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 都。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曾经)有使客(使者) 亡(丢失。亡古同“无”,没有)橐(tuo,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公亮报 (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廈(sσu,隐藏,藏匿)耳。索(搜査)之,果(确 实,真的)然(这样)。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 (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 向他)。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 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差别,不同)矣。”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 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 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 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 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 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质问)之曰 锡(通 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 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 城节度使,明年(第二年),起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永 兴军。居(停留)一岁,还京师。旋(不久)以太傅致仕(退休),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 临哭,辍(停止)朝三日,公亮方厚(端方忠厚)庄重(严肃),沉深周密(细致周密),平居谨 (谨守)绳墨(规矩),蹈(踩,引申为遵守)规矩:然性吝啬,殖(动词,积蓄)货(钱币)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偏向)之,阴(暗中)为(替)子孙计(谋划), 凡(所有)更张(变更或改革)庶事(古时指各种政务政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赞同 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更加)信任安石。安石德(感激)其助 己,故引擢(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之。苏轼尝(曾经)从容(私下)责(责备)公亮 不能救正(纠正弊病),世讥(讥讽)其持禄(保持禄位)固(固守)宠云。(节选自《宋史·曾 公亮传》 1.B“盗悉窜他境”指盗贼全逃窜到别的州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移书诘盗”意 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排除A项。故选B 2.C“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应该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 官吏,并不是指各级官员 3.C“派使者借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曲解原文,原文“使(之)谕以指意”的意思是:派他前 去告谕旨意 4.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 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1)锡:通“赐”赐予。是:代词,这。度:恭敬 (2)救正:纠正弊病。持禄:保持禄位。固宠:加固宠幸。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堂叔)峻,司空琰[yn]第二子也,无后, 以弘微为(把……当成\作为)嗣(继承人),弘微本名密,犯所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所听到 的事情”。这里的“所继”就是弘微过继的家庭。)内讳(指母亲、祖母等的名讳),故以字行(仅 称呼此人的“字”代名。“以字行”即是因为种种原因,多仅称呼此人的“字”,而不熟悉其“名” 例如项羽,名籍,字羽,但世人通常仅知其字,所以称之为“以字行”。反例,如李白,字太白, 因名、字都为世人所熟悉,就不能说是“以字行”),童幼(童年,儿童)时,精神(有生气、 活力)端审(稳重谨慎),时(合时宜的,适时的)然后(这样以后)言(说话),所继叔父混名 知人(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见而异(意动用法,“认为……非同一般”)之,谓思曰,此儿 深中(符合)夙敏(早慧),方成佳器(良材,有用的人材),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一向)
1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 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 都。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曾经)有使客(使者) 亡(丢失。亡古同“无”,没有)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公亮报 (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sōu,隐藏,藏匿)耳。索(搜查)之,果(确 实,真的)然(这样)。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 (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 向他)。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 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差别,不同)矣。”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 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 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 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 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 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质问)之曰: “锡(通 “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 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 城节度使,明年(第二年),起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永 兴军。居( 停留 )一岁,还京师。旋(不久)以太傅致仕(退休),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 临哭,辍(停止)朝三日,公亮方厚(端方忠厚)庄重(严肃),沉深周密(细致周密),平居谨 (谨守)绳墨(规矩),蹈(踩,引申为遵守)规矩;然性吝啬,殖(动词,积蓄)货(钱币)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偏向)之,阴(暗中)为(替)子孙计(谋划), 凡(所有)更张(变更或改革)庶事(古时指各种政务政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赞同) 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更加)信任安石。