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高考一模虹口区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1月)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 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嫩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下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 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 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 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 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 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 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 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 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 《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弄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 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 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 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一给恰是人所具有的 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 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冋时容忍懒惰, 因此毋宁说是有害的。 ③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 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一一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 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斩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祢,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 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 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④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 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⑤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 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一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
2014 上海高考一模虹口区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 年 1 月)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 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嫩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下能错位。 4.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 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 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 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 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 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 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 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 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 《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弄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 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 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 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一给恰是人所具有的 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 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懒惰, 因此毋宁说是有害的。 ③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 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一一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 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斩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祢,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 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 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④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 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⑤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 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
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 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 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 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 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 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 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 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⑥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 家和社会 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 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 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 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 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 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 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 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⑦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 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 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AJL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 为背景噪音”。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闭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1.第①段作者所说的“荒败”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第⑤段加点词“原始图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3.从文章第④⑤⑥段看,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是(4分) 4.把下列语司组织起来填入。第(园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②而要做到这些 ③人恰恰最难自知 ④但实际情形是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热衷浅阅读是因为音画类产品出版繁荣,网络便捷吸引入, B.作者认为一味读图读网无益于人的精神,甚至有百害而无一利。 C.媒体的世界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我们更需要经典之烛照。 D.引罗曼·罗兰和普鲁斯特的话说明读经典作品有利于认识自己 6.第⑤段画线句作者称阅读经典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请你以自己阅读经典 的体会为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1分)
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 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 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 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 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 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 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 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⑥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 家和社会。 ,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 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 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 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 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 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 “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 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⑦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 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 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AJL 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 为背景噪音”。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闭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1.第①段作者所说的“荒败”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第⑤段加点词“原始图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3.从文章第④⑤⑥段看,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是(4 分) 4.把下列语司组织起来填入。第(园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①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②而要做到这些 ③人恰恰最难自知 ④但实际情形是 A。④,①,⑦,③: B。②,①,④,③ c.③,④,④:② D.①,②,③,④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人们热衷浅阅读是因为音画类产品出版繁荣,网络便捷吸引入。 B.作者认为一味读图读网无益于人的精神,甚至有百害而无一利。 C. 媒体的世界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我们更需要经典之烛照。 D.引罗曼•罗兰和普鲁斯特的话说明读经典作品有利于认识自己。 6.第⑤段画线句作者称阅读经典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请你以自己阅读经典 的体会为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12 题。(21 分)
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 刘瑜 ①一个人只能度过一生,这事可真叫人沮丧。但好在我还有刘天昭。 ②就像上帝造了大米这种东西,有时候人们用它来蒸饭,有时候人们用它来煮粥,我想上帝 在造我和刘天昭的时候,原料是相近的,但是后来一个被蒸了饭,而一个被煮了粥。于是大 米的一种命运得以窥视大米的另一种命运 ③但是她比我决绝。我说刘天昭“决绝”,是因为她真舍得放弃。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 她放弃了建筑师的前途。独自在一个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待着”,“脱离社会”好几年。后来 她回归社会,在南方某着名报纸写社论写得“风生水起”,但不久前又放弃了工作,转移到 另一个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待着 ④待着待着,就待出了新书《出神》 ⑤《出神》甚至不能说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书。它是刘天昭这些年的博客和随笔选集,篇 内容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语气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按说写书出书是与世界建立联系 的一种努力,但是天昭连这种努力都心不在焉:我就是要自言自语,我只需要自言自语,因 为自言自语是唯一真诚的说话方式 ⑥“脱离社会”可以理解成厌世一深入社会就意味着深入某种角色,而角色意味着条条框框, 意味着表演,意味着累。但是刘天昭不厌世。岂止不厌世,我简直想说她是最热爱生活的人 一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注意到一个卖菜老太太的表情、一根蛛丝的动静、一滴水 与另一滴水之间的时间间距以及各种形状的风?她简直就是出于对生活不分青红皂白的爱, 才需要“脱离社会”一在她这里,出走与其说是一种逃避,不如说是一种收缩。更少地生活 以便于更好地生活,减少与生活的接触面有利于在有限的面积上精耕细作 ⑦在刘天昭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值得书写,神在每一个事物中留下足迹。“大作家”习惯于 写政治的肮脏、历史的沉重、人性的救赎、社会的狡诈,作为女作家,最起码也要写写爱情 的颠沛流离或者性生活的压抑与解放,但是刘天昭不。她写一个小女孩擦玻璃的神情,写帆 布椅子上坐着的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写窗外三三两两的人群,写前任房客掉到床底下的 储蓄本,写一只灰喜鹊在天空中划过的轨迹,写夜半大街的光线……总之她写一切貌似轻微、 无关和混沌的时刻和人物。她简直是故意通过描写这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来暗暗颠覆这个 世界的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谁说政治局委员的命运就比远亲里某个“破鞋”的命运更惊心 动魄?又或者,凭什么一个“破鞋”的命运一定比窗前一只乌鸦起落的声音更值得书写?在 被时间击败、被时间席卷、被时间吞噬方面,万物皆平等,因而都值得在颤抖中被文字拥抱。 ⑧在这个意义上,刘天昭貌似散乱的文字里也许隐藏着比其他作家更大的雄心。她绕过故事、 情节、结构、主题等等写作的“格式”,通过感受的碎片,直接书写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一 人与时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人与时间的紧张关系,她迫切地观察与描写每一个微小事物,在 它被时间碾碎之前聆听它无声的尖叫,并伸出手去打捞它在时间旋涡里越来越小的身影。“昨 天晴暖,在树林里碰见两个画油画的,好像迎面看见了宁静,流沙里摸到两枚鹅卵石。”“听 见小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的大片喧哗。想这喧哗之上总有许多叶子茂密的树枝,绿悠悠地爱 护着。”“门口的那盆小花儿,也还是快死了。剩下芯儿里几只新叶,嫩得黄软,不太健康 像是家道陡变幸存的孤儿,孱弱,受不起希望。”……树林里画油画的,远处小学生的喧哗 门口的小花儿,这些情景随处可见,但极少有人留意它们、感受它们,更不会因之而遭遇内 心的“咯噔”一声。在别人活得若无其事的地方,刘天昭活得惊心动魄。 ⑨所以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对她来说,似乎她所见到 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扇通向上帝的虚掩的门。当别人朝着前方行进,她忍不住去敲每一扇 门。又或者说,她是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 和心跳
