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 2020年第3期 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创举。在体系构建上,我国《侵权责任法》前3章总则性规定了 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并创新性地综合采用了多元归责体系和特殊主体两种主线(第 4章是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第5-11章则分别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责 任、医疗损害责任等各种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构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立的侵权责任 法体系。考虑到当时各界对人格权保护相关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侵权责任法》没有对 人格权保护进行全面规定,“给未来人格权法制定预留了空间”③。 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民商事法律经过多年实施已被证明是科学合理且符合我国国 情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立法难以完全满足新时期新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 需要对我国原有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定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 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理顺各民事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我国民法的体系化和全面 化。而原有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 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定等立法成果恰好为民法典体系的构建及相关规则的完善提 供了厚实的基础,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立法成本。 (二)多年的法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我国多年的法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宪 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对民事法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的解释,即涉及民法问题的司 法解释。尤其是在法治建设初期,我国立法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为司法解释 的制定和适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司法实践 中的具体问题,对《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民 事法律进行了全面的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具有裁判约束力,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引 除司法解释外,自2011年起,最高人民法院还定期发布民事指导性案例。这些指导 性案例虽然没有造法功能,但对法院裁判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且因其紧密贴合日新月 异的社会生活,在确立裁判规则的同时,客观上也积累了立法素材、总结了司法实践经验 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法典编纂起到了促进立法完善的积极作用。 (三)民法学丰富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法治建设的加强,中国民法学在各个方面逐步进入繁荣发展的 阶段,围绕民法学基础理论、法学方法论、民法具体部门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而深 入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众多民商事法律立法活动为我国民 商法学者的研究和参与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使得我国民法学关于民法典体系的建构、民 法具体部门法相关规则设计等方面的学术成果也蔚为可观。仅在2014年10月确定编 纂民法典之后,学界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就多达8000多篇,⑨涵盖了民法典制定 的各方面研究和探讨,包括且不限于:关于民法典编纂步骤的研究,关于民法典体系安 ③前注⑥,张新宝张红文,第75页 ⑨以“民法典”为主题在知网查询自2014年10月23日以后的学术论文(截止至2020年5月14日)查得8139条记录 参见中国知网,htps/ kns. enkinet/,2020年5月14日访问
中国法学 2020 年第 3 期 10 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创举。在体系构建上,我国《侵权责任法》前 3 章总则性规定了一 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并创新性地综合采用了多元归责体系和特殊主体两种主线(第 4 章是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第 5-11 章则分别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责 任、医疗损害责任等各种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构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立的侵权责任 法体系。考虑到当时各界对人格权保护相关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侵权责任法》没有对 人格权保护进行全面规定,“给未来人格权法制定预留了空间”(8)。 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民商事法律经过多年实施已被证明是科学合理且符合我国国 情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 原有的立法难以完全满足新时期新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 需要对我国原有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定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 , 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理顺各民事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我国民法的体系化和全面 化。而原有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 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定等立法成果恰好为民法典体系的构建及相关规则的完善提 供了厚实的基础,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立法成本。 (二)多年的法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我国多年的法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宪 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对民事法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的解释,即涉及民法问题的司 法解释。尤其是在法治建设初期,我国立法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为司法解释 的制定和适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司法实践 中的具体问题,对《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民 事法律进行了全面的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具有裁判约束力,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引。 除司法解释外,自 2011 年起,最高人民法院还定期发布民事指导性案例。