安石德(感激)其助 己,故引擢(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之。苏轼尝(曾经)从容(私下)责(责备)公亮 不能救正(纠正弊病),世讥(讥讽)其持禄(保持禄位)固(固守)宠云。(节选自《宋史·曾 公亮传》 1.B“盗悉窜他境”指盗贼全逃窜到别的州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两项。“移书诘盗”意 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排除 A 项。故选 B。 2.C“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应该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 官吏,并不是指各级官员。 3.C“派使者借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曲解原文,原文“使(之)谕以指意”的意思是:派他前 去告谕旨意。 4.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 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1)锡:通“赐”,赐予。是:代词,这。度:恭敬。: (2)救正:纠正弊病。持禄:保持禄位。固宠:加固宠幸。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堂叔)峻,司空琰 [yǎn]第二子也,无后, 以弘微为(把……当成\作为)嗣(继承人),弘微本名密,犯所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所听到 的事情”。这里的“所继”就是弘微过继的家庭。)内讳(指母亲、祖母等的名讳),故以字行(仅 称呼此人的“字”代名。“以字行”即是因为种种原因,多仅称呼此人的“字”,而不熟悉其“名”。 例如项羽,名籍,字羽,但世人通常仅知其字,所以称之为 “以字行”。反例,如李白,字太白, 因名、字都为世人所熟悉,就不能说是 “以字行”),童幼(童年,儿童)时,精神(有生气、 活力)端审(稳重谨慎),时(合时宜的,适时的)然后(这样以后)言(说话),所继叔父混名 知人(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见而异(意动用法,“认为……非同一般”)之,谓思曰,此儿 深中(符合)夙敏(早慧),方成佳器(良材,有用的人材),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一向)
贫俭,而所继丰泰(丰盛,丰裕),唯受书数千卷 (定语后置),遗财(遗产)禄秩(1.俸禄2.官吏食禄的品级3、犹禄位),一不关豫(关心)。 谢)混风格高峻(清高,超凡脱俗),少所交纳(结交),唯与族子(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这 里指家族中的晚辈)灵运、瞻、曜[ydo]、弘微并以(因为)文义(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 赏会(1.欣赏领会2.玩赏聚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才气 辞章)辩富(雄辩),弘微每(经常)以(用)约言(简约的语言)服(使信服)之,混特(特 别)所敬贵(敬重推崇),号约微子(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 义熙八年,混以(因为)刘毅党见(被)诛,妻晋陵公主以(把)混家事委(嘱托,托付)以 弘微。弘微经纪(对产业的经营管理)生业(产业,资财),事若在公,一钱尺帛(一钱,一枚 钱:形容一丝一毫的财产)出入,皆有文簿(文册簿籍记录)。高祖受命(受天之命,古帝王自 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即位,等级),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准许)还谢氏。自(谢) 混亡,至是(这时)九载,而室宇修整(整齐),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充盈,门徒业使(供 役使之人),不异平日,田畴(泛指田地)垦辟,有加(加倍,增多)于旧(状语后置,比过去) 中外(中表之亲,父亲一脉亲属和母亲一脉亲属)姻亲(因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道俗(出家 之人与世俗之人)义旧(故交故友),入门莫(没有人,没有谁)不叹息,或(有的人)为之涕 (眼泪)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严肃正直;严格公正),举止必循(遵循)礼度,事(侍奉)继亲之党(上古社会组织形 式,以五百家为一“党”,亦引申为乡里,但这里只亲族),恭谨过(超过)常(平常,这里只一半 人或一半情况),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担任)文学(官职)。母忧(母亲的丧事)去(离开)职 居丧(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 悼)以孝称(被称道),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逾年,菜蔬不改(仍然吃守丧期间吃的粗劣的食 物)。兄曜历(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时间久,多 时),哀戚(悲痛伤感)过礼(超过常礼。这里指比正常哀悼兄长的礼节更重),服虽除(服丧期 满),犹不啖(吃)鱼肉。弘微少孤(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事兄如父,兄弟友穆(友好和睦) 之至,举(全,整个)世莫及(比得上,赶得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偏义复词,短处,弊 端,缺点),而曜好臧否(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介、评论)人物,曜每言论(谈论,评 论),弘微常以它语乱(混淆,这里指岔开话题)之 九年,东乡君薨[ho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 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资财钜万(为数极多),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古代官员的薪水,自己的薪水)营葬(办理丧事)。曰:“亲戚(父母兄 弟)争财,为(是)鄙(被人轻视,看不起)之甚。今分多(财产多就分用)共少(少了共用), 不至有乏(匮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见,被;关,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被领取)?”十 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天子的左、右或前、后两护卫军)千人营(筹划, 管理,建设〕毕葬事,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或 者阵亡的军人、警员、公务员等,或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D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据意断句,本题适合用排除法 继叔父”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成佳器 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2.B本题考査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与血是 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 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3.B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4 的能力。“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 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4.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 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子的能力。(1)注意单音节词 敬谨慎",“过常”翻译为“过于常礼”(2)“否”翻译为“衰”邀 要译成双音节词,如“严正”翻译为“严肃正直”“恭谨”翻译为 言论”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乱”翻译为“岔开
