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 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 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 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 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 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 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 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 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 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 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 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 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 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 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 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 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 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 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 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 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 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 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 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 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 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 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 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 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 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 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 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 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 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 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 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 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 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 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 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 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 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 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 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 “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 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 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 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 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 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 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 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 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 “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 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 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 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 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 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 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 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 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①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 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 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①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答案】 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B 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 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4.C 6.【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 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 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解析】 前面的观点照应,这样【答案】就不难得出了,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 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2.本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B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 “无意义”理解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 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 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 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 分) 【答案】 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B 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 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4.C 5.B 6.【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 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 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解析】 前面的观点照应,这样【答案】就不难得出了,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 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本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B 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 “无意义”理解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根据“‘法官’ 式文学批评”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⑦⑨两段。由第⑦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 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点。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 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本题是考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第 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 派的区别,而不是只针对印象派进行深入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本题考査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段提到“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 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所以A项错误;第六段提到“在考据学者们自己 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C项的叙述与原文不符;D.“法官”式文学 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原文第七段提到“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 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这句话是说作为坏人的 麦可白不应该做悲剧主角,而不是否定《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本题考査学生内容理解、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⑧⑨⑩四段。 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 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 味。”第⑧段“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⑩段“我是倾向于印象派 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第⑩段“不 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 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 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 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 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 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査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 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 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像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就是通过对故乡一些自杀 个案的追踪采访、记录和反思,指出巨大的医疗负担和尖锐的家庭关系,仍是威 胁中国农民生存尊严的重要因素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 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 觉得很“隔”,换句话说就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 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 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 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像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 底”传销组织的亲身经历,鲜活演绎“传销”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 由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根据“‘法官’ 式文学批评”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⑦⑨两段。由第⑦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 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点。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 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第 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 派的区别,而不是只针对印象派进行深入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段提到“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 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所以 A 项错误;第六段提到“在考据学者们自己 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C 项的叙述与原文不符;D.“法官”式文学 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原文第七段提到“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 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这句话是说作为坏人的 麦可白不应该做悲剧主角,而不是否定《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6.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理解、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⑧⑨⑩四段。 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 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 味。”第⑧段“这一派学者可说是 ‘饕餮者’” 第⑩段“我是倾向于印象派 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第⑩段“不 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 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 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 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 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 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 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 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像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就是通过对故乡一些自杀 个案的追踪采访、记录和反思,指出巨大的医疗负担和尖锐的家庭关系,仍是威 胁中国农民生存尊严的重要因素。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 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 觉得很“隔”,换句话说就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 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 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 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像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 底”传销组织的亲身经历,鲜活演绎“传销”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 由
下列对“非虚构写作”价值的认识,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能够激发当代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改变他们蛰居书斋进行 想象性写作的习惯 B.“非虚构写作”能使作家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调査, 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 C.“非虚构写作”使作家不再仅仅凭借媒介资讯和既往经验的惯性来了解社会, 进而克服作品“不接地气”的问题 D.“非虚构写作”能够让作家通过对历史或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人们了解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答案】C 【变式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 在的美的事物。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 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 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 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它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 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 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 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 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 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 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 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 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 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 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 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 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 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道:“我爱画动物,皆 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 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正是画家对绘 画对象的“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 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选自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时,若要把握对象的内容,而不至于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 那就不能处在远距离旁观者位置,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
下列对“非虚构写作”价值的认识,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写作”能够激发当代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改变他们蛰居书斋进行 想象性写作的习惯。 B.“非虚构写作”能使作家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调查, 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 。 C.“非虚构写作”使作家不再仅仅凭借媒介资讯和既往经验的惯性来了解社会, 进而克服作品“不接地气”的问题。 D.“非虚构写作”能够让作家通过对历史或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人们了解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答案】C 【变式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 在的美的事物。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 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 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 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它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 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 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 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 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 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 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 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 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 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 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 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 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 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道:“我爱画动物,皆 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 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正是画家对绘 画对象的“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 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选自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审美时,若要把握对象的内容,而不至于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 那就不能处在远距离旁观者位置,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
B.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 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C.只要切实体验,就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如果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 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也就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D.徐悲鸿画马岀神入化,美不胜收,是因他对马作过深入观察,速写稿不下千 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动态及神情。 【答案】C 【方法技巧】从四个角度突破筛选与概括 1.核心语句突破法。文章中的观点句、分论点句,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 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2.主要线索突破法。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络。作者论述的观点往往通 过一定的线索串联,这些线索往往通过“首先”“其次”或“一方面”“另一方 面”等标志性的语句呈现。 3.层层概括突破法。有些文章内容比较散漫,没有核心语句,对这样的文章, 只能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隐含信息突破法。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 又有其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吃透文意,才能挖掘出文章的中心 【高考真题解读】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 《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 《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 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 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 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 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 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 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 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 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 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2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 2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分) 2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 【答案】
B.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 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C.只要切实体验,就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如果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 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也就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D.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是因他对马作过深入观察,速写稿不下千 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动态及神情。 【答案】C 【方法技巧】从四个角度突破筛选与概括 1.核心语句突破法。文章中的观点句、分论点句,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 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2.主要线索突破法。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络。作者论述的观点往往通 过一定的线索串联,这些线索往往通过“首先”“其次”或“一方面”“另一方 面”等标志性的语句呈现。 3.层层概括突破法。有些文章内容比较散漫,没有核心语句,对这样的文章, 只能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隐含信息突破法。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 又有其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吃透文意,才能挖掘出文章的中心。 【高考真题解读】 一、【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6 ~ 28 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 《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 《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 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 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 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 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 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 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 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 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 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2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 分) 2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5 分) 2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 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