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吾、囊泽、共蓉204-20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度联考 几年话文证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到答卷相应区域内,否则无效。 、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到凤凰岛风景区游玩是一件十分qie意的事: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如同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 会:看那玲珑t透的怪石奇峰,好像在欣賞哪位能工巧匠的作品。chωηg徉在如诗如画的优美 景色中,你永远也不会感觉到膩烦。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依次写出汉字。(3分) (2)依次写出“区”字的笔顺。(1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B初三年级学生会组织了“感动初三”征文比赛,晓萌的作品《瞬间》获得了一等奖。 C我不知道如何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我仍然要坚定地走下去。 D.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仅剩下阿拉木图和北京(和张家口合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 B他这个人说话做事太果断,什么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C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D.国家级的报刊,更应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人以群分。 ②此曲只应天上有, ③ 鸡犬相闻 ④天时不如地利, ⑤古诗词中许多诗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晏殊《浣溪沙》中,“ ,借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之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借雪中所见烘托送别的惆怅与牵挂。 5.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这种发明还有一大好处: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因为各国的 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所以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这样,驻外大使尽管完全不 懂外国语言也有资格和外国的亲王、大臣打交道。 (1)选段出自 的名著《格列佛游记》,这是格列佛游历」 国时遇到的情形。此外, 格列佛在 国还看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3分) (2)选段中所说的“这种发明”指的是什么?除了选段中所说的“好处”外,它还有哪些“好 处”?(3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到答卷相应区域内,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30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到凤凰岛风景区游玩是一件十分 qiè意的事: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如同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 会;看那玲珑 tī 透的怪石奇峰,好像在欣赏哪位能工巧匠的作品。cháng 徉在如诗如画的优美 景色中,你永远也不会感觉到腻烦。 ⑴根据文段中的拼音依次写出汉字。(3 分) ⑵依次写出“区”字的笔顺。(1 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2 分) A.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B.初三年级学生会组织了“感动初三”征文比赛,晓萌的作品《瞬间》获得了一等奖。 C.我不知道如何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我仍然要坚定地走下去。 D. 2022 年冬奥会候选城市仅剩下阿拉木图和北京(和张家口合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 B.他这个人说话做事太果断,什么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C.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D.国家级的报刊,更应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④每题 1 分,第⑤题 4 分) ①______________,人以群分。 ②此曲只应天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④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古诗词中许多诗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借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之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雪中所见烘托送别的惆怅与牵挂。 5.名著阅读。(6 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这种发明还有一大好处: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因为各国的 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所以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这样,驻外大使尽管完全不 懂外国语言也有资格和外国的亲王、大臣打交道。 ⑴选段出自_________的名著《格列佛游记》,这是格列佛游历_______国时遇到的情形。此外, 格列佛在______国还看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3 分) ⑵选段中所说的“这种发明”指的是什么?除了选段中所说的“好处”外,它还有哪些“好 处”?(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继“蚁族”“啃老族”等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低头族”,他们经常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低 着头写微博、发短信、玩游戏等。为此,学校决定开展“抬头行动”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 下列任务 【任务一】请你分析下面材料,写出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调查显示: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的人24小 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学 生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 材料二70岁老汉吴民对来拜年的外孙女一家说:“这个春节,不需要你们给我钱,也不 用买啥营养品,只要你们交出手机。”第二天,社区居委会就吴民“没收手机”一事对市民作问 卷调查,其中60%的年轻人承认,给长辈拜年时,大多数时间在玩手机 探究结果: 【任务二】观察下面图片,请你向同学们说出做“低头族”的不良后果。(3分) 不良后果:① 【任务三】敬远同学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他想写一段话作为演讲稿的结尾,请你帮他 将文稿补充完整。(要求:与画线句子句式一致,字数相同)(2分) 抬起你的头,你就能看到天空是那么的蔚蓝;抬起你的头,你就能听到① 抬 起你的头,你就能感受到② 阅读理解(共60分) )阅读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完成第7题。(6分)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②下榻:指留宿处。③行杯:酒杯 顺水而流。④回:回荡,摆动。 7.(1)诗中最能体现李白“诗仙”这一特点的两句诗是: (1分) (2)请赏析三、四两句中“引”“衔”的妙处。(3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崔仁师治狱》选段,完成8-11题。(14分)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 脱去租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 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魁首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 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⑩, 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個,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继“蚁族”“啃老族”等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低头族”,他们经常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低 着头写微博、发短信、玩游戏等。为此,学校决定开展“抬头行动”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 下列任务。 【任务一】请你分析下面材料,写出探究结果。(3 分) 材料一 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 12 小时以上,33%的人 24 小 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学 生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 材料二 70 岁老汉吴民对来拜年的外孙女一家说:“这个春节,不需要你们给我钱,也不 用买啥营养品,只要你们交出手机。”第二天,社区居委会就吴民“没收手机”一事对市民作问 卷调查,其中 60%的年轻人承认,给长辈拜年时,大多数时间在玩手机。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抬起你的头,你就能看到天空是那么的蔚蓝;抬起你的头,你就能听到①_______________;抬 起你的头,你就能感受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 60 分) (一)阅读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一诗,完成第 7 题。