2 贫俭,而所继丰泰(丰盛,丰裕),唯受书数千卷 (定语后置),遗财(遗产)禄秩(1.俸禄 2.官吏食禄的品级 3、犹禄位),一不关豫(关心)。 (谢)混风格高峻(清高,超凡脱俗),少所交纳(结交),唯与族子(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这 里指家族中的晚辈)灵运、瞻、曜 [yào]、弘微并以(因为)文义(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 赏会(1.欣赏领会 2. 玩赏聚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才气 辞章)辩富(雄辩),弘微每(经常)以(用)约言(简约的语言)服(使信服)之,混特(特 别)所敬贵(敬重推崇),号约微子(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 义熙八年,混以(因为)刘毅党见(被)诛,妻晋陵公主以(把)混家事委(嘱托,托付)以 弘微。弘微经纪(对产业的经营管理)生业(产业,资财),事若在公,一钱尺帛(一钱,一枚 钱;形容一丝一毫的财产)出入,皆有文簿(文册簿籍记录)。高祖受命(受天之命,古帝王自 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即位,等级),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准许)还谢氏。自(谢) 混亡,至是(这时)九载,而室宇修整(整齐),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充盈,门徒业使(供 役使之人),不异平日,田畴(泛指田地)垦辟,有加(加倍,增多)于旧(状语后置,比过去), 中外(中表之亲,父亲一脉亲属和母亲一脉亲属)姻亲(因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道俗(出家 之人与世俗之人)义旧(故交故友),入门莫(没有人,没有谁)不叹息,或(有的人)为之涕 (眼泪)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严肃正直;严格公正),举止必循(遵循)礼度,事(侍奉)继亲之党(上古社会组织形 式,以五百家为一 “党”,亦引申为乡里,但这里只亲族),恭谨过(超过)常(平常,这里只一半 人或一半情况),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担任)文学(官职)。母忧(母亲的丧事)去(离开)职, 居丧(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 悼)以孝称(被称道),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逾年,菜蔬不改(仍然吃守丧期间吃的粗劣的食 物)。兄曜历(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时间久,多 时),哀戚(悲痛伤感)过礼(超过常礼。这里指比正常哀悼兄长的礼节更重),服虽除(服丧期 满),犹不啖(吃)鱼肉。弘微少孤(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事兄如父,兄弟友穆(友好和睦) 之至,举(全,整个)世莫及(比得上,赶得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偏义复词,短处,弊 端,缺点),而曜好臧否(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介、评论)人物,曜每言论(谈论,评 论),弘微常以它语乱 (混淆,这里指岔开话题)之。 九年,东乡君薨 [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 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资财钜万(为数极多),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 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古代官员的薪水,自己的薪水)营葬(办理丧事)。曰:“亲戚(父母兄 弟)争财,为(是)鄙(被人轻视,看不起)之甚。今分多(财产多就分用)共少(少了共用), 不至有乏(匮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见,被;关,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被领取)?”十 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天子的左、右或前、后两护卫军)千人营(筹划, 管理,建设)毕葬事,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或 者阵亡的军人、警员、公务员等,或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据意断句,本题适合用排除法 继叔父”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成佳器” 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2.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与血是 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 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3.B 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4 的能力。“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 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4.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 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单音节词 要译成双音节词,如“严正”翻译为“严肃正直”,“恭谨”翻译为“恭 敬谨慎",“过常”翻译为“过于常礼”。(2)“否”翻译为“褒贬” 言论”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乱”翻译为“岔开
