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基础旅游学(第四版)→样的结论:不管是从一般的知识共同体成长的路径来看,还是从旅游学科自身发展历程来看,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旅游学科只是该学科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旅游学科在经历其单一学科进人、多学科交叉渗透、跨学科整合诸阶段之后,最终也必将以一个成熟学科的面貌立足于学科之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学科只是旅游学科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①二、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在国外的旅游研究中,较少见到有关旅游学学科体系方面的理论探讨。这可能是旅游学本身不够成熟的自然表现,也可能是国外学者一贯的务实精神的反映,还可能是国外宽松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面所形成的教育路线的自主与开放精神的一种折射。②因为当整个学科在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时便去研究这个领域中的各个学科的关系,可能往往是劳而无功的。但是,当我们真的企图去建立旅游学这个独立学科时,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在1995年,喻学才、毛桃青撰文呼吁建立旅游学学科体系。③他们从产业地位、旅游经济与旅游学的关系、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传统上把“旅游文化”这些属于其他各种学科的研究领域置于“旅游经济”的框架之下是不合适的,而应该用旅游学来统辖这些学科。这种观点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但是,这种普遍认识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实施,其原因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目录的机械性管控之外,恐怕还有旅游学术界自身的原因,那就是旅游学本身没能做出应有的表现一这么多年来旅游学也确实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自1997年以来,旅游学界曾多次展开对旅游学学科理论的大讨论。人们似乎普遍意识到旅游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滞后在无形地制约着旅游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人基至相当悲观地认为旅游学理论研究在时间、质量和业绩方面都表现出滞后性。然而,在各家所提出的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意见中,自前表现出的主要是很不统一和很不稳定的纷绘说法。明庆忠、王德刚、陈玉英等人都试图给出明确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层次图,确实给人一定的启发。③但这些模式似乎有着共同的弱点,那就是它们未能明确旅游学是以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地位上实现对各个学科的综合。或者说,未能明确旅④谢彦君、李拉扬:《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绘争论背后》,《旅游学刊》,2013年第1期。在中国,教育部借助于专业目录来实现对大学专业设置及其培养方案设计的严格控制。这种局面导致②了一个事实:一旦出现系统性失效的局面,造成的恶果和浪费便一定是全社会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学者为学科问题呼吁奔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好在2012年教育部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分离成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之后,这种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③喻学才、毛桃青:《论旅游学学科体系垂待建立》,《江汉论坛》,1995年第12期。④陈玉英、明庆忠:《关于旅游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③明庆忠:《试讨论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年第8期;王德刚:《略论旅游学的理论体系》,《旅游学刊》,1991年第1期
第一章导论194游学是通过哪些一般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最基础而不是在最概要的意义上达到了对各门学科的综合。2008年刘住曾在所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一书中对国内关于旅游学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总结梳理,认为“我国关于旅游学学科体系的主流构筑呈现“旅游经济活动说”与“旅游社会活动说”的“二元结构”。此外,当前实用主义异军突起,对旅游业前沿问题的关注胜于对旅游学术前沿的关注,大有形成中国实证学派”的气势”。如他所言,国内旅游学术界在理解旅游学科体系这个问题上,基本还存在令相关学者无法回归“家”的问题。笔者认为,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有充分的科研成果的支持和足以支撑一个知识共同体成立的内外部条件。而在其实现路径上,就旅游学科的特殊情况而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一个或先或后必须找到的学科内核,并继而以此为基点对相关知识予以综合、整合的过程。与其他学科一样,这种综合将体现在两个层面上:概念与理论(方法)。旅游学学科体系应该是在完成了这种综合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在概念的层面上,旅游学应该有它自已的概念系统,这个系统植根于对旅游现象的系统认识,也得益于相关学科的成熟概念。