(6 分)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②,天上接行杯③。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④。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②下榻:指留宿处。③行杯:酒杯 顺水而流。④回:回荡,摆动。 7.⑴诗中最能体现李白“诗仙”这一特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 分) ⑵请赏析三、四两句中“引”“衔”的妙处。(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崔仁师治狱①》选段,完成 8—11 题。(14 分)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②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③之。仁师至,悉 脱去杻械 ④,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⑤其魁首⑥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⑦将往决之。大 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魁首见徒侣⑧得免,未肯甘心,深为 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⑨为本,岂可自规免罪⑩,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⑪, 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⑫,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更⑬讯诸囚,皆曰:“崔公
平怒,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注】①崔仁师:唐朝人,藉贯为安喜(河北定县),贞观初年,任殿中侍御史。狱:案件。②诏:皇帝下诏 书命令。③覆按:审查核实。④忸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⑤坐:定罪。⑥魁首:匪首。⑦敕使:皇帝的使 者。⑧徒侣:同伴。⑨平怒:公正寬怒。⑩自規免罪:自己为了逃避贲任。①暗短:愚昧浅陋,多用于谦词。⑩ 易:换取,交换。死:运用互文的修辞,意为“生”。⑩更:再。 8.(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悉脱去租械 )②与饮食汤沐( ③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④及敕使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恐魁首见徒侣得免。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 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 11.从本文看,崔仁师是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焚风》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2004年5月11日中午,中国台湾岛的台东市突然刮起强风,气温飙升如烤箱,在短短20分 钟内,就达到了40.2℃C,创下当地同时期百年高温纪录。 ②这种神奇而反常的风,俗称“火烧风”,正式的名字叫做焚风。通常,我们见惯了和煦的春 风、炎热的夏风、萧瑟的秋风,还有凛冽的冬风,而焚风,却不分时节地带来强烈的“温暖”,让 人类为之喜忧参半。 ③焚风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焚风过后,背风坡地区的气温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升高很多。焚 风的成因与“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有关。 ④我们熟悉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海拔每上升100米时,气温会下降0.6C。但在具体 区,因为空气湿度不同,所以温度变化规律要更复杂一些: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空气升降 时产生水汽凝结,会遵循“湿绝热垂直递减率”,依然是海拔毎上升100米,降温0.6℃;当空气 中的水汽未饱和时,空气升降时不产生水汽凝结,则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海拔毎上升100 米,降温1C。 ⑤如右图所示,一股饱含水汽的湿润气流吹向山脉, 当它遇到迎风坡时,便会随山的增高而逐步抬升,这时, 气流会以每100米0.6℃的规律降温。随着高度的不断抬 升,气流温度逐渐降低,最终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使气流本身携带的水分减少。而水汽凝结过程中会释放出躑平而 热量,让气流的降温幅度渐渐减小,即气温垂直递减率变 0米(海拔 小。这股气流“卸掉”水分一身轻松地爬上山颠,准备在 焚风形成示意图
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注】①崔仁师:唐朝人,籍贯为安喜(河北定县),贞观初年,任殿中侍御史。狱:案件。②诏:皇帝下诏 书命令。③覆按:审查核实。④杻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⑤坐:定罪。⑥魁首:匪首。⑦敕使:皇帝的使 者。⑧徒侣:同伴。⑨平恕:公正宽恕。⑩自规免罪:自己为了逃避责任。⑪暗短:愚昧浅陋,多用于谦词。⑫ 易:换取,交换。死:运用互文的修辞,意为“生”。⑬更:再。 8.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 分) ①悉.脱去杻械 ( ) ②与饮食汤.沐( ) ③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 ) ④及.敕使至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恐 魁 首 见 徒 侣 得 免 。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本文看,崔仁师是个怎样的人?(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焚风》一文,完成 12—14 题。(10 分) ①2004 年 5 月 11 日中午,中国台湾岛的台东市突然刮起强风,气温飙升如烤箱,在短短 20 分 钟内,就达到了 40.2℃,创下当地同时期百年高温纪录。 ②这种神奇而反常的风,俗称“火烧风”,正式的名字叫做焚风。通常,我们见惯了和煦的春 风、炎热的夏风、萧瑟的秋风,还有凛冽的冬风,而焚风,却不分时节地带来强烈的“温暖”,让 人类为之喜忧参半。 ③焚风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焚风过后,背风坡地区的气温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升高很多。焚 风的成因与“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有关。 ④我们熟悉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海拔每上升 l00 米时,气温会下降 0.6℃。但在具体 地区,因为空气湿度不同,所以温度变化规律要更复杂一些: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空气升降 时产生水汽凝结,会遵循“湿绝热垂直递减率”,依然是海拔每上升 100 米,降温 0.6℃;当空气 中的水汽未饱和时,空气升降时不产生水汽凝结,则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海拔每上升 100 米,降温 1℃。 ⑤如右图所示,一股饱含水汽的湿润气流吹向山脉, 当它遇到迎风坡时,便会随山的增高而逐步抬升,这时, 气流会以每 100 米 0.6℃的规律降温。随着高度的不断抬 升,气流温度逐渐降低,最终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使气流本身携带的水分减少。而水汽凝结过程中会释放出 热量,让气流的降温幅度渐渐减小,即气温垂直递减率变 小。这股气流“卸掉”水分一身轻松地爬上山颠,准备在
背风坡下沉时它已经变得比较干煣。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它会按照毎下降100米升温1℃ 左右的规律増温。当它到达背风坡山麓时,温度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同一水平线上的空气高,而且 更千燥,于是形成了焚风。有时,同一股气流“爬坡”又“下坡”之后,气流温度可提升10℃以 ⑥在全球中纬度地区相对高度在800—1000米的山地,都可能出现焚风,它所造成的影响是 多种多样的。在阿尔卑斯山北麓,当焚风猛然降临时,突然升温往往会使农作物的叶片焦枯,造 成旱灾。强劲的焚风还会造成风灾,吹倒庄稼,拔起树木,刮走屋顶。焚风如罘吹过水面,就容 易引发船只事故;如果吹过沙漠,还会扬起沙尘,造成沙尘暴。 ⑦但在高加索山脉南侧,焚风则有“温情”的一面。它能提前催熟玉米和水果,当地居民把 这种焚风称作“玉米风”。而在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东侧,春日的焚风能迅速融化冬天的厚重积雪 促进草场生长,因此当地人叫它“吃雪者”。但在高山地区,焚风造成的短时间内大面积融雪,也 会使河谷洪水泛滥,冲垮河堤,毁坏农田。 12.文中说焚风”让人类为之喜忧参半”,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焚风给人类带来的“喜”和“忧”。 (3分) 13.第⑤段结合图示说明焚风形成过程,这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根据文意,补全“焚 风形成示意图”中①-⑤处的具体内容。(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①湿润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上升100米降温0.6℃。 ②③④⑤ ③气流到达山巅,变得比较干燥。 14.第⑤段划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詹勇的《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阋 读量为4.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 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去了? ②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 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 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 孩子手里的课本。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 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 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③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 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 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冇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縝密;不阅读的 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因而,图 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抢盐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市民们面对PⅩ项 目的心态就会平和些。 ④阋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 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