赵意[xi]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指人的气节、操行、正义感)。从兄(堂兄)为 人所(被)杀,无子,熹年十五,常思报(为…报仇)之。乃挟兵(带着兵器)结客(约上宾 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往(前去)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他)距(通“拒”,抵抗) 者(……的人)。意以(认为)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指有德行的人)心,且释(释放) 之而去。顾(回头)谓仇曰:“尔曹(你们。曹,辈)若健(康复),远相(我)避也。” 更始(汉帝刘玄年号)即位,舞阴(地名,属南阳郡)大姓(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 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李氏拥(占据)城不下(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说)闻(听说)宛之赵氏有孤孙意,(省略“以”,因为)信义著名,愿得降(能 够向……投降)之。更始乃(于是)征愙。嘉年未二十,既(已经,……之后)引见(旧时皇 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任命)为(担任)郎中,行偏 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省略“之”,他)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 降。光武破寻、邑,意被(遭受)创(创伤),有战劳(战功),还拜(授予官职,任命)中郎将,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状语后置,在南阳),意素(一向)与奉善(交好),数遗书(wei, 送信)切责(严词斥责)之,而谗者(进谗言的人)因(趁机)言熹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 败,帝得意书(信),乃惊曰:“赵意真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也。”后拜怀令(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做,担任)琅邪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豪猾(强 横狡诈不守法纪)并兼(合并、并吞土地),为人所(被)患(憎恶,讨厌,害怕)。意下车(官 吏到任),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即穷诘(深究问责)其奸,收考 (拘捕拷问)(李)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为了,省略“之”,他)请者数十,终不听(被允 许)。时赵王(刘)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皇帝)亲临(赵)王(刘良),问 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亲厚),今犯罪,怀令赵意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 法(奉行或遵守法令),律不可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解)也,更(重 新)道它(其它)所欲(想要的东西,想实现的愿望)。”王无复言(说话)。 其年,迁(升职调动:重新任命)意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盜贼,意与诸郡讨捕(搜捕),斩其渠 帅(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余党当坐(牵连治罪)者数千人。 意上言:“恶恶(we,指憎恨邪恶)止其身,可一切(全部,所有;一概,一律)徙京师(帝 王的都城)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迁移安置省略“于”,到)颍川、陈留。于是(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擢举(选拔荐举)义行(有善行的人),诛锄奷恶。后青州大蝗(大面积遭受蝗 灾),侵入平原界辄(就)死,岁屡有年(丰收:年成好),百姓歌(歌颂)之。二十七年,拜太 尉,赐爵(爵位,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如“五爵”,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帝令 意典(主持,主管)边事(边防事务),思为(做)久长规(长久规划)。建初五年,意疾病, 帝亲幸(皇帝亲临)视(看望,探病)。及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 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车驾(皇帝)往临吊(临丧哭吊)。时 年八十四。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曰正侯 1.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的前三处断句均一致,从第四处开始不同。结合画波 浪线部分的大意,舞阴大姓李氏不肯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肯投降,故应断为“不肯” 云”在此处意为“说”,“云”字以下为不肯投降的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断开。在“闻宛之赵氏 有孤孙意”中,“孤孙”表示辈分(南阳赵氏家族单传的孙子),意”是人名,“孤孙意”一起做 该句的宾语。如果将“孙意”作为人名(姓孙名意)单独拉出来,做“信义著名”的主语,就 算改文意了 2.B本题考査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考”的意思是“拷问,刑讯(通供)”,而 非“考察,取证”。A项的“下车”和D项的“京师”在高中必修教材《张衡传》中出现过,如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游于三辅,因入京师”。C.“车驾”除了指帝王所乘的车外,也 可指普通“马车”。 3.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赵愙仅仅是建议皇 帝将其他盗贼迁移到京城附近,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将这些人迁移到颖川、陈留,故“将 他们迁往异地”的主语应是皇帝,而非赵意:二是选项中的“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于无中 生有 4.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3 赵憙 [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指人的气节、操行、正义感)。从兄 (堂兄)为 人所(被)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为……报仇)之。乃挟兵(带着兵器)结客(约上宾 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往(前去)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他)距(通“拒”,抵抗) 者(……的人)。憙以(认为)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指有德行的人)心,且释(释放) 之而去。顾(回头)谓仇曰: “尔曹(你们。曹,辈)若健(康复),远相(我)避也。” 更始(汉帝刘玄年号)即位,舞阴(地名,属南阳郡)大姓(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 一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李氏拥(占据)城不下(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说)闻(听说)宛之赵氏有孤孙憙,(省略“以”,因为)信义著名,愿得降(能 够向……投降)之。更始乃(于是)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已经,……之后)引见(旧时皇帝 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任命)为(担任)郎中,行偏 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省略“之”,他)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 降。