 2、有限效果时期①个人差异论②社会类别论③文化规范论④社会关系论 3、媒介使用与满足时期 4、结合媒体批评与使用时期 ①作为商品的受众 ②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316/381
316 / 381 《受众研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OUR1024 英文名称:Audience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第 4 学期 学 分:2 学分 主讲教师:华昊 指定教材:自编 考试方式:论文考查 教学目的: 首先能够了解受众研究的基本理论。比如受众的概念,受众研究的目的、历程;受众类型; 媒介到达问题;受众的形成与保持;受众的实践活动;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在新时期的变 动等。其次了解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抽样、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统计推论;误差; 样本数的决定等。最后,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做简单的受众调查,掌握受众情况和特征,采 取相应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第一章 受众的历史 课时:2 周,共 4 课时 一、受众的概念: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受众既是社会环境 (导致相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二、受众研究的历程 1、作为靶子的受众(万能效果) 3、媒介使用与满足时期 4、结合媒体批评与使用时期 ①作为商品的受众 ②作为解码者的受众 2、有限效果时期①个人差异论②社会类别论③文化规范论④社会关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