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宗教 章节名称:中国的四大宗教 授课时数:3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掌握各教的创立人、创立 教派、 教义、标志和经典等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宗教的相关知识,以便为日后的导游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节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一)兼容并蓄 (二)民族化和地方化 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一)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等 (二)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 (三)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回族等 (四)大乘佛教: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等 第二节佛敦 印度佛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一)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1世纪中叶) (二)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世纪中叶—7世纪) 三)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二、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1、北传佛教 古印度——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密乘佛教+苯教,藏语系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汉地佛教 2、云南上座部佛教 3、藏传佛教 三、佛教的教义 苦、集、灭、道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三藏经和法轮,或是万字符(藏传佛教是甘珠尔和丹珠尔)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 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
第五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 章节名称:中国的四大宗教 授课时数:3 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掌握各教的创立人、创立时间、教派、 教义、标志和经典等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宗教的相关知识,以便为日后的导游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一、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一) 兼容并蓄 (二) 民族化和地方化 二、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一) 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等 (二) 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 (三) 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回族等 (四) 大乘佛教: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等 第二节 佛教 一、印度佛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一)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 6 世纪——公元 1 世纪中叶) (二) 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世纪中叶——7 世纪) (三) 密乘佛教时期(7 世纪——12 世纪) 二、佛教的传播 (一)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1、 北传佛教 古印度——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汉语系佛教 2、 南传佛教 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巴利语系佛教 3、 藏传佛教 密乘佛教+苯教,藏语系佛教 (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 汉地佛教 2、 云南上座部佛教 3、 藏传佛教 三、佛教的教义 苦、集、灭、道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三藏经和法轮,或是万字符(藏传佛教是甘珠尔和丹珠尔)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 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
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 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士”,“婆娑”为“堪忍” 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 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左侧为 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 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右 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 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 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 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 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 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 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 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4.华严三圣 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 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 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 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 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 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 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 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 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 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 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 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 际的千手千脆。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 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淅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 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球。相 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 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 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 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左侧为 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 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右 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 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 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 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 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 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 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 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4.华严三圣 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 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 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 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 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 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 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 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 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 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 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 十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 际的千手千脆。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 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 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球。相 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 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 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 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奖译《法住记》,释迎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城又作《赞十八 罗汉》、《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 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罗度图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 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说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沙腻色 沙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 这是第四次结集。一说,释迎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一说,《法苑珠林》, 《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重子,今五百 罗汉是。” 4.济公 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称济公。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济癫' 相传济公为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己晚,加上辈份不高,只得站在过道里,甚至让其蹲坐在梁上 般供在罗汉堂。 (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 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 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 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 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 龙八部ˆ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 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 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著兵围困, 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 而逃)。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南方增长天 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ˆ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 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 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 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 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 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通
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 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 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 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奖译《法住记》,释迎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城又作《赞十八 罗汉》、《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 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罗度图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 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一说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沙腻色 沙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 这是第四次结集。一说,释迎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一说,《法苑珠林》, 《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重子,今五百 罗汉是。” 4.济公 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称济公。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济癫”。 相传济公为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已晚,加上辈份不高,只得站在过道里,甚至让其蹲坐在梁上,一 般供在罗汉堂。 (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 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 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 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 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 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 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 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著兵围困, 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 而逃)。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南方增长天 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 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 天王。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 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 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 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 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通
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 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在 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 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 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六、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 四周围以增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 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増院。七堂 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 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 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 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殿堂有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己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 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ˆ。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冋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 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 “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一释迎牟尼佛一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 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 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 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 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 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 (九)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藏经楼 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 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在 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 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 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六、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 四周围以增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 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增院。七堂, 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 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 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他 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殿堂有: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 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 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 “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 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 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 30 以上,其中著名 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 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 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 百罗汉堂。 (九)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藏经楼 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七、常用的称谓 (一)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之称。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 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此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 即为“出家四众”。如加上式叉摩那(学戒尼),则称为“出家五众”。出家五众加在家二众则称“七众” (二)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 的僧人):“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 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三)还有以职务相称,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八、常用的礼仪 (一)合掌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以表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 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 (三)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 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 两肘,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则幅度很大 九、常见的佛事 (一)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 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7天,多者49天。 (二)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三)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四)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中举行,通常放在黄 昏进行 (五)忏法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折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业,或为结缘建功德 第三节道教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原始道教阶段 五斗米道张陵 (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注意两者的区别 二、道教的教义 (一)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臧和八卦太极图 四、供奉的主要对象
七、常用的称谓 (一)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之称。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 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此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 即为“出家四众”。如加上式叉摩那(学戒尼),则称为“出家五众”。出家五众加在家二众则称“七众”。 (二)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 的僧人);“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 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三)还有以职务相称,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八、常用的礼仪 (一)合掌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以表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 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 (三)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 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 两肘,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则幅度很大。 九、常见的佛事 (一)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 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 7 天,多者 49 天。 (二)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三)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四)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中举行,通常放在黄 昏进行。 (五)忏法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折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业,或为结缘建功德。 第三节 道教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 原始道教阶段 五斗米道 张陵 (二)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注意两者的区别 二、道教的教义 (一)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 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臧和八卦太极图 四、供奉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