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规律的遗传实验 在十九世纪,欧洲有许多的园艺学家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果树,蔬菜 和花卉品种,由于做杂交的人很多,成就也就很可观,可是对杂种及 后的表现找不出规律来,自然不能预见,孟德尔就是在这个要求的推 动下进行了为时8年的豌豆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孟搜集了34年品种,种植两年之后,从中选择了22个纯系作为 实验材料,经仔细的观察,从中选取了具有七对相对性状的一些植株 进行杂交,这七对相对性状是: 花色:红色和白色 种子形状:圆形和皱形 子叶的颜色:黄色和绿色豆荚形状:饱满和不饱满 未成熟豆荚颜色:绿色和黄色花的位置:叶腋着生和顶端着生 茎的高度:高(6-7英尺),矮(3/4-1.5英尺) 试验是在严格的控制传粉条件下进行的,在去雄,人工授粉 及套袋中都注意防止自然传粉而发生误差,同时采用相对性状间的正 反交,并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后代做了仔细的观察,记载,实验一直进 行了七代,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如下: 性状的类别 亲代相对性状F1的性状表现F2性状表现及数目比率 子叶颜色 黄×绿 黄 黄6022:2001绿301:1 成熟的豆粒形状圆×皱 圆5474:1850皱2961 种皮颜色 灰褐×白灰褐 灰705:224白 3.15:1 豆荚形状 饱满×凹陷饱满 饱882:299缩 2.95:1 未成熟的豆荚颜色绿×黄花菜绿茶 绿428:152黄 2.82:1 花的位置 腋生×顶生腋生 腋651:207顶 3.14:1 茎的高度 高×矮 高 高787:277矮 上述的实验结果显示了三个有规律性的共同现象: 1.F1的表现是一致的,并且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即显性性状
三、分离规律的遗传实验 在十九世纪,欧洲有许多的园艺学家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果树,蔬菜 和花卉品种,由于做杂交的人很多,成就也就很可观,可是对杂种及 后的表现找不出规律来,自然不能预见,孟德尔就是在这个要求的推 动下进行了为时 8 年的豌豆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孟搜集了 34 年品种,种植两年之后,从中选择了 22 个纯系作为 实验材料,经仔细的观察,从中选取了具有七对相对性状的一些植株 进行杂交,这七对相对性状是: 花色:红色和白色 种子形状:圆形和皱形 子叶的颜色:黄色和绿色 豆荚形状:饱满和不饱满 未成熟豆荚颜色:绿色和黄色 花的位置:叶腋着生和顶端着生 茎的高度:高(6-7 英尺),矮(3/4-1.5 英尺) 试验是在严格的控制传粉条件下进行的,在去雄,人工授粉 及套袋中都注意防止自然传粉而发生误差,同时采用相对性状间的正 反交,并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后代做了仔细的观察,记载,实验一直进 行了七代,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如下: 性状的类别 亲代相对性状 F1 的性状表现 F2 性状表现及数目 比率 子叶颜色 黄×绿 黄 黄 6022:2001 绿 3.01:1 成熟的豆粒形状 圆×皱 圆 圆 5474:1850 皱 2.96:1 种皮颜色 灰褐×白 灰褐 灰 705:224 白 3.15:1 豆荚形状 饱满×凹陷 饱满 饱 882:299 缩 2.95:1 未成熟的豆荚颜色 绿×黄花菜 绿茶 绿 428:152 黄 2.82:1 花的位置 腋生×顶生 腋生 腋 651:207 顶 3.14:1 茎的高度 高×矮 高 高 787:277 矮 2.84:1 上述的实验结果显示了三个有规律性的共同现象: 1.F1的表现是一致的,并且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即显性性状
2.F2代杂交亲本的相对性状全部表现出来,这种双亲性状在F2分别 出现的现象叫分离现象即显隐性的性状全部出现。 3.F2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的数目常成一定的 分离比例,都近似于3:1。 孟德尔还发现无论是正交或反之,杂种后代遗传动态是相同的。 孟德尔取得了这样大的成果,这与他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应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他选用豌豆来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首先:它是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精的,因此,不易发生天然的杂交 这是孟德尔特别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外来花粉的偶然的受孕,假如 它发生在实验中而得不到认识的话,会造成完成谬误的结论。”其次 豌豆具有许多的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孟又把性状已分为单位以 便研究,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 性状进行遗传的杂交实验这样便于分析 在研究的方法上,孟也进行了科学的革新,它以相对性状具有明 显差异的品种为亲本分别进行杂交,按着杂交的系谱进行详细的记 载,并运用统计滨方法,对不同的性状在遗传学上的表现进行分析研 究 另外,孟德尔对实验的结果先根据实验进行假设,进而用实验来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揭示规律 那么孟德尔对这些实验结果是怎样解释的呢? 此外:还在考定思,切迈克,赫恩捷,贝捷森,路克,达比具等 人做同样的黄子叶×绿子叶的实验,比例仍是3:1他们共记载了