这些概念在旅游学理论领域中重新获得了独立的意义,成为构筑旅游学理论的基石。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借助于理论线索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简单检索的结果。这些概念包括:旅游、旅游现象、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者需求、旅游供给、旅游资源、旅游地、旅游商品、旅游业、旅游体验、旅游愉悦、旅游期望、旅游感受、旅游满意度、旅游观赏、旅游角色、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消费、旅游者消费、旅游流、旅游效应、旅游容量、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等,而在所有这些概念以及其他尚未提及或仍未发展起来的概念当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应该是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和旅游业。对这些概念应该赋予旅游学的专门意义,这是旅游学完成综合的基础和表现。当然,在这些基本概念下面,自然还会衍生出更为具体而丰富的概念,如旅游者本身就是一个概念系统,旅游商品也可以加以具体的区分:而在这些概念之外,还会有众多的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旅游经济、旅游文化、旅游环境和旅游法规等等,但由于这些概念常常是另一个相关或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甚至就是一个分支学科领域,因此不宜作为旅游学的核心概念来看待。在上面所列出的概念中,也体现了笔者对旅游研究的内容、方式的某种见解。在理论(方法)层面上,旅游学也同样应该有自已的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质的学科,旅游学的理论(方法)主要是通过“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式的途径逐步从其他相关学科移植、渗透和融合而来的。这些理论进人旅游学领域之后,逐渐与旅游学中特有的概念、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的问题类型相结合,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滤、积淀、整合过程,最后成为旅游学的独特的理论系统。不经过这个过程,就不会有旅游学产生。实现了这种理论的积累和养成过程,旅游学就将以一
20基础旅游学(第四版)种作为其他所有的旅游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一而不是概论性的东西一一的面貌出现,它所探讨的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发生原因、运行机理、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范围广泛的问题,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旅游现象当中最基本、最共性的方面。这样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与它所统驭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一起,构成了研究旅游现象的综合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有所不同但互相关联的四大模块。一个是作为旅游学核心模块的“旅游学所属的自足性分支学科”模块,之所以称为自足性分支学科,是因为这一模块讨论的是“纯旅游的话题或问题”,是依据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旅游方式和旅游诉求所划分的旅游学核心知识领域。这些领域的系统知识的积累,意味着独立的旅游学的存在和走向成熟,因此,这是旅游学的核心领域(见图1-1)。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模块中的这些分支学科目前大都还没有出现,因此,这里只是贸然加上了“学”字,其不够严谨之处显而易见,这里仅仅表示一个判断或一种预示,是一个有关旅游学分支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一种推断。第二个模块是针对旅游者活动所展开的交叉学科研究,由此形成了诸如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往往是一方面借用传统的学科理论从事旅游研究,另一方面又同时是针对旅游的特殊问题如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因此,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及应用性学科的特点。这一模块在方法论上也比较广泛地吸收了诸多人文学科的成果第三个模块集中研究旅游产业活动,这是旅游学的扩展领域,在方法论上比较多地吸收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成果。此外,还有一个模块是由一些研究旅游者需要(或需求)与旅游产业供给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宽泛意义上的旅游供求关系,不单纯指经济意义上的供求关系)的学科构成的。上述有关旅游学的这个综合学科体系可以用一个框架图来描述(见图1-1)。在图1-1中,虽然在学科罗列方面,该模型仍然未必是全面的,但这些学科可以认为是最基本的。在有些学科领域,当然存在继续细分的可能和必要,但层次上已在其次。如旅游企业管理学,可以分为旅行社管理、风景区管理、娱乐企业管理、饭店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等:旅游经济学可以分为旅游消费经济学、旅游生产经济学、旅游环境经济学等(笔者认为王德刚在《略论旅游学的理论体系》一文中关于有些学科的归属关系的观点可能有值得商椎之处,如旅游经济学包括旅游产品设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商品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会计学,这种分类和归属关系似有失当之处);旅游规划学也可以分为旅游总体规划、旅游概念性规划、旅游详细规划等具体研究领域。有些学者在罗列分支学科科目时所做的扩展很大,给人一些启迪。但这里似乎需要注意几点:一是目前有些学科并不成熟,不宜轻率地以“学”冠之(如旅游资源学等);二是有些学科即使在将来恐怕也难成立(如所谓“技能旅游学”“过程旅游学”或“交通旅游学”等称谓,笔者是不相信它们的科学性的)三①王德刚:《略论旅游学的理论体系》,《旅游学刊》,1999年第1期
