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职高高三语文九月月考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三大題,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案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完整。 基础知识(共30分;1-11题,每题2分:12题8分) 1.下列各组相同汉字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du测度度假度量度德量力 B.zhuo着陆着眼着想不着边际 C.bo泊船湖泊血泊淡泊明志 D.luo落后落草落伍丢三落四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化妆品化装游行陷井跌宕生姿B.腊烛别具风彩安祥食不果腹 C.园珠笔有张有驰弘扬循规蹈矩D攀缘始作俑者翔实词不达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200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使用重新的教材。 (2)这些探测队员以一的精神在祖国天南地北找新的矿产资源 (3)人说黄鹤楼是登临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登上五层的回廊,见得天光水色辽阔无边,心胸 也宽广起来 A.审定艰苦居然/果然B.审订艰苦自然/居然 C.审订坚苦果然/居然D.审定坚苦居然/自然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别说这事办不成,即使办得成,老天爷不帮忙,继续干旱下去,那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6.下面四个句子,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仓,美国人不知道华盛 顿似的 C、伊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并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 圆规似的姿势。 D、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7、星期天上午,班级团支部组织团员到社区为老人开展服务活动,而某团员没有准时赶到
鄞州职高高三语文九月月考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三大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案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完整。) 一、基础知识(共 30 分;1—11 题,每题 2 分;12 题 8 分) 1.下列各组相同汉字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dù 测度 度假 度量 度德量力 B. zhuó 着陆 着眼 着想 不着边际 C. bó 泊船 湖泊 血泊 淡泊明志 D.luò 落后 落草 落伍 丢三落四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化妆品 化装游行 陷井 跌宕生姿 B.腊烛 别具风彩 安祥 食不果腹 C.园珠笔 有张有驰 弘扬 循规蹈矩 D.攀缘 始作俑者 翔实 词不达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2004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使用重新____的教材。 (2)这些探测队员以____一的精神在祖国天南地北找新的矿产资源。 (3)人说黄鹤楼是登临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登上五层的回廊,____ 见得天光水色辽阔无边,心胸 _____也宽广起来 A.审定 艰苦 居然/果然 B.审订 艰苦 自然/居然 C.审订 坚苦 果然/居然 D.审定 坚苦 居然/自然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别说这事办不成,即使办得成,老天爷不帮忙,继续干旱下去,那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6. 下面四个句子,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仓,美国人不知道华盛 顿似的。 C、伊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并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 圆规似的姿势。 D、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7、星期天上午,班级团支部组织团员到社区为老人开展服务活动,而某团员没有准时赶到
耽误了大家的出发时间。下面四种说法,都是实话实说,更能得到大家谅解的迟到理由是 A.很抱歉,我没想到大家会来得这么早。B.请原谅,我这人有睡懒觉的坏习惯。 C.对不起,我来的路上堵车,正在修路。D.实在不好意思,妈妈忘了叫醒我。 8、下面几句话的语意相同,但语气轻重有所不同,其中语气最轻的一句是( A、刘晴今年考上大学,当然没问题。B、刘晴今年考上大学,肯定没问题。 C、刘晴今年考上大学,不成问题。D、刘晴今年考上大学,不会有问题 9、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画自古便有一条“计白当黑”的准则, 显示的是一种静默的 力量,一种空白的丰满。尤其是在水墨画中 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胸 襟人品 ①表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②就像音乐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③“计白当黑”被运用得出神入化④作者运用“计白当黑”出神入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为“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应是( 分) A、此时无声胜有声 B、道是无情却有情 C、春城繁花笑落花 D、隔水青山似乡山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A、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蝉″自比,蝉是高洁的,诗人也具有蝉一样高洁的品性,然而 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诗人至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B 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C、三、四两句都描写作者独自在狱中感伤老大,青春已逝,壮志未酬 D、五、六、七三句纯用比"体,"露重〃、"风多″比喻环境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 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12.填空(8分) (1)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 “1998。”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 (2)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涉及的人物。(任选三题)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己没,今日水犹寒。 B.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潇潇枫树林。 C.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D.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施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耽误了大家的出发时间。下面四种说法,都是实话实说,更能得到大家谅解的迟到理由是 ( ) A.很抱歉,我没想到大家会来得这么早。 B.请原谅,我这人有睡懒觉的坏习惯。 C.对不起,我来的路上堵车,正在修路。 D.实在不好意思,妈妈忘了叫醒我。 8、下面几句话的语意相同,但语气轻重有所不同,其中语气最轻的一句是( ) A、刘晴今年考上大学,当然没问题。 B、刘晴今年考上大学,肯定没问题。 C、刘晴今年考上大学,不成问题。 D、刘晴今年考上大学,不会有问题。 9、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自古便有一条“计白当黑”的准则, ,显示的是一种静默的 力量,一种空白的丰满。尤其是在水墨画中,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胸 襟人品。 ①表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②就像音乐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③“计白当黑”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④作者运用“计白当黑”出神入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为“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应是( )(2 分) A、此时无声胜有声 B、道是无情却有情 C、春城繁花笑落花 D、隔水青山似乡山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A、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蝉”自比,蝉是高洁的,诗人也具有蝉一样高洁的品性,然而 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诗人至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B、一、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C、三、四两句都描写作者独自在狱中感伤老大,青春已逝,壮志未酬。 