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 章节名称:中国的民族民俗 授课时数:3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本章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生活民 俗,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住房、 饮食、服饰、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生活禁忌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论 、什么是民族民俗 )什么是民族 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 体 (二)什么是民俗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内 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 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 民间艺术、民间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章节名称:中国的民族民俗 授课时数:3 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本章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生活民 俗,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住房、 饮食、服饰、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生活禁忌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论 一、什么是民族民俗 (一) 什么是民族 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 体。 (二) 什么是民俗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内 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 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 民间艺术、民间
二、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 族有55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00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是 赫哲族,只有1400多人。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少数 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白、傣、 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 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我国目前 有5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 1646800平方公里。我国现在共有31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 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 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是 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 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 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
二、中国民族概况 (一) 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 族有 55 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 1300 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是 赫哲族,只有 1400 多人。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少数 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 25 个民族,其中白、傣、 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 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我国目前 有 5 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 1646800 平方公里。我国现在共有 31 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 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 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 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是 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 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 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
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 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 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 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 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 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 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汉语。其余五十三个民 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解放前,只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三个民族)。文字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 形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字母形式有:藏文字母,回鹘文 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拉丁、斯拉夫字母等七种。有的民族使用 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四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 第二节汉族 、汉族概况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 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 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
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 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 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 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 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 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 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 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汉语。其余五十三个民 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解放前,只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三个民族)。文字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 形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字母形式有:藏文字母,回鹘文 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拉丁、斯拉夫字母等七种。有的民族使用 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四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 第二节 汉族 一、汉族概况 中国 56 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 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 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
,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 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 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 教、基督教等。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 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主食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 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 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 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 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 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 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 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 的面制风味食品。饮食中的信仰、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 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 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 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 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 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 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 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 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一,已有 6000 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 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 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 教、基督教等。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 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主食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 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 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 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 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 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 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 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 的面制风味食品。饮食中的信仰、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 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 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 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 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 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 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 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 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二、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 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 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 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 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 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 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 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 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 朝未年,长达2080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 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 年,但不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 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 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 初一正式改称“舂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 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
二、汉族的传统节日 (一)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 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 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 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 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 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 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 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 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 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 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 年,但不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 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 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 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 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