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 刘瑜 ①一个人只能度过一生,这事可真叫人沮丧。但好在我还有刘天昭。 ②就像上帝造了大米这种东西,有时候人们用它来蒸饭,有时候人们用它来煮粥,我想上帝 在造我和刘天昭的时候,原料是相近的,但是后来一个被蒸了饭,而一个被煮了粥。于是大 米的一种命运得以窥视大米的另一种命运。 ③但是她比我决绝。我说刘天昭“决绝”,是因为她真舍得放弃。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 她放弃了建筑师的前途。独自在一个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待着”,“脱离社会”好几年。后来 她回归社会,在南方某着名报纸写社论写得“风生水起”,但不久前又放弃了工作,转移到 另一个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待着”。 ④待着待着,就待出了新书《出神》。 ⑤《出神》甚至不能说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书。它是刘天昭这些年的博客和随笔选集,篇目 内容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语气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按说写书出书是与世界建立联系 的一种努力,但是天昭连这种努力都心不在焉:我就是要自言自语,我只需要自言自语,因 为自言自语是唯一真诚的说话方式。 ⑥“脱离社会”可以理解成厌世—深入社会就意味着深入某种角色,而角色意味着条条框框, 意味着表演,意味着累。但是刘天昭不厌世。岂止不厌世,我简直想说她是最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注意到一个卖菜老太太的表情、一根蛛丝的动静、一滴水 与另一滴水之间的时间间距以及各种形状的风?她简直就是出于对生活不分青红皂白的爱, 才需要“脱离社会”—在她这里,出走与其说是一种逃避,不如说是一种收缩。更少地生活 以便于更好地生活,减少与生活的接触面有利于在有限的面积上精耕细作。 ⑦在刘天昭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值得书写,神在每一个事物中留下足迹。“大作家”习惯于 写政治的肮脏、历史的沉重、人性的救赎、社会的狡诈,作为女作家,最起码也要写写爱情 的颠沛流离或者性生活的压抑与解放,但是刘天昭不。她写一个小女孩擦玻璃的神情,写帆 布椅子上坐着的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写窗外三三两两的人群,写前任房客掉到床底下的 储蓄本,写一只灰喜鹊在天空中划过的轨迹,写夜半大街的光线……总之她写一切貌似轻微、 无关和混沌的时刻和人物。她简直是故意通过描写这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来暗暗颠覆这个 世界的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谁说政治局委员的命运就比远亲里某个“破鞋”的命运更惊心 动魄?又或者,凭什么一个“破鞋”的命运一定比窗前一只乌鸦起落的声音更值得书写?在 被时间击败、被时间席卷、被时间吞噬方面,万物皆平等,因而都值得在颤抖中被文字拥抱。 ⑧在这个意义上,刘天昭貌似散乱的文字里也许隐藏着比其他作家更大的雄心。她绕过故事、 情节、结构、主题等等写作的“格式”,通过感受的碎片,直接书写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 人与时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人与时间的紧张关系,她迫切地观察与描写每一个微小事物,在 它被时间碾碎之前聆听它无声的尖叫,并伸出手去打捞它在时间旋涡里越来越小的身影。“昨 天晴暖,在树林里碰见两个画油画的,好像迎面看见了宁静,流沙里摸到两枚鹅卵石。”“听 见小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的大片喧哗。想这喧哗之上总有许多叶子茂密的树枝,绿悠悠地爱 护着。”“门口的那盆小花儿,也还是快死了。剩下芯儿里几只新叶,嫩得黄软,不太健康, 像是家道陡变幸存的孤儿,孱弱,受不起希望。”……树林里画油画的,远处小学生的喧哗, 门口的小花儿,这些情景随处可见,但极少有人留意它们、感受它们,更不会因之而遭遇内 心的“咯噔”一声。在别人活得若无其事的地方,刘天昭活得惊心动魄。 ⑨所以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对她来说,似乎她所见到 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扇通向上帝的虚掩的门。当别人朝着前方行进,她忍不住去敲每一扇 门。又或者说,她是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 和心跳
⑩这也正是刘天昭令人担心之处。别人有两只眼睛,她有一千只。别人有两只耳朵,她有 千只。一个宁静的下午在别人那里是一个宁静的下午,在她那里却是一场交响乐演出。一片 树叶在别人那里是一片树叶,在她那里却有森林的茂密。“脑子里那些噪音,像是阳光下的 尘土,貌似在落,永远落不下来”。作为她的朋友,我时常为她不加节制的观察欲和聆听欲 感到担忧一她花那样少的力气去生活,却花那样多的力气去俯瞰生活,我担心她本末倒置, 因此错过人生的很多乐趣,又生恐她在自己与上帝的奔波之间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很可能这 样的担心是自作多情,万事万物的深处都有熊熊火光,也许刘天昭正为自己能窥见这别人看 不到的光而狂喜,而我,另一个版本的她,被“社会”绑架的我,应该为那个可能的自己所 靠近的火光而感到温暖且欣喜。 【注】 刘瑜:学者,作家,就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著有<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等。本 文选自《观,念的水位》。 7.第③段两次提到刘天昭放弃工作,独自“待着”,其作用是 (3分) 8.第⑥段加点字“不分青红皂白”的表达效果是 (3分) 9.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10.题目“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1.下列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文中可以看出,因为人生短暂,所以作者对于生命充满了伤感。 B.作者欣赏、敬佩刘天昭,是因为后者一再地出离社会,活得不累。 C.作者欣赏刘天昭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两人“原料相近”,同声相应。 D.《出神》让作者看到天昭对生活的热爱及重建这个世界秩序的雄心。 12.作者以独特的风格评价刘天昭及其作品《出神》,请从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两方面对本 文进行赏析。(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4)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8)世事洞明皆学问 。(曹雪芹《红楼梦》)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 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14.“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1分) A.曲牌名B.词牌名C.宫调D.题目 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⑩这也正是刘天昭令人担心之处。别人有两只眼睛,她有一千只。别人有两只耳朵,她有一 千只。一个宁静的下午在别人那里是一个宁静的下午,在她那里却是一场交响乐演出。一片 树叶在别人那里是一片树叶,在她那里却有森林的茂密。“脑子里那些噪音,像是阳光下的 尘土,貌似在落,永远落不下来”。作为她的朋友,我时常为她不加节制的观察欲和聆听欲 感到担忧—她花那样少的力气去生活,却花那样多的力气去俯瞰生活,我担心她本末倒置, 因此错过人生的很多乐趣,又生恐她在自己与上帝的奔波之间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很可能这 样的担心是自作多情,万事万物的深处都有熊熊火光,也许刘天昭正为自己能窥见这别人看 不到的光而狂喜,而我,另一个版本的她,被“社会”绑架的我,应该为那个可能的自己所 靠近的火光而感到温暖且欣喜。 