光武破寻、邑,憙被(遭受)创(创伤),有战劳(战功),还拜(授予官职,任命)中郎将,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状语后置,在南阳),憙素(一向)与奉善(交好),数遗书(wèi, 送信)切责(严词斥责)之,而谗者(进谗言的人)因(趁机)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 败,帝得憙书(信),乃惊曰: “赵憙真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也。”后拜怀令(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做,担任)琅邪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豪猾(强 横狡诈不守法纪)并兼(合并、并吞土地),为人所(被)患(憎恶,讨厌,害怕)。憙下车(官 吏到任),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即穷诘(深究问责)其奸,收考 (拘捕拷问)(李)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为了,省略“之”,他)请者数十,终不听(被允 许)。时赵王(刘)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皇帝)亲临(赵)王(刘良),问 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亲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 “吏奉 法(奉行或遵守法令),律不可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解)也,更(重 新)道它(其它)所欲(想要的东西,想实现的愿望)。”王无复言(说话)。 其年,迁(升职调动;重新任命)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搜捕),斩其渠 帅(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余党当坐(牵连治罪)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wù è,指憎恨邪恶)止其身,可一切(全部,所有;一概,一律)徙京师(帝 王的都城)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迁移安置省略“于”,到)颍川、陈留。于是(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擢举(选拔荐举)义行(有善行的人),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大面积遭受蝗 灾),侵入平原界辄(就)死,岁屡有年(丰收;年成好),百姓歌(歌颂)之。二十七年,拜太 尉,赐爵(爵位,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如“五爵”,分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帝令 憙典(主持,主管)边事(边防事务),思为(做)久长规(长久规划)。 建初五年,憙疾病, 帝亲幸(皇帝亲临)视(看望,探病)。及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 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车驾(皇帝)往临吊(临丧哭吊)。时 年八十四。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曰正侯。 1.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的前三处断句均一致,从第四处开始不同。结合画波 浪线部分的大意,舞阴大姓李氏不肯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肯投降,故应断为“不肯”; “云”在此处意为“说”,“云”字以下为不肯投降的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断开。在“闻宛之赵氏 有孤孙意”中,“孤孙”表示辈分(南阳赵氏家族单传的孙子),憙”是人名,“孤孙憙”一起做 该句的宾语。如果将“孙憙”作为人名(姓孙名意)单独拉出来,做“信义著名”的主语,就 算改文意了。 2.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考”的意思是“拷问,刑讯(通供)”,而 非“考察,取证”。A 项的“下车”和 D 项的“京师”在高中必修教材《张衡传》中出现过,如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游于三辅,因入京师”。C.“车驾”除了指帝王所乘的车外,也 可指普通“马车”。 3.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赵愙仅仅是建议皇 帝将其他盗贼迁移到京城附近,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将这些人迁移到颖川、陈留,故“将 他们迁往异地”的主语应是皇帝,而非赵憙;二是选项中的“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于无中 生有 4.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翻译时注意抓住关键词。(1)“奉”译为“奉行”,“枉”译为“违犯”,“道”译为“说”。 2)“大蝗”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发生蝗灾”;“辄”译为“就”;“歌”译为“歌颂”。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考取,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 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第一。神宗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 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除(授予官职)集贤校理、同知(宋以来“知某官”、“知某 事”之官的佐官称知。管理,掌管)礼院,编修(编写,编订)中书条例〔泛指分条订立的章 程、规则)。初,选(选拔)人调拟(初步定下来),先南曹(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次 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综核(聚总而考核)无法(法度),吏得缘文(缘,顺着 沿着:从字面意义附会曲解)为奸(做狡诈、邪恶的事),选者又不得诉(省略“于”,对)长吏, 将奏罢南曹,辟(开辟,设置)公舍以待来诉者(…的人),士无留难(无理阻挠刁难 契丹以(率领)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古代诸侯 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以(把,省略“之”,它,出使的任务)命将。(许)将入对 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臣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 过聊以充数)侍从,朝廷大议(朝廷的重大决策)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有 用来…的办法)折(使屈服,使折服)之,则伤国体(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2.大臣辅 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遂命(许)将诣(到)枢密院阅(查阅)文书。及至 北境,居人跨屋栋(房梁)聚观,曰:“看南朝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 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及肄[yi](学习,练习)射,(许)将先破的[di](射中靶子)。契丹使萧禧馆客(接待宾客), 禧果(果然)以代州为(把……当做)问,(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边界)未定 顾(只是,不过)和好体重(关系重大),吾且(将)往(去,到)大国(古指大诸侯国,这里 指契丹)分画(亦作"分划",区分;划分)矣。”