2.F2代杂交亲本的相对性状全部表现出来,这种双亲性状在 F2分别 出现的现象叫分离现象即显隐性的性状全部出现。 3.F2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的数目常成一定的 分离比例,都近似于 3:1。 孟德尔还发现无论是正交或反之,杂种后代遗传动态是相同的。 孟德尔取得了这样大的成果,这与他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应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他选用豌豆来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首先:它是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精的,因此,不易发生天然的杂交, 这是孟德尔特别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外来花粉的偶然的受孕,假如 它发生在实验中而得不到认识的话,会造成完成谬误的结论。”其次: 豌豆具有许多的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孟又把性状已分为单位以 便研究,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 性状进行遗传的杂交实验这样便于分析。 在研究的方法上,孟也进行了科学的革新,它以相对性状具有明 显差异的品种为亲本分别进行杂交,按着杂交的系谱进行详细的记 载,并运用统计滨方法,对不同的性状在遗传学上的表现进行分析研 究。 另外,孟德尔对实验的结果先根据实验进行假设,进而用实验来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揭示规律。 那么孟德尔对这些实验结果是怎样解释的呢? 此外:还在考定思,切迈克,赫恩捷,贝捷森,路克,达比具等 人做同样的黄子叶×绿子叶的实验,比例仍是 3:1 他们共记载了
179399粒F2的种子,黄色为134707粒(7509%),绿色为44692 (2491%)。 种子的形状(圆和皱),子叶的颜色(黄和绿)有花粉直感现象, 既花粉携带着有这两个性状的显性遗传因子时,当代就表现出这个遗 传因子所控制的性状,因此两种性状当年就可以观察到,即F1植株 上结的种子就表现出这些性状在种子之间的分离。 第二节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因子的分离的假说 孟德尔为了解释这些结果,提出如下的假说,主要内容 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所控制,相对性状是由细胞中的相对遗传因子 所控制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并且各自分离到不同的配子 中去,每一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3.杂种F1的体细胞内成对的遗传因子是彼此独立,互不混杂,彼此 保持纯粹的状态,在形成配子时,它们彼此分离,互不影响,所以配 子在遗传上是纯的 4.杂种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配子结合又是随机的, 即不同类型的配子有同等的结合机会 根据上述的假定,孟德尔圆满的解释了他所观察到的遗传现象。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179399 粒 F2 的种子,黄色为 134707 粒(75.09%),绿色为 44692 (24.91%)。 种子的形状(圆和皱),子叶的颜色(黄和绿)有花粉直感现象, 既花粉携带着有这两个性状的显性遗传因子时,当代就表现出这个遗 传因子所控制的性状,因此两种性状当年就可以观察到,即 F1 植株 上结的种子就表现出这些性状在种子之间的分离。 第二节 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遗传因子的分离的假说 孟德尔为了解释这些结果,提出如下的假说,主要内容: 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所控制,相对性状是由细胞中的相对遗传因子 所控制。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并且各自分离到不同的配子 中去,每一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3.杂种 F1的体细胞内成对的遗传因子是彼此独立,互不混杂,彼此 保持纯粹的状态,在形成配子时,它们彼此分离,互不影响,所以配 子在遗传上是纯的。 4.杂种产生不同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配子结合又是随机的, 即不同类型的配子有同等的结合机会。 根据上述的假定,孟德尔圆满的解释了他所观察到的遗传现象。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