第一章导论21V是有些学科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但将来成为独立的旅游学分支学科的必然性似乎很显然(比如旅游伦理学)。横断学科带头学科数学与统计学旅游学所属的自足性分支学科生态旅游学;文化旅游学;都市旅游学;乡村旅游学;观光旅游学:体验旅游学:休闲旅游学:探险旅游学;虚拟旅游学;美食旅游学;节事旅游学…旅游研究对象:旅游活动旅游学所属的交性分支学科旅游者活动旅游产业活动旅游社会学旅游企业管理学旅游供求关系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心理学旅游企业会计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美学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史学旅游伦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理学图1-1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模块三、透视旅游学跨学科体系的旅游体验视角跨学科不同于多学科,不是相互割裂的分支学科对旅游现象进行分别研究,而是通过寻找具有本质一般性的现象内核而实现的对研究对象的理论整合。在旅游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有些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这个具有巨大衍生力的理论范畴,来统辖旅游研究的各个分支学科和整个知识体系。笔者认为,从社会伦理、环境伦理和文化伦理等角度构筑中国的旅游伦理学的时机基本已经到来,因?为三十多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实际案例,同时,中外伦理学在基本理论、方法和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支撑旅游伦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基础。旅游伦理学的研究,将推动旅游角色的社会规范的形成,从而对旅游社会学研究做出贡献
22基础旅游学(第四版)在笔者目前看来,能够统领旅游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理论范畴是旅游体验。这是因为,首先,旅游体验研究可以作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硬核。自前旅游研究的迫切使命是要为它找到一个可以使其自立的理论内核,用这个内核来统驭整个旅游学术研究,整合旅游学科关系,推动旅游学科建设。直到今天,这种努力不仅在国内没有达成目的,在国外也没有。笔者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国外旅游学术成果在旅游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积累已经相当丰富,而问题是,目前还没有一个集大成者,能寻找到最恰当的视角,将这些分隔的知识加以整合,因此,国外的旅游学科体系也照样没有建立起来。②我国旅游教育三十多年来所遭遇的连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的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溯源于学科体系上的不自立、不成熟。国内学者对此都有认识,大家也都在孜孜以求地寻找这个突破口。笔者个人认为,在自前阶段,旅游体验研究或者可以作为旅游研究的主体部分,经过大家的努力,使其成为旅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从而起到统领旅游学科体系的作用。其次,旅游体验研究是最能够体现旅游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体系架构的研究视角如前所述,按照皮亚杰的说法,跨学科具有学科超越特征,是在一种有效的视角统辖之下的学科有机整合,它不能容忍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之间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甚至也不满足于那种多学科研究的被动的学科关联方式。所以,在学科融合、分解如此频繁和常见的今天,要想对一些学科进行整合,没有一个恰当的、有效的研究视角,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长期以来旅游研究就处在多学科(包括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和美学等)各自为战的研究状态之下,没有一个视角能够统领各个学科,而一旦这些学科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旅游学科内部的科学沟通就成问题,更不用说在整个科学界会造成旅游研究的小儿科局面。说旅游体验具备这种视角的潜质,是因为,尽管旅游体验已经变成一个相当纯释的范畴,但它依然是旅游学传统各学科借以表现的重要学术平台,因为很显然,不仅从旅游体验外部关联来看,对它的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胜任,就是从其内部来看,也有各个学科施展的空间。这样,旅游体验这个单纯范畴似乎就具备了两种品质:其单纯性使其可以作为一个理论的硬核,其丰富性以及可拓展性又赋予它可以作为统驭一个跨学科的视角的潜质。它的地位,由此而一点点得以彰显出来。最后,从旅游的理论研究的角度可以看出,旅游体验研究是一个“富矿”,有广泛探索的空间,有可以深人发掘的魅力。同时,就目前我国旅游研究状况来看,展开旅游体验研究也是解决当前旅游研究理论空洞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旅游体验所具有的巨大的理论衍生能力,可以从旅游现象所涉及的旅游基本矛盾(旅游者需要与旅游产业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一角度加以判断。在图1-2中,笔者尝试解释了旅游体验的这种理论价值。④陈愉秉:《旅游成学》,《旅游学刊》,2005年第2期。②谢彦君:《旅游与接待业研究:中国与国外的比较一一兼论中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