将曰:“此事,申饬(饬令,指示)边臣(驻守边 疆的大臣、官员)岂不可,何以(宾语前置,以何,为什么)使(出使)为(句末语气词,呢)?” 禧惭不能对(回答)。(许将)归报(复命),神宗善(认为……好)之。 明年(第二年),知(管理)秦州,又改郓[yun]州。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 夕或灯节)张灯,吏籍(登记)为盜者系狱(关进监狱),(许)将曰:“是(这)绝其自新之 路也(判断句,是)悉(全,都)纵遣(释放遣发)之,自是从此民无一人犯法,三圄[y](多 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才)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男子的 美称,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于”,在)肆(店铺,酒馆)以谤(议论,公开指责别人的过 失)官政,(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 队:2、出兵作战)有制,名虽不同,从(通“纵”)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通“犹”, 好像)一人。”及(等到)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许)将立具(详细)上(上报) 之;明日,访(询问)枢臣(宰辅重臣),不能对(回答)也。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 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入(入朝)为(担任)吏部尚书,章惇[dun]为相(担任\做丞 相),与蔡卞同(一起,共同)肆(肆意)罗织(网罗罪名),贬谪元祐诸(众位,多位)臣,奏 (上奏)发(打开)司马光墓。哲宗以(省略“之”,它,用这件事)问(许)将,对曰:“发 打开)人之墓,非盛德(品德高尚)事。”知(管理)颖昌府,移(移任)大名,在大名六年 数[shuo](多次)告老(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召为佑神观 使。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 散官的最高官阶),谥曰文定 1.D本题考査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明确句意与选拔人才有关,然后用排除法来做。“初”,时间 词,其后断开,排除B、C两项。“选者”与首句选人调拟”呼应,指被选拔的人。正是因为吏 “为奸”’,被选拔的人才不得诉”,故应在“选者”之前断开,排除A项,选D项 2.C本题考査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近侍”不一定有很高的职位 3.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与原文不符,原文只 说“禧惭不能对”。 4.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
4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翻译时注意抓住关键词。(1)“奉”译为“奉行”,“枉”译为“违犯”,“道”译为“说”。 (2)“大蝗”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发生蝗灾”;“辄”译为“就”;“歌”译为“歌颂”。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考取,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 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第一。神宗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 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除(授予官职)集贤校理、同知(宋以来“知某官”、“知某 事”之官的佐官称同知。管理,掌管)礼院,编修(编写,编订)中书条例(泛指分条订立的章 程、规则)。初,选(选拔)人调拟(初步定下来),先南曹(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次 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综核(聚总而考核)无法(法度),吏得缘文(缘,顺着, 沿着;从字面意义附会曲解)为奸(做狡诈、邪恶的事),选者又不得诉(省略“于”,对)长吏, (许)将奏罢南曹,辟(开辟,设置)公舍以待来诉者(……的人),士无留难(无理阻挠刁难)。 契丹以(率领)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 2.古代诸侯 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以(把,省略“之”,它,出使的任务)命将。(许)将入对 (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臣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 过聊以充数)侍从,朝廷大议(朝廷的重大决策)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有 用来……的办法)折(使屈服,使折服)之,则伤国体(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 2.大臣辅 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遂命(许)将诣(到)枢密院阅(查阅)文书。及至 北境,居人跨屋栋(房梁)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 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及肄 [yì](学习,练习)射,(许)将先破的 [dì](射中靶子)。契丹使萧禧馆客(接待宾客), 禧果(果然)以代州为(把……当做)问,(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界渠(边界)未定, 顾(只是,不过)和好体重(关系重大),吾且(将)往(去,到)大国(古指大诸侯国,这里 指契丹)分画(亦作"分划",区分;划分)矣。”将曰: “此事,申饬(饬令,指示)边臣(驻守边 疆的大臣、官员)岂不可,何以(宾语前置,以何,为什么)使(出使)为(句末语气词,呢)?” 禧惭不能对(回答)。(许将)归报(复命),神宗善(认为……好)之。 明年(第二年),知(管理)秦州,又改郓 [yùn]州。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 夕或灯节)张灯,吏籍(登记)为盗者系狱(关进监狱),(许)将曰: “是(这)绝其自新之 路也(判断句,是)悉(全,都)纵遣(释放遣发)之,自是从此民无一人犯法,三圄 [yǔ](多 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才)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男子的 美称,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 “于”,在)肆(店铺,酒馆)以谤(议论,公开指责别人的过 失)官政,(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 队; 2、出兵作战)有制,名虽不同,从(通“纵”)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通“犹”, 好像)一人。”及(等到)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许)将立具(详细)上(上报) 之;明日,访(询问)枢臣(宰辅重臣),不能对(回答)也。 