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 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 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 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棵叶为针状、果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为球状、四季常青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的显花植物。 画家 棵苍翠劲拔的古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树。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 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 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多钱的木料。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为球状、四季常青 的显花植物。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画家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树。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布洛所说的 “心理的距离”: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 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 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 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 :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 叔本华: “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 “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 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 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 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二、审美态度
二、审美态度 朱光潜: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 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 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 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 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 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丰子恺: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 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 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 朱光潜: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 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 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 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 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 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 丰子恺: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 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 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 二、审美态度
二、审美态度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 道”)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 发源:老子: “涤除玄鉴”(→宗炳: “澄怀观 道”) • 发展:庄子: “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 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 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 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 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 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 鸣”。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 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三、美感与移情 • 朱光潜: “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 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 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 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 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 鸣” 。 •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 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