背风坡下沉时它已经变得比较干燥。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它会按照每下降 100 米升温 1℃ 左右的规律增温。当它到达背风坡山麓时,温度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同一水平线上的空气高,而且 更干燥,于是形成了焚风。有时,同一股气流“爬坡”又“下坡”之后,气流温度可提升 10℃以 上。 ⑥在全球中纬度地区相对高度在 800—1000 米的山地,都可能出现焚风,它所造成的影响是 多种多样的。在阿尔卑斯山北麓,当焚风猛然降临时,突然升温往往会使农作物的叶片焦枯,造 成旱灾。强劲的焚风还会造成风灾,吹倒庄稼,拔起树木,刮走屋顶。焚风如果吹过水面,就容 易引发船只事故;如果吹过沙漠,还会扬起沙尘,造成沙尘暴。 ⑦但在高加索山脉南侧,焚风则有“温情”的一面。它能提前催熟玉米和水果,当地居民把 这种焚风称作“玉米风”。而在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东侧,春日的焚风能迅速融化冬天的厚重积雪, 促进草场生长,因此当地人叫它“吃雪者”。但在高山地区,焚风造成的短时间内大面积融雪,也 会使河谷洪水泛滥,冲垮河堤,毁坏农田。 12.文中说焚风”让人类为之喜忧参半”,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焚风给人类带来的“喜”和“忧”。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⑤段结合图示说明焚风形成过程,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根据文意,补全“焚 风形成示意图”中①—⑤处的具体内容。(每条不超过 25 字)(4 分) ①湿润气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上升 100 米降温 0.6℃。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流到达山巅,变得比较干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划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詹勇的《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一文,完成 15—17 题。(10 分) ①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 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 读量为 4.77 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 2.48 本,一共不到 8 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 14 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去了? ②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 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 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 孩子手里的课本。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这 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 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③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 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 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 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因而,图 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抢盐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市民们面对 PX 项 目的心态就会平和些。 ④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 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
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換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⑤“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学子们的呼喊曾经震撼 世界。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 的问题。不同的是,它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 们用心去回答 (选自2014年4月23日“人民网”) 15.请简要分析本文①一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16.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4分) 17.第⑤段加点的“平静书桌”的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2分) (五)阅读许冬林的《养一眭水》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 窗。“蒹葭苍苍,臼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現于眼前:雾色迷濛,芦 苇郗郗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 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 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瘰子鉸簌洒一身。丛脖子到后煮,到前胸,霹水皎凉 意在皮肤上萋延,还似平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 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 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霹水打得混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 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 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 自忌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 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 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 露水里酲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 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瞠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 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 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 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 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 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 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⑤“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学子们的呼喊曾经震撼 世界。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 ....” 的问题。不同的是,它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 们用心去回答。 (选自 2014 年 4 月 23 日“人民网”) 15.请简要分析本文①—④段的论证思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加点的“平静书桌”的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 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 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 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 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①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 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 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 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 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 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 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 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 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