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 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入(入朝)为(担任)吏部尚书,章惇 [dūn]为相(担任\做丞 相),与蔡卞同(一起,共同)肆(肆意)罗织(网罗罪名),贬谪元祐诸(众位,多位)臣,奏 (上奏)发(打开)司马光墓。哲宗以(省略“之”,它,用这件事)问(许)将,对曰: “发 (打开)人之墓,非盛德(品德高尚)事。”知(管理)颖昌府,移(移任)大名,在大名六年, 数 [shuò](多次)告老(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召为佑神观 使。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 散官的最高官阶),谥曰文定。 1.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明确句意与选拔人才有关,然后用排除法来做。“初”,时间 词,其后断开,排除 B、C 两项。“选者”与首句选人调拟”呼应,指被选拔的人。正是因为吏 “为奸”,被选拔的人才不得诉”,故应在“选者”之前断开,排除 A 项,选 D 项。 2.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近侍”不一定有很高的职位。 3.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与原文不符,原文只 说“禧惭不能对”。 4.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
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基。 c解析本题考査翻译句子的能力。(1)申饬:指示。何以:为什么 使:动词,出使。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不译。 (2)同肆:两个词,一同,大肆。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奏发:奏请开挖。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改任)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不久) 兼司经局校书。与(参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凭借)东宫恩,进(被提 拔)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不附(结交,攀附)刘瑾 瑾恶(嫉恨)之。谓(认为)《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浪费;耗费过多),镌(降级,削职) 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不久)以(凭借)《实录》成,进(晋升)左中允,再迁(升迁)翰林学士, 历(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代替)费宏为(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事务)视 (比照)他部为简(简单),自珪数(多次)有执争(“执挣”,坚持己见,不妥协),章奏遂多。帝好 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请求)田百顷为(建设)法王下院,中旨(皇帝的诏谕,唐宋以后不 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下(下发)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并列)。珪佯(假装) 不知,执奏(持章表上奏君主):“孰(谁)为(是)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天子)并(一起)书(署名), 大不敬。”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勿问(追究,皇帝自知理亏,下诏书不追究傅珪的奏章),田 亦竟(到底,终于)止。珪居闲(平日)类木讷(不会说话)者。及(等到。同义词:①迨。如: 迨诸父异爨。②逮:逮奉圣朝)当(面对)大事,毅然执持(坚持自己的意见),人不能夺(强行改 变),卒(最终)以此忤(忤逆,违背)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去(离职)。教坊 司臧贤请易(改变)牙牌,制(式样)如朝土〔朝廷官员),又请改铸方印。珪格(阻止)不行(推行, 古代宫廷礼制对诸如牙牌、印章的规格式样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逾越。教坊司官员使用的 牙牌印章级别低,固然是因为职业歧视,但也含有声乐歌舞官员不得干预朝政的意味,励精图治 的皇帝决不允许破坏这个制度。明武宗是一个昏庸无能荒淫享乐的皇帝,沉溺于声色狗马之好 所以才纵容教坊司的官员逾礼。傅珪表面上是不顺从臧贤,实际上是不顺从皇帝。把拒绝说成是 搁置,是语气委婉一点而已,没有实质的不同。搁置皇帝要求做的事,是需要勇气的)。贤日夜 腾谤(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诸阉(太监,封建时代的宦官)间,冀(希望)去(使…罢职)珪。流寇 (处流窜的盗匪或流动不定的叛乱者)扰河南,太监陆訚谋(打算)督师(担仼督师),下廷议(廷 臣会议,是明代朝廷的议事制度),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师:军队;老:衰竭;民:民众; 疲:疲乏。部队士气衰落,百姓疲惫不堪。形容连年征战造成士兵、人民极其疲劳),贼日炽(旺盛 猛烈),以冒功(假冒功绩)者多,偾事者(fen,偾事,败事。偾,跌倒)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遺 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 Jiao g,郊野,郊外)肘腋(身边,比喻距离京城很近)间 民嚣然(扰攘不宁)思乱,祸旦夕(早晨和晩上,比喻很短的时间)及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吾侪(等辈,同类的人们)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由 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极力陈述)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 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共)四十有(通“又”)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 者。”极陈时弊(弊病)十事,语多斥(指斥)权幸,权幸益(愈加)深嫉(痛恨)之。会户部(户部,管 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尚书孙交亦以守正(恪守正道)见(被)忤(违背心意。“见忤”有被欺 侮之意),遂矫(假托)旨令二人致仕(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 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两京(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言官交章(官员交互向皇 帝上书奏事)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珞“史”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鉻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 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不畏威杈,坚持正直原则,也指相对 能够焕发自己坦荡光明、健康自由的人格品质),家无储蓄,日给(每天供给)为累(困难),乞 颁(发放)月廪(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岁隶(每年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以示优礼。又谓 (认为)珪刚直忠谠(正直的言论),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回复)。而珪适(恰巧,恰逢) 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或其家属的官职、 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太子少保,谥文毅。 1.B“镌”意为“削职”,其宾语为“官”,“镌与修者官”不能断开,排除A、D内项。“进”是 古代官职升迁用语,“左中允”是官职名,“进左中允”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2.A“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的职事