这些指导 性案例虽然没有造法功能,但对法院裁判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且因其紧密贴合日新月 异的社会生活,在确立裁判规则的同时,客观上也积累了立法素材、总结了司法实践经验 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法典编纂起到了促进立法完善的积极作用。 (三)民法学丰富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法治建设的加强,中国民法学在各个方面逐步进入繁荣发展的 阶段,围绕民法学基础理论、法学方法论、民法具体部门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而深 入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众多民商事法律立法活动为我国民 商法学者的研究和参与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使得我国民法学关于民法典体系的建构、民 法具体部门法相关规则设计等方面的学术成果也蔚为可观。仅在 2014 年 10 月确定编 纂民法典之后,学界以民法典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就多达 8000 多篇,(9) 涵盖了民法典制定 的各方面研究和探讨,包括且不限于:关于民法典编纂步骤的研究,关于民法典体系安 (8) 前注 ⑥,张新宝、张红文,第 75 页。 (9) 以“民法典”为主题在知网查询自 2014 年 10 月 23 日以后的学术论文(截止至 2020 年 5 月 14 日),查得 8139 条记录, 参见中国知网,https://kns.cnki.net/,2020 年 5 月 14 日访问
民法典分编的编纂 排的探讨(如是否设置债总、是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等),关于民法典各分编具体设计 的研究,等等。⑩总体来看,学者们对民法典编纂的研究伴随着立法的推进而逐渐深入 除编纂步骤和体例安排的研究外,许多焦点甚至具体细节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 点,如物权编中的居住权、担保物权、农地经营权等;合同编中的合同解除、合同效力、保 理合同等有名合同等;人格杈编中的人格权请求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婚姻家 庭编中的夫妻共有财产、夫妻共同债务、亲子关系确认、未成年人及成年人监护等;继承 编中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顺序、代位继承、遗嘱继承、遗产管理等;侵权责任编中的过 错责任的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生态环境侵权等特殊侵权责任、高空抛 物等;相关成果不胜枚举 民法学者的研究紧密契合民法典编纂进程,为民法典编纂的体系构建、概念和术语 的完善以及具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安排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另一角 度看,民法典编纂也是我国民法学发展之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国民法理论研究的发展 和中国特色民法学的振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 (四)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的普遍增强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民事立法的逐步完善、民事司法实践的深入以及民法学研究的发展,我国民事 主体的民事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民法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在司法实践中日益 增长的各类民事案件数量,也体现在此次民法典编纂中民众对立法的广泛参与。此次 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每次草案公布及意见征集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公众都积极 参与,踊跃建言献策。例如,2018年9月5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在中国人大网公 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截至2018年11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收到了公众意见 437986条,参与人数多达10万余人。①民法典各编草案“合体”后,在2019年12月28 日至2020年1月26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 条意见。②可以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民法已成为国家治理与市民生活的基本规 则,制定民法典的全民族法治共识已经形成,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编纂和出台民法 典寄予很大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多次兴起制定民法典的热潮,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 功。但今时不同往日,此次民法典编纂有较为完备且经多年实施检验的民事单行法律体 系作为坚实的立法基础,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法学、法律界全面而深入的理 论研究、论证,更有广泛的民意共识,这些都为民法典顺利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民法总则》颁布后,《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和第3期先后刊登了王利明的《民法分则合同编立法研究》 崔建远的《民法分则物权编立法研究入杨立新的《民法分则继承编立法研究入张新宝的《民法分则侵权责任编立法 研究》以及夏吟兰的《民法分则婚姻家庭编立法研究》等专题文章,分别就民法典各编的制定提出了较为全面而具 体的意见。 参见《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43万多条》,载新华网,htp/www.xinhuanet.commlegal/2018-1222 123890604hm,2020年5月14日访问 ②参见《民法典草案公开征意见13718位网民提114574条》载《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4月23日,第2版
民法典分编的编纂 11 排的探讨(如是否设置债总、是否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等),关于民法典各分编具体设计 的研究,等等。(10)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民法典编纂的研究伴随着立法的推进而逐渐深入, 除编纂步骤和体例安排的研究外,许多焦点甚至具体细节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 点,如物权编中的居住权、担保物权、农地经营权等;合同编中的合同解除、合同效力、保 理合同等有名合同等;人格权编中的人格权请求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婚姻家 庭编中的夫妻共有财产、夫妻共同债务、亲子关系确认、未成年人及成年人监护等;继承 编中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顺序、代位继承、遗嘱继承、遗产管理等;侵权责任编中的过 错责任的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生态环境侵权等特殊侵权责任、高空抛 物等;相关成果不胜枚举。 民法学者的研究紧密契合民法典编纂进程,为民法典编纂的体系构建、概念和术语 的完善以及具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安排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另一角 度看,民法典编纂也是我国民法学发展之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国民法理论研究的发展 和中国特色民法学的振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 (四)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的普遍增强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民事立法的逐步完善、民事司法实践的深入以及民法学研究的发展,我国民事 主体的民事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民法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在司法实践中日益 增长的各类民事案件数量,也体现在此次民法典编纂中民众对立法的广泛参与。