D、五、六、七三句纯用“比”体,“露重”、“风多”比喻环境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 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12.填空(8 分) (1)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 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 “1998。”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 (2)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涉及的人物。(任选三题)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潇潇枫树林。 C.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D.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施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B (3)下图是近2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耗状况图,你读了之后,获得最重要的信息是什 么?请用一句精练的话表述出来。(连标点不超过20个字) 能耗:(亿吨标准煤 08040 175018001850190019502000(年) 二、阅读(四题,共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 太阳的能量 太阳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地为地球提供能量,它的能量是什么?这是一个 催人探索的问题。在相对论岀现以前,人们解释说太阳內部物质燃烧而释放岀能量。相对论 诞生后,则解释为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岀巨大的能量。这两种解释都使人类痛苦而面临 着抉择 然而,统一论发现,太阳是宇宙中大规模的统—场场能变化使得在某一空间区域内产生 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这可以用太阳灶来打比方,聚光镜把太阳能聚焦在某一点上,于是 该焦点便产生了一个能量聚焦点。太阳便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这个能量点是来 源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不断变化使在太阳所在的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的巨大能 量辐射现象。其微观辐射模型,正是核外电子能极跃迁的现象,一个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 另一个能级,对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从整个原子系统上表现岀来的,太阳能源的统-论观点 使得在这一领域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也得到了完美的统-。 由此可见,太阳并不是悬挂在天空的圆球,而是宇宙运行中的一个闪光点。这闪光也不 是因其自身能发光,而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地球产生菲薄 之念,因为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 13.“使人类痛苦而面临着抉择”一句中,“痛苦”是指() A.太阳能源总会耗尽,宇宙将失去光明 B.太阳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的天空消逝。 C.“内部物质燃烧论”与“相对论”都意味着人类的灭亡。 D.必须离开地球故乡,去寻找新的太阳 14.与“太阳仅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含义一致的是( A.太阳是在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产生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
A B C D (3)下图是近 250 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耗状况图,你读了之后,获得最重要的信息是什 么?请用一句精练的话表述出来。(连标点不超过 20 个字) 能耗:(亿吨标准煤) 100 80 60 40 20 175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年) 二、阅读(四题,共 6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12 分) 太阳的能量 太阳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忠于职守地为地球提供能量,它的能量是什么?这是一个 催人探索的问题。在相对论出现以前,人们解释说太阳内部物质燃烧而释放出能量。相对论 诞生后,则解释为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这两种解释都使人类痛苦而面临 着抉择。 然而,统一论发现,太阳是宇宙中大规模的统一场场能变化使得在某一空间区域内产生 的巨大的能量辐射现象。这可以用太阳灶来打比方,聚光镜把太阳能聚焦在某一点上,于是 该焦点便产生了一个能量聚焦点。太阳便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这个能量点是来 源宇宙统一场场能的不断变化使在太阳所在的区域内不断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的巨大能 量辐射现象。其微观辐射模型,正是核外电子能极跃迁的现象,一个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 另一个能级,对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从整个原子系统上表现出来的,太阳能源的统一论观点 使得在这一领域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由此可见,太阳并不是悬挂在天空的圆球,而是宇宙运行中的一个闪光点。这闪光也不 是因其自身能发光,而是宇宙运动产生的能量辐射现象,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地球产生菲薄 之念,因为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 13.“使人类痛苦而面临着抉择”一句中,“痛苦”是指 ( ) A.太阳能源总会耗尽,宇宙将失去光明。 B.太阳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的天空消逝。 C.“内部物质燃烧论”与“相对论”都意味着人类的灭亡。 D.必须离开地球故乡,去寻找新的太阳。 14.与“太阳仅是宇宙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含义一致的是 ( ) A.太阳是在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产生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
B.太阳就是宇宙中吸收能量并产生巨大辐射现象的“聚光镜”。 C.太阳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是在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产生的。 D.太阳就是宇宙“聚光镜”作用下吸收能量产生的辐射现象 15.“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这一说法的科学依据是( A.整个宇宙是不可分解的整体,有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太阳存在。 B.地球运动是产生太阳辐射现象的必要条件,地球运动是永恒的 C.太阳的辐射现象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系统运行的自然结果。 D.从某种意义上说,“太阳”部分在地球中延伸,地球就是自身的“太阳” 16.下面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根据统一论,太阳是宇宙运行中自身并不能发光的一个闪光点 B.相对论认为太阳能源来自于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文中用太阳灶来打比方是为了说明太阳是宇宙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 D.相对论以前的观点认为,由于能源耗尽,太阳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的太空消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题(15分) 特殊的听众 落雪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 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 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 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 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 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 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于,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 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 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 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亨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 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 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 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 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 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 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