5 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基。 c 解析本题考査翻译句子的能力。(1)申饬:指示。何以:为什么。 使:动词,出使。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不译。 (2)同肆:两个词,一同,大肆。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奏发:奏请开挖。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改任)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不久) 兼司经局校书。与(参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凭借)东宫恩,进(被提 拔)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不附(结交,攀附)刘瑾, 瑾恶(嫉恨)之。谓(认为)《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浪费;耗费过多),镌(降级,削职) 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不久)以(凭借)《实录》成,进(晋升)左中允,再迁(升迁)翰林学士, 历(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代替)费宏为(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事务)视 (比照)他部为简(简单),自珪数(多次)有执争(“执挣”,坚持己见,不妥协),章奏遂多。帝好 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请求)田百顷为(建设)法王下院,中旨(皇帝的诏谕,唐宋以后不 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下(下发)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并列)。珪佯(假装) 不知,执奏(持章表上奏君主):“孰(谁)为(是)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天子)并(一起)书(署名), 大不敬。”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勿问(追究,皇帝自知理亏,下诏书不追究傅珪的奏章),田 亦竟(到底,终于)止。珪居闲(平日)类木讷(不会说话)者。及(等到。同义词:①迨。如: 迨诸父异爨。②逮:逮奉圣朝)当(面对)大事,毅然执持(坚持自己的意见),人不能夺(强行改 变),卒(最终)以此忤(忤逆,违背)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去(离职)。教坊 司臧贤请易(改变)牙牌,制(式样)如朝士(朝廷官员),又请改铸方印。珪格(阻止)不行(推行, 古代宫廷礼制对诸如牙牌、印章的规格式样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逾越。教坊司官员使用的 牙牌印章级别低,固然是因为职业歧视,但也含有声乐歌舞官员不得干预朝政的意味,励精图治 的皇帝决不允许破坏这个制度。明武宗是一个昏庸无能荒淫享乐的皇帝,沉溺于声色狗马之好, 所以才纵容教坊司的官员逾礼。傅珪表面上是不顺从臧贤,实际上是不顺从皇帝。把拒绝说成是 搁置,是语气委婉一点而已,没有实质的不同。搁置皇帝要求做的事,是需要勇气的)。贤日夜 腾谤(肆意诽谤;大加指责)于诸阉(太监,封建时代的宦官)间,冀(希望)去(使…罢职)珪。流寇 (处流窜的盗匪或流动不定的叛乱者) 扰河南,太监陆訚谋(打算)督师(担任督师),下廷议(廷 臣会议,是明代朝廷的议事制度),莫敢先发。珪厉声曰: “师老民疲(师:军队;老:衰竭;民:民众; 疲:疲乏。部队士气衰落,百姓疲惫不堪。形容连年征战造成士兵、人民极其疲劳),贼日炽(旺盛 猛烈),以冒功(假冒功绩)者多,偾事者(fèn,偾事,败事。偾,跌倒)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 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jiāo qí,郊野,郊外)肘腋(身边,比喻距离京城很近)间, 民嚣然(扰攘不宁)思乱,祸旦夕(早晨和晚上,比喻很短的时间)及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吾侪(等辈,同类的人们)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由 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极力陈述)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 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共)四十有( 通“又”)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 者。”极陈时弊(弊病)十事,语多斥(指斥)权幸,权幸益(愈加)深嫉(痛恨)之。会户部(户部,管 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尚书孙交亦以守正(恪守正道)见(被)忤(违背心意。“见忤”有被欺 侮之意),遂矫(假托)旨令二人致仕(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 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两京(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言官交章(官员交互向皇 帝上书奏事)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臵 “史”,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臵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 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不畏威权,坚持正直原则,也指相对 能够焕发自己坦荡光明、健康自由的人格品质),家无储蓄,日给(每天供给)为累(困难),乞 颁(发放) 月廪(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岁隶(每年供给官吏仆人的食米),以示优礼。又谓 (认为)珪刚直忠谠(正直的言论),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回复)。而珪适(恰巧,恰逢) 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或其家属的官职、 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太子少保,谥文毅。 1.B“镌”意为“削职”,其宾语为“官”,“镌与修者官”不能断开,排除 A、D 内项。“进”是 古代官职升迁用语,“左中允”是官职名,“进左中允”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2.A“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的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