此次 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每次草案公布及意见征集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公众都积极 参与,踊跃建言献策。例如,2018 年 9 月 5 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在中国人大网公 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截至 2018 年 11 月 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收到了公众意见 437986 条,参与人数多达 10 万余人。(11) 民法典各编草案“合体”后,在 2019 年 12 月 28 日至 2020 年 1 月 26 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 13718 位网民提出的 114574 条意见。(12) 可以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民法已成为国家治理与市民生活的基本规 则,制定民法典的全民族法治共识已经形成,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编纂和出台民法 典寄予很大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多次兴起制定民法典的热潮,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 功。但今时不同往日,此次民法典编纂有较为完备且经多年实施检验的民事单行法律体 系作为坚实的立法基础,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法学、法律界全面而深入的理 论研究、论证,更有广泛的民意共识,这些都为民法典顺利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0) 例如,在《民法总则》颁布后,《中国法学》2017 年第 2 期和第 3 期先后刊登了王利明的《民法分则合同编立法研究》、 崔建远的《民法分则物权编立法研究》、杨立新的《民法分则继承编立法研究》、张新宝的《民法分则侵权责任编立法 研究》以及夏吟兰的《民法分则婚姻家庭编立法研究》等专题文章,分别就民法典各编的制定提出了较为全面而具 体的意见。 (11) 参 见《 民 法 典 各 分 编 草 案 公 开 征 求 公 众 意 见 43 万 多 条 》,载 新 华 网,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8-12/22/ c_1123890604.htm,2020 年 5 月 14 日访问。 (12) 参见《民法典草案公开征意见 13718 位网民提 114574 条》,载《新华每日电讯》2020 年 4 月 23 日,第 2 版
中国法学 2020年第3期 三、民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技术路径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的内容广、问题多,因此,编纂民法典是一项极 为复杂的工程。要实现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法典的立法目标需要 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并遵循科学的立法技术路径。 (一)民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有关中央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 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 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 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 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 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编纂民法典工作遵循和体现以下基本原则:④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 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先后多次向党中央请示和报告,就民法典编 纂工作的总体考虑、工作步骤、体例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请示汇报,并就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 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多次 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多次到地方及相关部门调研,听取各界人士 的意见,在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智慧过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推进民法典编纂 工作平稳顺利地开展。 是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事立 法和实践经验,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 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民法典不仅固化了农地“三权分置 前注①.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参见前注①,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中国法学 2020 年第 3 期 12 三、民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技术路径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的内容广、问题多,因此,编纂民法典是一项极 为复杂的工程。要实现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法典的立法目标需要 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并遵循科学的立法技术路径。 (一)民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有关中央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 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 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 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 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 备的民事法治保障。”(13)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编纂民法典工作遵循和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4)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 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先后多次向党中央请示和报告,就民法典编 纂工作的总体考虑、工作步骤、体例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请示汇报,并就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 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多次 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多次到地方及相关部门调研,听取各界人士 的意见,在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智慧过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推进民法典编纂 工作平稳顺利地开展。 三是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民事立 法和实践经验,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 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民法典不仅固化了农地“三权分置” (13) 前注 ①,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4) 参见前注 ①,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