【注】 刘瑜:学者,作家,就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著有<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等。本 文选自《观,念的水位》。 7.第③段两次提到刘天昭放弃工作,独自“待着”,其作用是 (3 分) 8.第⑥段加点字“不分青红皂白”的表达效果是 (3 分) 9.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 分) 1O.题目“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在文中的作用是 (3 分) 11.下列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行文中可以看出,因为人生短暂,所以作者对于生命充满了伤感。 B.作者欣赏、敬佩刘天昭,是因为后者一再地出离社会,活得不累。 C.作者欣赏刘天昭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两人“原料相近”,同声相应。 D.《出神》让作者看到天昭对生活的热爱及重建这个世界秩序的雄心。 12.作者以独特的风格评价刘天昭及其作品《出神》,请从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两方面对本 文进行赏析。(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2)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4)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世事洞明皆学问, 。 (曹雪芹《红楼梦》)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双调】湘妃怨 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 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14.“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 )(1 分) A.曲牌名 B.词牌名 C.宫调 D.题目 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 16.有人认为“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写景的句中,不够协调:也有人认为此句如异峰突 起,具有奇特的审美效果。结合整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徐稚传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 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 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 《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①。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 见处士豫章徐稚、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 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②,备礼征之,不至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 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 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穡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 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 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②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③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①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征这个王国里。 ②生刍一束東,其人如玉:送给他一把青草,赞美他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 ③蒲轮:蒲轮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旬中的意思。(4分) (1)去则县之 (2)上疏荐稚 (3)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4)吾无德以堪之 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非其力不食众怪,不知其故 B.既谒而退哭毕而去 C.桓帝乃备礼征之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D.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会卒,时年七十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2)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20.徐稚为何多次不愿就任官职?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1.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徐稚其人。(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 16.有人认为“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写景的句中,不够协调;也有人认为此句如异峰突 起,具有奇特的审美效果。结合整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徐稚传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 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 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 《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①。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 见处士豫章徐稚、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 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②,备礼征之,不至。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 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 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 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 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②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③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①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征这个王国里。 ②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送给他一把青草,赞美他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 ③蒲轮:蒲轮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旬中的意思。(4 分) (1)去则县之 (2)上疏荐稚 (3)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4)吾无德以堪之 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非其力不食 众怪,不知其故 B.既谒而退 哭毕而去 C.桓帝乃备礼征之 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D.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 会卒,时年七十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2)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20.徐稚为何多次不愿就任官职?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 分) 21.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徐稚其人。(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1 分)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