B.太阳就是宇宙中吸收能量并产生巨大辐射现象的“聚光镜”。 C.太阳的巨大能量辐射现象是在宇宙统一场场能作用下产生的。 D.太阳就是宇宙“聚光镜”作用下吸收能量产生的辐射现象。 15.“地球自身就是拯救自己的真正的‘太阳’”这一说法的科学依据是 ( ) A.整个宇宙是不可分解的整体,有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太阳存在。 B.地球运动是产生太阳辐射现象的必要条件,地球运动是永恒的。 C.太阳的辐射现象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系统运行的自然结果。 D.从某种意义上说,“太阳”部分在地球中延伸,地球就是自身的“太阳”。 16.下面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根据统一论,太阳是宇宙运行中自身并不能发光的一个闪光点。 B.相对论认为太阳能源来自于原子核的聚变和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文中用太阳灶来打比方是为了说明太阳是宇宙一个巨大的能量聚焦点。 D.相对论以前的观点认为,由于能源耗尽,太阳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的太空消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2 题(15 分) 特殊的听众 落 雪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 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 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 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件非常伟 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 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 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于,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 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 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 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 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 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 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 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 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 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
练习曲。虽然妺妺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 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 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毎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 萓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 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毎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 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 吃一惊。妹妹迫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⑥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 她是一个聋子。¨聋子?ˆ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 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 是聋子? ⑦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 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葷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 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 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⑧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干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 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葷ˇ的音乐家。 17.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 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1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B.“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让“我”感动。 C.老教授技艺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动听,令“我”陶醉。 D.“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 19.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分) 20.“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变”的理解。(3分) 21.“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特殊听众”。随着情节 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 后来才知道她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练 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 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 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 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 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 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 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 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⑥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 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 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 是聋子?” ⑦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 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 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 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⑧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 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7.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 解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1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B.“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让“我”感动。 C.老教授技艺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动听,令“我”陶醉。 D.“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 19.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 分) 20.“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变”的理解。(3 分) 21.“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特殊听众”。随着情节 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 ;后来才知道她 是 。 (用文中语句回答)(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